论语:子张问政(12-14~15)

12-14孔子认为,为政应当勤勉、忠诚。从自身态度看,做事要勤勉、不懈怠;从具体表现看,执行君主之令要忠诚。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注释】
居:居官位。
行,执行政令。
【译文】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诚。”
弟子子张“问政”即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认为应该做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居其位,为政者便是“居”于官位,有位就应有所为,有为才能居其位。在其位,要谋其政,更要勤政不懈怠,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而不是沽名钓誉、敷衍塞责,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行,执行、落实,执行命令、落实政策要忠心、忠诚、忠实,要坚持原则不走样、实事求是不打折、勇于担当不推诿,自始至终、一以贯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朱熹《论语集注》:“程子曰:子张少仁,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故告之以此。”朱熹引程子程颐的话说,子张的仁德略显不足,仁爱之心偏少,爱民的诚心不足,必然会产生倦怠而难以尽心服务百姓,所以告诉他这些观点。可见孔子的回答很有针对性。
有人认为,“居”应理解为居心。诚于中而形于外。只有内心不生倦怠,行动才不会懈怠。只有对君主的命令心存敬畏,对百姓的需求保持诚敬,在具体的行动之中,才会表现出对君主的忠、对百姓的仁。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为政便是治国平天下。如何治国平天下,关键在于为政者要先修其身,修身的根本又在于正其心。正心为本,其余皆末。心正则家齐国治天下平,这就是为政之道。
12-15本章重出,见《论语·雍也》第27章。唯一区别就是此章“博学于文”前面少了“君子”一词。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
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献,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古注认为,如果文中没有“君子”一词,意为孔子只针对弟子所讲;如果使用“君子”一词,表示此为“君子”之德,应该为每个人所重视并不断提升修养。
此章在《论语》里出现两次,应该是孔子在多种场合阐述过这一观点,弟子们觉得非常重要,专门在此再次记录,以让弟子反复研习而达成圣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