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咸中:中学时代的苦与乐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中学时代的苦与乐
1959年夏,我由华县四完小(即现在的杏林小学)考入咸林中学初中部,1962年又升入高中部。正当我们开始学习时,适逢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经济形势非常困难,从1960年开始,基本生活物资越来越匮乏,人们普遍缺吃少穿。我们初六二级四班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雪上加霜,生活愈加清苦。许多学生没有钱,上不起学生灶,只能靠背馍度日。每周回家背两次馍。有些同学提前吃完了馍,只好以盐水充饥,坚持学习。到初中毕业那年,吃的就更差了,大家只能吃玉米面馍、麸皮馍和野菜馍了。冬天,馍冻的又冷又硬,许多同学和我一样,吃得胃痛胃酸,得了胃病。夏天,馍易发霉,上边长出许多白毛,我们只好把霉点擦掉了再吃。不吃不行,肚子直叫呀!再往后来,家里连玉米面馍也拿不出来了,我们只能饥一顿饱一顿地苦度寒窗。
同学们不仅吃不饱,吃不好,还缺衣少穿。当时每人每年只发二尺八寸布票。许多同学穿的粗布衣服,又旧又破,上面还有好多补丁。尤其到了冬天,棉衣单薄,学校又没有暖气和炉子,上课冻得大家直跺脚。我和其他人一样,双手冻得裂了口子,又红又肿,握笔写字都成了问题。
校方看到学生们含辛茹苦地坚持学习,便采取了许多措施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其一,晚上少上一节晚自习,减少学生的体力消耗;其二,开水灶上添了蒸馍笼,给学生天天热馍;其三,大搞勤工俭学活动,我们年级各班分别养了羊、猪和兔,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轮流拔草饲养。学校还组织师生在果园里和空闲地种了萝卜、白菜、菠菜等,一部分补充师生灶上的伙食,一部分发给学生带回家改善生活。
1964年秋,我们到了高考的冲刺阶段,由于国家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把我们高六五级两个班农村学生的户口全部转入学校,吃上了商品粮,口粮每人每月28斤半,并给最困难的学生每月发几元钱的补助费。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的吃饭问题。生活有了保证,我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面对生活困难,全校师生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大家和谐团结,尊师爱生,校风端正纯朴,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处处洋溢着奋发图强的高昂气息。尤其是老师们乐于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他们高尚的人品、深厚的学识、清晰的思维、灵利的口才,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我们,把我们一步一步地引入知识的殿堂。四十多年过去了,许多老师上课时的身影至今还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语文老师柳荫隆,数学老师阎世道,几何老师袁景伟,三角老师刘琪玉,植物老师马灵全,化学老师王乾桢,物理老师邢锁等。他们中的一些人有的已离开了人世,有的去了别的学校,但他们在咸林中学辛勤的耕耘,无私的奉献,如一座座丰碑永远竖立在我们学生心目中。
面对生活困难,学校开展了许多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到处充满着乐观向上的勃勃生机,校方组织各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歌咏比赛、文艺表演赛等。我们高六五级一班是个活跃的团队,我曾参加过《十送红军》和《丰收舞》等的演出。进入高三,我们还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
当时,学校流传着一首鼓舞人心的歌曲,它是音乐老师罗春生创作的。四十年后的今天,这首歌又重新回荡在我的耳际:
“嗨,大家齐跃进哟,苦战三年,华县面貌全改变!金黄粮食跨淮河,亩产百斤泾丝棉,千军万马修水利,四面八方搜肥源,红杏绿竹遍山野;鸡鸭成群猪满圈。列车在飞奔,时代在猛进,前进再前进,祖国万年春!”
在最困难的岁月,它曾鼓舞我们这些学子战胜了饥饿严寒,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希望。苦中作乐,我们乐于助人,乐于学习,乐于发奋。1965年高考时,我们终于取得了优异的好成绩。全年级两个班百十人中就有80多人考上大学,其中考上北大、北师大、西安交大等重点大学的就有20余人。这个优异的成绩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才获得的,就在那一年,我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安交大计算机专业。苦与乐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伴随着人生的每一个过程,而每一个过程的完成,你都会愈加自信、自强、自立,在人生的旅途中愈加成熟和辉煌。中学时代的那些苦与乐,无疑夯实了我步入大学,走向社会的基础。
(作者王会筱:生于1946年,华县杏林耐村人,陕西电视台高级工程师。)
二00七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