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物产丰富,但把人当作物产的,更算江西一大特色。“临川才子金溪书”,这在江西是并未自夸的骄傲,历史上江西的确是这样。盛产才子的那个地方,是江西抚州临川,随便举指一算,晏殊、晏几道、王安石、曾巩、汤显祖……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大文堂
盛产书的地方是抚州金溪浒湾。浒湾是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明清时期全国很大一部分书籍都是从这里刊印发行出去的。金溪雕版印书,据考始于元代,到明代万历中后期,浒湾雕板印书开始蓬勃发展,至清乾隆、嘉庆、道光几朝,进入鼎盛时期。其中几个著名印书堂号,大文堂、两仪堂、善成堂、三让堂、文奎堂、旧学山房和红杏山房等,从康熙到光绪年间,横跨两个世纪。浒湾印书行销全国,人称“赣版”或“江西版”。
我第一次去浒湾深切地感受到了江南那种深藏不露的文雅气息。从南昌出发,车行向东,跨过一个个鄱阳湖的湖汊,追着抚河在赣东曲曲弯弯的身影,一直向赣东南的武夷山伸去。草木葳蕤、山雅云静,仿佛进入一个世外之地。当沿着抚河上溯即将进入武夷山区的时候,浒湾静静地站在抚河北岸。
现在的浒湾,除了前面那个大牌坊有点张扬略显突兀,一眼过去,它平实的让你看不出这里曾是全国四大雕版印书基地之一。岁月是一块好砺石,消磨掉那些轻浮的荣光,留下了让人体验品味的历史痕迹。抚州古村
记录行将消失的古村,拍摄宁静平实的场景,表现淡定从容的生活,弘扬灿烂厚重的文化,宣传文明古色的抚州,推动抚州古村的活化
39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时光回转到几百年前的明、清时期,这里热闹非凡。那时候浒湾的码头沿着抚河一字排开,有洲头上、中洲、下洲、下洲尾。从洲头到洲尾长达4华里。河岸上以扬州街和苏州街为主干,顺抚河东西延展,联系各支街支巷,成为一个热闹的街镇。
最繁忙的是浒湾中洲。因中洲往往到处是堆积如山、待船装运的书籍。太阳好时,还晒满了印书雕板和刚印未干的书籍,人们称之为“书洲”。
浒湾的建设,是在书商们的合作与统筹下,规划有序地不断壮大发展,街巷交互,形成了江西地区独一无二的专门从事雕版、印刷、销售、仓储、收藏书籍的商业街区。
这里最核心的当属“书铺街”。书铺街包括前书铺街、后书铺街和礼家巷三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中有街巷相通,街中有“恒门”。前书铺街口原有“籍著中华”石拱门。从门匾的款额上可以看出,浒湾书商们对自己刻印的书籍行销全国的自信与自豪。后书铺街口仍保存有“藻丽嫏嬛”石拱门。“嫏嬛”一词,相传是说仙境里天帝藏书之处,“藻丽”则是称誉书之精美。我的朋友毛静先生精研文献古籍,在江西高校出版社工作时,亲手编著了《藻丽嫏嬛——浒湾书坊版刻图录》,共收录浒湾86家书坊的版刻图录近400种。内容涉及经、史、子、集等类,重现浒湾图书的精美,的确是“藻丽”之模样。
沿着古镇道路的肌理,旧学山房、淑石山房、天水世家、鲁国旧第、京兆世家、集宿门、迎燕门,一个个故事扑面而来。因这条街区的繁荣程度,可与苏州媲美,于是人们便谐音称之为“苏州街”。
但书商毕竟是书商,逐利是很多书商的目的,所以,坊间也少不了刻印民间粗俗小说、绣像画本之类的。官府对这等伤风俗的书是严厉打击的。书铺街前后二街相通处,原有同治年立的《严禁淫词小说碑》,还刻有禁书目录。
大文堂书坊廊柱上的对联:雨粟以来多著述,结绳而后有文章。
书铺街东口有“洗墨池”,池边原有乾隆壬寅年所立的“聚墨”石碑,上端刻“流芳百世”四字。三条街道集中不少雕板印书作坊和店铺。据毛静先生调查,当在80—100家之间。
清代时期,全国有四大刻书中心。分别是福建连城的四堡、江西金溪的浒湾、武汉、北京。其它三家都基本上消逝于历史,到现在为止,唯有金溪书铺街保存了原有雕板印刷业发展而形成的商贸集镇格局。街道、作坊、店铺依然保存着当年历史风貌和文化景观。浒湾古建筑群在建筑功能上,留存了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所有的工艺流程和完整的贸易体系。这是浒湾古村的珍贵所在。
三十六都四图漕仓
当然,浒湾古村不单单是雕版印书的书香色,它更有浓浓的烟火色。浒湾古镇地处水路交汇之地,是抚河沿岸重要物资集散地。明清一直到民国,都是赣东地区转运闽、浙、赣、粤、湘、鄂等地各种商品的重要市镇,也是出口本地大宗粮食、竹木、纸张、食品与线装书的重要商埠,被誉为“朝庭漕仓,赣东商埠,江南书乡”。
市井烟火气息最浓的是观音阁。观音阁前面有一大片空地,原名“河口”,是浒湾古镇卖柴,买菜,购器具、土产,耍把戏、卖艺,品风味小吃的地方。各行各业四方云集,人山人海,每天都像赶庙会似的,人们称其为'小上海',非常热闹。
带有厚重农耕文化年代乡村印迹的,是篾器街。篾器街在明清时期主要是手工作坊、农业工艺产品市场。因其靠近洲头上的两个码头,加之历史上这里竹木市场非常地庞大,于是走排、行船行业带动了纸业(主要竹纸)、竹木业、酿造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浒湾的油面(贡面)、豆豉、白酒、纸张、染布、纺织、铁器、油纸伞、油纸扇、布伞、蒲扇、折扇、香粉、松墨从这里上船走市。到了民国初期,每天早晚都有几大船竹编工艺品、铁器、木器、纸张、香、伞,扇等从洲头上这两个古码头,通过抚河行销全国各地,而外地的布匹、药材和洋货也每天有几大船从这里上岸。抗战期间,由于战乱,大批机关单位、人员逃难避祸到赣闽交界的武夷山区,这里更成了货物通行的码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在靠近古码头的下洲尾、仁里街、占家巷一带,保留下了仓储、客栈、茶馆、帮会、赌场、批发商号、富商大贾的宅第等古建筑,最突出的为“贡试纸栈”,是储备中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专用纸张的仓库。这是浒湾古建筑类型最为丰富的留存。浒湾也因此被评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列。
传说最多的则是浒湾的三姑巷。三姑巷相当于人们经常提到了“怡红院”、“红灯区”之类的。现在巷中除一栋古建筑自然倒塌外,其余完好保存。最有代表性的是“姑娘院”,其建筑风貌仍然原汁原味。传说这条巷子在旺盛期仅领班就有16人,当年最出名的是一个叫“莲珠”的姑娘。传说她美貌如仙,在民国时代非常走红,她成为三姑巷的主人后,不但拥有整个“三姑巷”的房产,而且在堤下街东侧有200多亩良田与庄园,在浒湾的扬州街上开办了绸缎庄、米行、布店、裁缝店。她一生无儿无女,在土地革命时期,所有的房产、田地与财产均分给了浒湾百姓,后来因病告终……临川韵
吟才乡之雅韵,诵梦都之芳菲。以文学作品发表,艺术交流探讨为主,兼谈民俗风情。
5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乾隆年间,金溪有一位姓王的秀才,外出求学,返乡时乘船至浒湾后,诧异于浒湾繁华与浓郁的市井气息,留下一段文字,也许是当时浒湾古镇的真实写照:“徜徉仁里街,满眼三教九流和无赖,这里好人都坏;河口鱼腥味,阵风吹,牛屎汗臭扑面来,无心看戏听曲速离开;来到占家巷,太阳快到头顶上;逛游江夏街,惊恐比人矮,做官的轿子抬,有钱人霸气,花花公子更显摆;步入三姑巷,姑娘浪似浪(指一批又一批);黄家井上喝碗汤,前思思,后想想,书铺街中惜时光;扬州扯几尺布,苏州买几斗米,趁着月色回故里。”
从历史文化建筑的角度来说,作为明清时期以刻书为文化遗产核心,浒湾古建筑群是独具地域文化代表物,是赣抚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浒湾明清雕版印刷产业的物态化表征。大至院落规模、平面格局、建筑结构、色彩风格,小至地面铺装、墙面肌理、门窗样式、材质色调、雕刻书法,无不体现着赣抚地区民居所特有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色,无不传承与记述了浒湾雕版印刷作坊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浒湾古书坊建筑群作为中国明清雕版印刷业极度兴盛、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产物,既是浒湾辉煌历史、丰厚文化的见证,也为研究中国雕版印刷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现实依据。
但我在浒湾,读到的更多是水运文化。长江就像一条长长的磁石,把沿途所有支流流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汇聚到一条大动脉上,相互传递,既有向心力的吸取,更有哺育一般的散发。这就是长江文化的力量。抚河就是长江脐带中的一条分支,金溪浒湾就是这条脐带上的中转站。它传送着经济与文化的养份,书香的气息与铜钱的亮光在这里齐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