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好托物言志的文章,写景状物是基础
《紫藤萝瀑布》是当代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也是部编版教材七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美文。这篇散文,在写景状物的基础上加以抒情议论,有内涵,有深度,带着独特而委婉的意蕴。
本文写于1982年5月,当时十年文革结束不久,作为知识分子的宗璞心灵的创伤还未完全愈合,她的小弟也身患癌症,不久于人世。来自民族的,家庭的,自身的一些伤痛,无法排解,偶然遇见一株紫藤萝,“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只是伫立凝望”,从紫藤萝由衰转盛中明白了生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从而从紫藤花中汲取力量,我不再彷徨和焦虑,于是“不觉加快了脚步”。
很明显,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在这一类文章中,“物”是基础,是笔墨的落脚点,是写作的起步点,“志”是最终要达成的写作目标,是蕴含在内心的强烈感情,和自我的生命体悟。所以,首先要把“物”写好,待到水到渠成时,顺其自然地抒情和议论。情从物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
如何理解“景物”二字呢?“景”侧重重于各种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物”偏重于一个个具体的实物。如果把物写好,自然能成景。“写景状物”这个词,很准确地体现出“景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认为在本篇文章中侧重“状物”,也就是浓墨重彩地描绘”紫藤萝“图。这副“紫藤萝图”,也就是最美的风景。
今天,我们就以《紫藤萝瀑布》为例,分析托物言志的文章,如何更好地写景状物。
首先看作者是如何描摹这一株藤萝: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从上面的“紫藤萝”特写图,我们来仔细分析,作者的写景状物有何过人之处
1: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流动的图画。
紫藤萝开花不声不响,安静庄雅,自在华贵,可在作者的笔下,这是一幅流动的,闪烁的,拥挤的,欢笑的,活泼的画面。在整个初中教材中,还有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也有藤萝,”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珠光宝气”就是紫藤萝的特征之一。面对藤萝,生出“无限的繁华和欢悦”,使人能感到生之旺盛盛和生之乐趣。
化静为动的手法,使笔下的景物显得生机盎然,能和作者安静又热闹地对话。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着力呢?
首先,敢于用动词。”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沉淀”是一个表过程的动词,准确传神的地写出了花未开时颜色是最浓厚的,是最含蓄,是最凝聚的,是“攥紧”了的颜色。而且巧妙地写出了颜色的层次感,这是一种来自于大自然的渐变色。
其次,比喻新奇。紫藤萝开花是相对静态的存在。瞬间凝眸,我们很难看到一朵花盛开的过程,听到一朵花盛开的声音,尽管生命都是运动的。如果把静态的景物,比喻成动态的景物,那静止的景物就有了动感,节奏,生机,活力。文段中把“开得这样盛的藤萝”比作“一条瀑布”,这条瀑布因蓬勃旺盛,因光泽闪耀,因悬垂倒挂,好像真的在流动,在飞溅,在迎着阳光闪烁,使人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也许一朵紫藤萝花本柔弱,但是无数朵花组成的瀑布,拥有了力量和气势,是柔弱背后的”宏大“的一面,让我们不得不慨叹生命之神奇。
再次,善用拟人。拟人的修辞,赋予紫藤萝花以人的性情,它们活泼热闹,会推挤,会笑,会嚷嚷。“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挑逗”一次使花有了人的情态,狡黠又可爱。在和花的交流中,人和花以善意相互温暖。这总要我想起汪曾祺的话: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拟人处,笔下的花就如老友,能语,多情,善解人意。
但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贯穿其中。联想和想象是一种以原物为中心点的创造、变化,升华的写作手法。它们使“景物”在不断酝酿中,变成了我们更喜欢的样子。
二:从整体到局部,层次分明地刻画。
肖复兴曾写到:如何将物尤其是司空见惯的物,写得别致而新颖,同时由此及彼让人发出几分思考来,也就是说,既可看,又可品,是最费琢磨的事情。把物写得“可看”,是把物写得“可品”的前提。物怎样才可看,应该既要刻画物给人的整体印象,也要有重点地选择局部进行细描,最好能360度无死角地展示”物之美“。
作者对紫藤萝花进行细致,先从整体感受,像瀑布,是紫色大条幅,再从局部着笔,依次描写了花树,花穗,花朵。在从上而下,层次分明中,传达出一种令人驻足,引人炫目的美。完美的“摄物”写作思路,往往自大而小,自远而近,既综观整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周到细致。
三:多角度刻画,有形有色有生机。
应该从哪些角度“状物”呢?从一种“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声音、质感,光泽,明暗等方面精细地描写,抓住事物的特征,力求穷形尽相。而本文重点刻画了花的颜色和外形。
紫色,高贵,厚重,却不乏活泼,明快。作者形容紫色,用了”辉煌“”深深浅浅“”上浅下深“等词语,在读者面前展现的紫色如闪光的绸缎,光鲜,又有深度。
紫藤萝花的整体外形,像瀑布;每一天朵花,像张满了的帆,像忍俊不禁的笑容。比喻句的本体的颜值有多高,取决于喻体的外表美。从空跌落的瀑布,启航的帆船,还有笑容,无论外观,还是内蕴,给人的感觉都是温暖,是明媚,是希望。
四:精雕细描写景状物,实为抒情明理做铺垫。
写景状物的文章,最终目的,是为了体现人物的情感,情操,精神,情怀,愿望等等。景物,一般仅仅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写景状物的每一笔,步步为营,逐层铺垫,就为着抒情议论来得合情合理。
在给今天的紫藤萝花做了”特写“后,接着作者回忆了十年前花的衰败,在花的衰和盛的对比中,以及自身的经历中,悟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自然规律和生命哲理。没有撞见这一树繁盛,没有对视,没有震撼和觉悟,何来这样豁达和智慧的体悟?“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这一句既是客观存在的情况,也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折射。在人生的长路中,尤其是低谷的时候,没有为我们鼓掌的观众,但是一样要活得漂亮,精彩,也没有任何一种黑暗,能阻挡生命中的欢腾。这和后文的中心句是密不可分的,是一处恰到好处的伏笔。
一作家说过,单纯就物写物,永远不会写好,因为这样的写法只会把我们的心一并物化。如果人为地替物先入为主地设置主题,也很难写好,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从物中发现和人相呼应的东西,或者发现了却没有化为鲜活的思想,穿透我们要写的物,物便是死的,没有真正地活起来。
所以,作家笔下的物,也是人心中的物,是带有观赏者自我生命感悟的一种景物。写景物时,人的思想和情感应化成空气,在景物中流淌,飘扬。
学过工笔国画的人就知道,一笔笔勾勒,一点点填色,走远看,走近瞧,就为着这笔下的风华。总之,托物言志的文章,写景状物是基础。从景物开始,慢慢走向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