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滑县难分,误记秦家为公社——一个华县小伙迟到三十年的寻根

邮箱:3125136050@qq.com


大孝感天地
作者 秦获幸
二零零四年的一天,渭南市电视台播放了一则寻亲启事。启事的大致内容是:山东省青州市的冯姓青年,在出生一个多月的时候,经人介绍,被山东青州市的冯姓父亲抱养。在父亲生前给他留下的生身信息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秦家公社,生父姓王,是老大队长。
秦家村外景 雷梅摄
启事一经播出,华县毕家地区的人都知道这是把秦家误为公社,应该是毕家公社秦家大队。那位老大队长在这一带是很有名望的老干部。先期看到启事的就给王老人的几个儿子打电话告知这一信息。王氏兄弟们知道以后就确定这是当年抱养出去的小兄弟。他们很快就和渭南电视台取得了联系。冯家青年踏上了寻根列车,渭南电视台十分重视,来到华县毕家乡秦家村进行了追踪报道。关中儿子青州养,三十多年回故乡。一则寻亲启事,终于有了理想的结果。
通过交谈,人们才知道这位冯家养子并没有辜负养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父母亲的精心呵护下,他健康的成长。父母亲为他成了家,三世同堂,其乐融融。可惜,他的父亲冯老人不幸瘫痪,卧床七年多,小冯一直侍奉在侧。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孝”道的真谛。
冯老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更是喜在心里。这样说并不矛盾。疼是看儿子辛苦,喜是自己养了一个好儿子。他一直思忖这个儿子没有白养。这么好的儿子真使他心满意足了!他也看到周围有亲生儿女忤逆不孝,令人心寒的现实情况。自己当年养儿防老的主意一点都不错。他决定应该把儿子的身世交个底,不能把这秘密带到棺材里去,不然对不起孝顺可爱的儿子!
由于时间过长,更何况冯老人对陕西这边的情况并不熟悉,对有些地名也记不全,于是就有了滑县华县难分,秦家公社的错误。
儿子在父亲过世之后就开启了寻根之旅。他先从河南省的滑县打听,那自然是毫无收获。随后又在河南省的西华县打听,又是毫无效果。无奈了,又有高人指点,在陕西省渭南市有个华县,可以试一下。这样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寻根的初心,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位王家的小儿子,迟到三十多年的寻根,惟一的缺憾是没有见到亲生父母,只能在二老的遗像前,在老人的陵墓前寄托沉痛的哀思。这次寻亲彰显了一个伟大的人性美德。
当年山东青州冯姓汉子就是奔着“养儿防老”的理念,远赴千里之外的陕西,抱回了这个与他老俩口今生有缘的儿子。他们把这儿子完全彻底当作亲生的抚养。出于人性的一点点私心,他一直没有告诉儿子的真实情况。
儿子是大孝之人。他不论知道抑或不知道自已的身世,凭着心存善念,他都是一无既往的侍奉瘫痪在床七年多长时间的老父亲。
老父亲对儿子的孝行,自然是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他也知道可爱的儿子在这青州大地上扎下了根。更能撑起他老冯家的大门楼子,于是,给儿子交代其身世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因至孝引起的寻根缘由,使人不得不反思,不论是亲生或抱养,每一个作为儿女的人,都应该发扬,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要常怀报恩之心,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假如,山东老人养了一个白眼狼,他能向逆子交底吗!那可能老人早被气死,养儿防老成了梦想。」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