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间,去趟宁波吧!

奥运会的狂欢已渐渐平复,
残奥会正如火如荼的进行,
热度不如奥运会高,
却同样令人尊重。
截止27日,
残奥会的奖牌榜上,
中国一骑绝尘,
以断层优势位列第一。
20枚金牌里,有2枚来自宁波。
而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
38枚金牌中,5枚来自宁波。
体育健将的出圈,
打开了宁波的知名度。
而宁波,不仅仅有冠军。
更有积蓄已久的书卷古气,
也在风韵往事中,
延续了前人的风骨。
宁波这座城,
有古气,更有骨气。
01
宁波,藏古事
宁波的天一阁,
地位如北京的天安门、
西安的兵马俑一般,
是城市的地标,更是名片。
明朝嘉靖年间,
一位27岁的年轻人考中进士,
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
辗转各地做官的同时,
搜集各地书籍,
那些旁人看来无甚紧要的刻本,
于他来说,是繁忙政务中,
得喘息,获欢喜的珍宝。
自古以来,各朝各代的藏书人不少,
以余秋雨的话说,
“他们的名字可以写长长的一串,
他们的藏书却早已流散得一本不剩了。”
而范钦则不同,
他倾尽毕生之力,
建造了这一栋藏书楼。
名为“天一阁”,
取《易经注》中,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范钦也曾亲眼所见书籍受难
志同道合的好友丰坊之藏书,
十有三四,毁于火灾。
所以他的书阁,楼前蓄水,
名天一池,以水防火,
免历史重演,得一时心安。
也知天灾虽难防,人心更叵测,
眼见丰坊视之为徒为子的门生,
心怀不轨,巧取豪夺,
将余下六成书籍,尽数夺走。
故而天一阁,管理严格,
留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
范钦费尽这半生心血,
一生积蓄,
目的无他,爱书而已。
因不愿见书卷毁于风雨,
故而建这一栋楼阁,
庇护书籍,长存久安。
02
天一阁,守古书
得书不易,藏书实难,
而守书不受侵染,
更是难上加难。
前两者尚可倾毕生之力,
寻觅出银,建阁珍藏,
一切皆在可控之间,
后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世人最难身后事,
仙逝之后,对世间人事,
皆没有权力插手,
这一阁藏书,却实在需要守护。
范钦将两子(二子已亡故,儿媳代之)
叫到床前,藏书阁与万两白银,
被分成两份,二人各取其一。
若得藏书阁,或许此生与富贵无缘,
甚至赔上自己的积蓄。
而长子范大冲还是那么做了,
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藏书阁,
并以父亲的方式,配以自身的思考。
传祖训,立新规,
将藏书阁,一代一代,
接力传承,直至如今。
对于范钦一族来说,
天一阁重于生命,
书籍重于金钱万倍。
四百年来,未有人破矩,
生生世世的守护,
让天一阁伫立至今。
一族人便这样,
守着一楼古书,守着一世承诺。
个中艰难与苦楚,
我们无从得知,
只能凭想象与零星传闻,
思虑当年风雨。
03
宁波,有gǔ气
宁波一直是一座颇具古气的城市,
半数的原因,来自天一阁。
一栋楼开启了一座城的书卷气,
一座城又守住了一栋楼的古时风。
宁波最繁华的广场,
亦名天一,
二字加起来,仅有五画,
却藏着风骨,存着古韵。
这二字五笔,
铭记着当年往事的古韵书气,
也昭示着宁波如今的风华正茂。
那栋一代代传承
而得以存世的天一阁,
静默无言地伫立在那里。
仿若范钦、范大冲、范懋柱等人,
站在楼阁之上,
见证城市的生生不息,
目睹宁波人守初心、展拳脚的锐意进取。
宁波当然不止天一阁,
早于天一阁的始建,
早于范钦的朝代明朝,
在唐宋时期,在宁波还叫“明州”时,
便已开始了一往无前的征程。
丝绸之路从这里起锚,
河姆渡文化在这里发源,
七千年的城市,发展至今,
河海相连,山川相接,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宁波之名,取“海定波宁”之意,
海是博大包容之海,
定是安定和谐之定,
波是风波云起之波,
宁是温宁平安之宁。
海定波宁,这里是宁波
从航海历史,藏书往事,
到而今辉煌,迎战奥运,
宁波这座成,
不仅有文人书生的书卷古气,
更有从不妥协的傲然风骨。
宁波,有古气,更有骨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