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亿户大市场,建立公平公正营商环境是关键
激活亿户大市场,
建立公平公正营商环境是关键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工在接受媒体采访、畅谈2021年市场热点问题时表示,我国有亿户市场主体,“十三五”时期,我国营商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仅企业平均开办时间一项,就从平均30多天压缩到4天以内。“十四五”时期,商事制度改革将从解决市场主体“准入难”进入解决“准营难”的攻关期。
从纵向来看,营商环境确实得到了极大改善,特别是商事制度改革,可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想一想,5年前,开办一家企业的时间还需要30多天,现在,只需要4天之内的时间了,很多地方都在2—3天,这样的提升效率,无疑是相当高的。但是,横向比较,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前道与后道之间、招商与服务之间,都还有一定差距,以至于市场主体的活力尚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因为竞争环境不佳出现的市场主体“非正常性死亡”现象还比较严重。
这也意味着,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将市场主体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重点已经不在如何放开前期审批和鼓励创业层面,而在市场主体设立后的生存与发展层面,亦即张工局长所说的“准营难”问题。因为,只有让市场主体能够“活下去”,并活出滋味来,才能真正激发广大居民的创业热情,才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来。否则,创业者的热情和动力会被市场生存压力过大而慢慢消解。
事实上,就创业环节而言,广大居民的创业热情还是比较高的,2020年前三季度,就新设市场主体1845万户,到11月底,日均新设市场主体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每千人拥有企业数也由2019年底的27.6户增长到30户,跨上新的台阶。但是,也要看到,市场主体的生存压力也非常大,企业的“寿命”没有同步提升,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仍在2.5年左右,小微企业寿命则更短。除了市场本身的原因之外,与营商环境还没有达到最佳水平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这些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企业生存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企业“寿命”的原因,已经由过去主要依附于市场逐步转向市场和环境两个方面。因为,资源、环境、劳动力、监管、质量等,都让市场主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适应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强。其中,在资源配置、环境营造、市场监管等方面,重大轻小、从大欺小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市场缺乏公平公正竞争环境,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大企业可以获得充分的资源配置、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中小企业没有,大企业可以随意并购中小企业、并将中小企业灭杀,平台企业与实体企业在税收、租金政策上完全不一样,等等。因此,建立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才是激发市场主体最为重要的方面。
首先,必须建立平等公正的法律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一律平等,这是市场公平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实际上,从地方和行业制定的政策、规章来看,却明显存在着不公平、不公正、不平等、不规范现象。譬如土地供应政策,必须达到多少投资规模才能提供土地,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哪怕再好,要想得到土地指标,都是难上加难。因此,也就出现了投资额造假、虚报投资、虚增投资密度等方面的问题。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政府奖励制度等,也都是如此。对企业如何扶持、如何支持,不是看质量、而是看规模,这样的制度设计,显然是不公平的,必须纠正与规范。
其二,必须建立统一的市场竞争体系。为什么实体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除了市场需求发生了一定变化之外,与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网络企业过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为,与线下的实体企业相比,线上的网络企业在税收、房屋租金等方面都有着极大优势,线下企业根本没有竞争。因此,从公平竞争环境的角度出发,应当对线上企业也征税。否则,对线下企业很不公平。
第三,必须把反垄断放在突出位置。这些年来,有多少中小企业死在垄断之手。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被互联网巨头灭杀,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如果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动辄被互联网巨头和资本等灭杀,对企业和居民创业创新是会带来极大伤害的,必须把反垄断放到突出位置,对不规范的并购、收购等行为予以规范。
第四,要把握好监管尺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关键,也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否取得最佳效果的关键。但是,在事中事后监管中,也要避免对大企业监管松、对中小企业监管严的现象,而是按照一把尺子量到底,公平公正对待大中小企业的要求实施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