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读史杂记:唐僧西行所历之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

何新读史杂记:

唐僧西行所历之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

玄奘西行大致路线

真正的古印度地区,在印度河流域及支脉之五河平原地区。

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西行记录,唐僧西行求法赴印度之路线,自葱岭进入印度地区之路径如下:

——西南行两百余里入山,登葱岭。

【何按】

即今帕米尔高原西端,唐僧翻越葱岭走高原东北边缘进入西突厥,然后要翻越西部边缘才能进入北印度地区。

——沿山行三百里,至古代中亚向南的重要交通孔道、葱岭的险要隘口铁门。

【何按】

铁门,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达尔本特之西山口。

——出铁门,沿河岸而行至坦蜜国。

【何按】

今乌兹别克斯坦南界铁尔梅兹市。

自此以下,唐僧即进入今日阿富汗地区。

——东南行数百里至缚喝国。

【何按】

今阿富汗马扎里沙夫以西之博贺即巴尔赫,西行数百里,至缚喝国。

此地即《史记》、《汉书》所记之大月氏都城蓝市城,位于阿姆河南岸,张骞曾经到此。缚喝即巴尔黑、巴尔赫,在今阿富汗马扎里沙夫西十余里,有巴尔赫废墟。

——西行数百里,至活国。

【何按】

至此,出睹货逻国,至梵衍那国。

活国,地在阿富汗东北部昆都士。

《旧唐书·地理志》作遏换城,《新唐书·地理志》作阿缓城。

曾经为吐火罗国之都城,后为嚈噠之地。居民多信仰拜火教。杜甫《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活国名公在,拜坛羣寇疑。”

——南行入揭植国。

【何按】

地在今阿富汗德哈斯城。

——东南入大雪山,山行六百里,入梵衍那国。

“梵衍那国,在雪山之中也。人依山谷,逐势邑居。

国大都,城据崖跨谷,长六七里,北背高岩。

有宿麦,少花果,宜畜牧,多羊马。气序寒烈。风俗刚犷,多衣皮褐,亦其所宜。

文字风教,货币之用,同睹货逻国,语言少异,仪貌大同。淳信之心,特甚邻国。

上自三宝,下至百神,莫不输诚,竭心宗敬。

商估往来者,天神现征祥,示祟变,求福德。伽蓝数十所,僧徒数千人,宗学小乘说出世部。

王城东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鍮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成立。

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槃卧像,长千余尺。”

【何按】

大雪山,即葱岭帕米尔高原。有瓦罕走廊连接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山脉,乃东西交通必经地。

梵衍那国,又名帆延国,都城罗烂城,今阿富汗喀布尔市西之巴米扬。

《新唐书·西域传》:“帆延者,或曰望衍,曰梵衍那。”此国位于兴都库什山中。

梵衍那,梵名Bamiyan,又作范阳、望衍、帆衍,今多称巴米安(Bamian)、巴米央、巴米扬。

此国位于吐火罗(睹货逻,今乌兹别克斯坦)通向阿富汗健驮逻、巴基斯坦臾那之要道上。

隋炀帝、唐太宗时巴米扬国使曾来朝贡。前3世纪,阿育王传布佛教,佛教经此地进入吐火罗而传入中国。

其后,阿富汗地区大月氏之一代名王迦腻色迦王建立伽蓝,佛教兴盛。此时此地雕造甚多之大石佛、洞窟,称为巴米扬石窟(约三至七世纪开凿),最大两尊即巴米扬大佛,东侧佛高五十三米及西侧佛高三十五米。

以两佛像为中心,凿以数以千之石窟,为刻石雕佛像,并残存有部分壁画、佛龛、天井飞天像,为佛教美术重要遗迹之一。

西元13世纪初,梵衍那国受成吉思汗征服。继为阿拉伯人入侵,佛教遂告衰亡。(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往五天竺国传、隋书西域列传、A.Foucher:Notice Arche/ologique de la valle/e Ba^miyan,1923)p4633

——东南行两百余里度今希巴尔山口,至迦毕试国。

【何按】

今阿富汗喀布尔河流域,喀布尔城。

-———从此东行入雪山,逾越黑岭,至迦毕试国。

“迦毕试国周四千余里,北背雪山,三陲黑岭。

国大都城,周十余里。宜谷麦,多果木,出善马、郁金香。异方奇货,多聚此国。

气序风寒,人性暴犷,言辞鄙亵,婚姻杂乱。

文字大同睹货逻国,习俗、语言、风教颇异。服用毛氎,衣兼皮褐。货用金钱、银钱及小铜钱,规矩模样异于诸国。

王,刹利种也,有智略,性勇烈,威慑邻境,统十余国。

爱育百姓,敬崇三宝,岁造丈八尺银佛像,兼设无遮大会,周给贫窭,惠施鳏寡。伽蓝百余所,僧徒六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

【何按】

迦毕试国,即今之阿富汗喀布尔。

——东行六百里,进入当时的北印度境。

【何按】

今阿富汗北境。

——至滥波国。

【何按】

今阿富汗东北拉格曼省。

——南行渡河,至那揭罗喝国。

【何按】

河即印度河。那揭罗喝地在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市。

公元628年秋,唐僧进入北印度境——今阿富汗境。

从那揭罗喝——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市东南,山行五百里,即至健陀罗国都城布路沙布罗——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

——东北行百余里,渡印度河。

【何按】

印度河周边,古代称为印度地区。印度河是印度地名之由来。印度只与印度河有关的一个大地区之名,而不是国家之名,古代没有叫印度帝国或者印度王国的国家。古印度地区的主要地理部位,在今日之阿富汗、巴基斯坦和恒河流域。

——东南三百多里,至乌铎迦汉荼城。

【何按】

今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为印度河古渡口。

——北涉山川行六百余里,入乌秅国。

【何按】

《汉书·乌秅国传》载:“乌秅国,王治乌秅城。

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四百九十,口三千七百三十三,胜兵七百四十人。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与子合、蒲犁、西与难兜接。”

汉时乌秅城,或说地在今新疆叶城县西南山中,或谓在今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

乌秅国臣服汉朝属西域都护府。

近人认为,乌秅地望在帕米尔高原,今乌兹别克叶尔羌河上游和喀喇昆仑山之间,包括今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杜西里山西北。

叶尔羌河即葱河,葱岭河。

其地多山,水源来自雪山,其国地势十分险峻。《汉书·西域传》:“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乌秅在东晋十六国时名权于摩、於麾。隋、唐时名喝盘陀,葱岭国。'

《后汉书·西域传》:“自皮山西南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至乌弋山国。”

《魏书》:“蒲山国,故皮山国也。居皮城,在于阗南,去代一万二千里。其国西南三里,有冻凌山。后役属于阗。”

西汉时皮山国都皮山城。自皮山向西南过桑株达坂,即达今日的喀喇昆仑山口,过山即克什米尔,为丝绸之路入罽宾、乌弋山离和印度河地区的通道。东汉时皮山国尚存,至唐时其国已并入于阗。

《汉书》:“皮山国,王治皮山城,去长安万五十里。户五百,口三千五百,胜兵五百人。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各一人。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二百九十二里,西南至乌秅国千三百四十里,南与天笃(天竺)接,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里,西南当罽宾、乌弋山离道,西北通莎车三百八十里。”

——南渡印度河,至坦叉始罗国。

【何按】

今巴基坦拉瓦尔品第周市附近。

——东南山行五百里,至乌刺尸国。

【何按】

今巴基斯坦东北境。

——东南登危道度铁桥行千余里,至迦湿弥罗国。

【何按】

迦湿弥罗乃是克什米尔的古代译名,古代原是罽宾国。

其故都在今印控克什米尔之斯利那加市。

——西南逾涉山涧行七百余里,至半嗟国。

【何按】

今克什米尔地区的朋奇。

——东行四百余里,至遏罗阇补罗国。

【何按】

今克什米尔西南端的拉加奥利。

——东南下山渡水行七百余里至磔迦国。

【何按】

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旁遮普,意为五河地区。有古城奢羯罗,今锡尔亚科特。

——东行五百里,至那仆底国。

【何按】

由此进入今印度属地之旁遮普邦费罗兹普尔。旁遮普,仍为印度河及五河流域也。

(2021-08-2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