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照书养,老大照猪养?「初代」二胎家庭告诉你真相

本文首发于故事飞船  全文约4606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故事飞船公众号▲

2005年,世纪交汇之初,独生子女政策实行的第二十五年。那时候多子女家庭大多分布在乡镇或农村,而城市中的二胎家庭还凤毛麟角。木子一家就是城市中的凤毛麟角。

飞船故事会Vol.1 「 复制粘贴」失败的姐弟

故事飞船编辑部

文|木子

我是木子,一个「60后」二胎妈妈。女儿26岁,在北京工作;儿子5月份刚过完15岁生日,我们正陪着他经历着高中三年的煎熬。关于我们为什么能够有两个孩子,是一个复杂的故事,总之没罚款,没东躲西藏,正常上了户口。不过「二胎」在那时候确实显得很稀有。

我和丈夫在那个年代算是晚婚晚育了,接近三十才结婚生子。我们都是从小镇农村来到后来生活的二线城市的,人生轨迹就沿着毕业、工作、结婚、生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着。至于生二胎这件事,身边的亲友们有羡慕的、有观望的,当然也有不理解的。如今15年过去,大环境早已改变,而我们作为「初代」二胎家庭,一路走来也有许多感慨。

01

孩子如何吃喝拉撒

「复制粘贴」果然是行不通的

生老大时,我俩是典型的「翻书派」,从计划备孕开始,家里的书架就陆陆续续塞满了类似《育儿1000问》《胎教早知道》这样的书。我们还秉持着不偏听偏信的原则「书比三家」,几乎把那时候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育儿专著都拜读了个七七八八,等一切知识输入到位,这才准备好学以致用。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时候很流行音乐胎教。我生怕孩子在肚子里听不清楚,特意在肚子上绑了个小音箱,从西方到中国,从古典到现代,从贝多芬到邓丽君……总之我喜欢的不喜欢的,听得懂听不懂的,都在那个小音箱里循环播放。我觉得女儿现在爱唱歌,多多少少和这个音箱有点关系。

▲木子的女儿苗苗▲

等到怀儿子的时候,坊间的说法又变了,都说播放设备靠肚子这么近会有辐射。所以我们也只是偶尔用CD机放一放音乐,不再那么日复一日雷打不动地进行艺术熏陶了。提倡的饮食结构也变了。原来说要多吃肉奶蛋,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后来又说水果蔬菜也得多吃,维生素缺了可不行……

再说到绑腿这件事儿,现在年轻的父母可能都没听说过了。生女儿的时候有经验的长辈都说,孩子的骨头很软,得稍微绑一绑,长大以后腿才直。所以女儿一直到半岁之前,两条小胖腿都被宽布带束着;生儿子的时候周围人又说,绑腿会影响血液循环。于是出了月子没多久,儿子的腿就得到自由了。事实就是,绑腿的女儿和没怎么绑的儿子,腿好像长得都差不多,女儿的也就正常形态,儿子的也不弯。

两个孩子从胎教到婴幼儿阶段,吃喝拉撒这一块儿的知识基本上就是从照本宣科到实践出真知的过程。原本以为养过一个孩子,这种生活方面的经验直接复制粘贴就行了,但事实上,随着时代的更迭和我们自身观念的变化,复制粘贴这种偷懒模式根本就行不通。

02

省心的孩子

一帆风顺的教育错觉

关于俩娃的教育,我们大概走了很多年的弯路。也切实体会到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真不是说说而已。

女儿性格文静,好学自觉。她生于90年代,那会儿我们生活的社会还远远没有「鸡娃」这个概念,「内卷」可能也仅停留在「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层面。

但女儿自己很好学,她四岁多时,我尝试着用小学课本教她一些简单的语文数学,原本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希望她稍作了解。想不到从那之后,她每晚都会主动要求学习几页教科书。这样日积月累,她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把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数学全都学过一遍了。参加小学入学测试的时候,她列竖式解了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震撼了主考老师。这种程度的超纲操作放在今天根本都算不得超纲,但在世纪初的小学教育阶段,尤其还是在一个准二线城市里,也算得上可圈可点了。

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幼儿园大班时,我们为她办理了休学,小学之后她也很少去学校上课。在和自己独处的时光中,她又养成了自主阅读的习惯。家里的书她想看什么就会自己从书架上拿,看不懂的字就拿彩色水笔标记出来,等我们下班回家再问我们。整个小学阶段的经历培养了她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加上那时候的课业本身也相对简单,科目也少,所以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对她来说是非常轻松的。

她喜欢音乐,学过五年电子琴和两年小提琴。整个学习过程中几乎也不用我们催促和监督。她性格中有好强的部分,喜欢自己和自己较劲。如果那一节课上,有小伙伴比她弹得好拉得好,她回到家就一定会自己延长练琴的时间。小孩子嘛,肯定也有觉得痛苦想放弃的时候,但只要我们耐心开导几句,马上擦擦眼泪接着练,或者一边哭鼻子一边练……很倔。

女儿的成长经历有过诸多的不容易,但唯独在学习上,我们真的是省心又省力。她虽然算不上什么顶级学霸,但也一路顺风顺水地高考、读研、留学、找工作、在一线城市安顿下来……而且她的叛逆期也转瞬即逝,和我们吵了几架好像就过去了。这让我们觉得,对待孩子的学习嘛,稍加引导、以身作则已经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苦口婆心、斗智斗勇。

03

老大照书养,老二照老大养

没有这样的捷径

女儿的情况让我们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有了过高的期待,也在女儿身上尝到了超前学习的甜头。所以等儿子三四岁时,我们又打算开启「复制粘贴」模式,把教育女儿的那一套照搬到儿子身上。结果发现好像不灵了。

儿子和女儿的性格简直是天差地别。不会说话时还不太明显,等到开始说话了,我们就发现,不同于姐姐的安静寡言,他是个叽叽呱呱的小喇叭。而且十分自来熟,和谁都能聊上几句,上幼儿园之后经常把班里老师都夸得心花怒放。他过早展现出的交际天赋也的确化解了后来人生中的一些危机,也为他带来了许多机会。

▲木子的儿子阳阳▲

但除此之外,他令人头痛的地方和姐姐相比也呈倍数增加了。在经过了和姐姐大差不差的启蒙教育(听儿歌、读故事、在墙上各种各样的挂画上学习水果蔬菜动物植物……)之后,从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这一步开始,他就表现出了不太配合的态度。他爱动、好奇心强,让他安安静静坐着听我们说话就已经十分不容易了,更遑论需要他保持连贯的思考,并有所反馈。加上我们的精力相较十年前肯定也有所不济了,所以他对于小学知识的吸收是非常有限的。

不过那时候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大事儿,毕竟小学的内容本身不算难,而且因为姐姐的缘故,我们总觉得孩子散养着,他自己就会慢慢开窍,然后自己捧起书开始学习。但显然这种幻想过于天真了,可惜等我们意识到时,儿子已然是一名小学生了。低年级时还好,学习的内容简单,他也是个聪明机灵的孩子,又会给老师「拍马屁」,所以无论是成绩还是人缘儿,他都没什么问题。

但随着学科知识的难度上升、科目增加,儿子「先天不足」的劣势逐渐暴露出来。不成体系的学习习惯、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以及有时过于活跃的思维,常常让他在课堂上无法专注,时间久了成绩自然就下滑。小学毕业时,他已经从拔尖儿滑到了中下。而初中开始,为了勉强跟上学习进度,我们只能让他频繁地上补习班,然而因为底子薄弱,和他自己态度的不端正,收效甚微。

他的叛逆期也凶猛而漫长,之前对付女儿的那些「怀柔政策」也不管用了。他和我、和他爸时常爆发激烈的争吵,唯一能够和他相对和平沟通的姐姐又不在身边,我那一刻才体会到孩子的叛逆有多可怕。冷静下来时,我们也会互相承认错误,但这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连续剧,不在此刻上演就在下一刻上演……

04

感谢时代,我没有成为疯狂鸡娃的家长

我是个特别容易焦虑的人,同时作为一个「60后」,童年时代的匮乏与不安定也让危机感一直伴随着我。女儿因为从小听话,也很自觉,我没太操心过她的学习,我对她的焦虑来源于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她小时候我经常梦到她走丢了或者被拐卖;等她都上大学了,毕业找工作了,我又梦到她被传销组织诈骗……说出来自己也觉得有些可笑,但当妈的,有时候就是不由自主地有无限的忧心和牵挂。

到了儿子,我需要焦虑的事情就更多了,除了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他的学业我也不得不担心。虽然我们不在「内卷」的重灾区,但与女儿那个年代相比,竞争也肉眼可见地变得激烈。初三的时候,儿子的成绩更加岌岌可危了,让他走普高考大学的路看起来也显得荆棘密布。

万幸的是,他从三岁起也一直坚持学小提琴,并且天资不错,被老师认为是那类乐感难得出挑的「天赋型选手」。与他同期的孩子每天在家苦练6、7个钟头,而他撑死了也就练2个钟头,但每次还课时,被表扬的几乎都是他。小提琴成了他的骄傲,也在中考之后成了他唯一的「救命稻草」。虽然文化课几乎垫底,但他还是凭借专业第一的成绩被本校的艺术班录取了。而艺术班就意味着,三年之后,他将参加艺考,进入艺术类院校或者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

▲练琴的阳阳▲

其实在这之前,我们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挣扎。初中阶段,儿子读书的吃力已不单单是因为态度或是方法了,就是从小学开始积重难返的沉疴痼疾。我和他爸在某些方面其实都是挺传统的父母,认为孩子就该好好读书,正儿八经地考个综合类大学。艺考什么的,那都是走投无路的下下策。然而现实沉甸甸地摆在眼前,如果再不做抉择,中考之后或许他就是被分流的那部分职高孩子。

两厢抉择,我们觉得与其让他最后因为中考失利而选了一个不擅长甚至不喜欢的技能去学,为何不让他发挥自己已经具备的优势呢?小提琴是他的专长,音乐也是他热爱的领域,在我们彼此达成共识之后,方向就简单明晰了很多。

转眼他马上要升高二了,高一这一年中,他参加学校艺术节、自己和同学策划演出、到街头卖艺,拥有了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也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善良的心性。不出意外的话,两年后的他,应该就是某座艺术院校里的专业艺术生,发挥着自己的专长,坚持着自己的热爱。这样想来,鸡不鸡娃的,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05

写在最后

女儿与儿子的成长之路透透彻彻地给我们上了一课——「因材施教」绝不仅仅是句口号,也不是单靠家庭、学校或者社会任何一方面的力量,而是必须互相协同、调动尽可能丰富的资源,通过时间慢慢去实现。

而无论鸡不鸡娃,最重要的都是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并思考如何发挥和弥补,同时也用自己的经验为他们提供可行的参考路径,不武断、不控制、不一言堂,不试图把自己的期待压在他们身上。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育儿的核心都该是培养身心健康、满怀希望、热爱世界的孩子。

▲15年前的苗苗和阳阳▲

今日互动话题:点亮「在看」并来文末留言,说说你对时代和二胎、三胎的看法吧。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