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崖天书.前世今生
远望红岩一片
崖下驻足观看
文字之谜天下传
留书之人不见
几种摹本眼前
原文不存世间
今日叫回众看官
学生细说根源
(调寄 西江月)
位于贵州省关岭自治县的“红岩碑”,外观似文字又似图画,错落有致,几百年来无人能解;又因为其并非镌刻,是用红色颜料书写而成,后世之人修改比较容易,这使得“红岩碑”摹本众多,形成了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在近代,其文字被人称作“红崖天书”。
而关于“红崖天书”的来历,却很少有人知晓。
一、元末有个明夏王朝
元代末期,明玉珍在重庆建立了明夏王朝,基本平定了川蜀。历时8年后的公元1371年,第二代君王明昇眼见抵抗大明的进攻无望,遂召集其弟明湘与部分近臣将士,让他们携带明夏多半的金银财物进入贵州深山,以图保存实力,日后可以东山再起。
二、制作天书
贵州人迹罕至的深山是藏宝的最佳选择。明湘选择了一处名为“白岩”的小山附近埋下财宝。
几位谋士经过多日思考,写了一首藏宝诗,诗曰:
其中的妙处在于:这是一首押尾诗,每句的最后两个字组成了一句“所压皆钱,明人备财”,交代了财宝的去处和归属。再将藏宝诗配上图画隐藏在奇妙的天书文字中:
将整首诗和配图隐藏进一幅似图似文的碑文中,做成了一个困扰文人才子几百年的最大的文化谜题!
三、藏宝民谣
明湘的部下将一首民谣传授给当地居民:“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能识得破,雷打崖去抬秤来”。把藏宝的线索隐藏在民谣中,如果将来明夏王朝恢复无望,就把财宝留给当地有缘人改善生活吧。
可惜,没有人把民谣看懂,反倒是各地根据这首民谣衍生出很多藏宝民谣:
“石笋对石鹅,石锁乌江河,哪人能识破,金银用马驮”。又如: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等等。
四、邵元善发现天书
一百多年后的嘉靖朝,一位黔籍文人邵元善偶然发现了“红崖天书”,写了一首“红崖诗”,将天书首次展示给世人。诗曰:红崖削立一千丈,刻画盘旋非一状。参差时作钟鼎形,腾掷或成走飞象。诸葛曾为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领尚且盟。
邵元善用了二静三动五个字描述红字碑文的形状:“钟”、“鼎”、“飞走象”。
五、取走宝藏,造假天书
邵元善将“红崖诗”和“红崖天书”带出深山的第二十三年,这一年是隆庆3年。距离红崖山八十里的赵某参破玄机:民谣是锁,而“红崖天书”正是打开宝藏的那把钥匙。
人们都认为是抬秤去称金银财宝,不知道其实三处山崖的位置像是一杆秤处在一条直线上,雷打崖处于“抬秤”的位置。“十八”也不是在讲金银的多少,而是说红崖天书到雷打崖与雷打崖到白岩的比例大致是十里和八里,约等于现在的十二里和九里。当地叫做白岩的地方有多处,只有在这个位置的白岩才是宝藏所在。
通过民谣找到了宝藏的位置,带同村十余人从红岩山走了12里路到雷打崖,沿着这个方向9里路果然找到了大白岩山,在山上向北方远望,看到山下众多土丘排列竟然与“红崖天书”碑文相符。
通过解读藏宝诗,他们找到了宝藏埋藏的具体位置。在这里深挖了八米左右终于发现了财宝。金砖银锭自不在少数。取宝后,众人意图毁掉“红崖天书”,但难度非常大,又会引起怀疑。为了隐藏这个秘密,他们在天书原文旁边书写了其他的文字,又在另外一处山崖之上摹写了一处假的“红岩碑”,希望能永久掩盖藏宝图与宝藏的秘密。
六、天书多摹本,见之多为假
后世“红崖诗”虽多,但很多是描述的假的“红崖天书”!
自从“红崖天书”公诸于世,很多文人才子慕名前来,而天书深藏于大山,“循小径攀扪藤葛,蛇行猱升者十余里,数十息仅乃得至”,多数情况下一天不能往返。便有好事者,又在另外较为平整处制作了至少一处“天书”。很多不明真相的访客见到的是另外仿制的天书,也有很多人临摹下来,成为了现在的各种各样的摹本。
清朝末年,贵州提督徐印川访得真正的“红崖天书”,在空白之处挥毫大书一个草书“虎”字。
1901年,仿制的天书遭受锤拓。
七、瞿鸿锡摹本
5年后的1906年,衢鸿锡父子一行三人,用时两日,成功拓取了真正的“红崖天书”摹本,将其内容刻于石上,石后作了千余字的跋文。
经过几百年的风吹日晒,原来的“红崖天书”碑文演变成了这样的形状。
瞿鸿锡的摹本恰恰对应了邵元善的红崖诗中“钟”、“鼎”、“飞走象”的描述,而其它所有摹本都不能。
时光飞逝,转瞬又过百年,除了存在只有一百多年的“虎”字较为清晰外,红崖天书渐渐消失。
八、现在的红崖天书
1992年,有学者在文章中说过,红岩碑文那时候仅剩下4个半字了。
上图是又过二十年的2012年网友的描述作出的还原。
时至今日,随着红岩碑文痕迹的消失,真真假假的红崖天书摹本有几十种之多,但每一种摹本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原始碑文的痕迹。
而正是记录天书的种种摹本和诗篇,书写了红崖天书的历史。几百年后,不论王侯、才子,还是碑文、财宝都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个千古谜题,留给世人无尽的猜想。正是(调寄.临江仙):
白岩万金早去,
红崖千载流传,
百家猜度非一言,
莫家说治水,
林氏说伐燕。
瞿府拓刻奇文,
邵公书写神篇,
万物消去终有日,
不如尽我能,
名留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