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鲁晋商名门:平鲁城的杨家、刘货郎村的曹家、白兰沟董家和响水营的郑家......

受晋商影响,平鲁商家在明朝利用“开中制”而发展。到了明代中叶,平鲁商家形成商帮'根据地’、'大本营’,形成了不断巩固的网络阵营,也成就了不少有贸易智商的后起之秀和富甲一方的地方名商。

到清初,称得起买卖人的平鲁商家中,出类拔萃的豪富不断涌现。白兰沟的董家、张家、侯家、赵家,刘货郎曹家,七墩镇郑家、闫家、周家,平鲁城的黑家、计家、杨家、李家、张家,阻虎的赵家、安家,三层洞的牛家,沙城的贾家,井坪镇的寇家、王家,安太堡的刘家,窝窝会的赵家,高家、王家、黑家,辛庄的赵家,钟牌的高家,西易村苗家等众多的平鲁商家。其中名列前茅的要数响水营的郑家,平鲁城的杨家,刘货郎村的曹家,白兰沟的董家。这四家在底金成本、家业设置上声名显赫富甲塞外,被誉为平鲁晋商的四大家族,有着“曹家的粮食袋铺大路,郑家的银子垒山头,杨家的胡油汇成河,董家的骡驮绕边墙”的民间流传俗语。

平鲁商家名门

刘货郎村的曹家

主要以农产加工,经营粮油为主,据清道光咸丰年间统计,铺号有:永和粮店、裕恒源、等粮油米面店十几个。虽史载店铺不十分显眼气派,但有着“装满粮食的口袋,一个挨一个能从刘货郎村摆到平鲁城”的赞誉。

响水营村的郑家

主要经营日用百货、粮油及典当。铺面宏大,气派显赫,仅七墩镇就设有六个商号,店铺房屋四十多间,商业资本达十万元(银元)之巨。到晚清时期,共创七墩镇、大同、清水河、平鲁城商号有:永丰裕、万盛当、万成当、万全当、万源当、万盛庄、万恒盛、万义恒、源盛店、等“万”字头和“源”字头商号,以及股份经营的字号共二十余个。是当时“房屋上百间,土地几百亩”的“双百户”,所以有“银元宝敢和刘货郎村曹家的粮口袋比长短”之说。其后裔郑之杰兄弟远涉重洋,旅居欧美,在加拿大等地经商名贯中西。

平鲁城镇的杨家

据清道光咸丰年间统计,以平鲁城为主要的杨家店号有:德兴玉、合盛永、天成合、天大观、天源茂、润生当、永盛店、德昌店、庆和长等“天”字头店和股份经营的店号近二十个。主要经营粮油加工、日用百货绸棉布料及典当。铺面大、设置阔、宅第豪,据清道光咸丰年间统计,以平鲁城为主体的杨家店号有:德兴玉、合盛永、天成合、天大观、天源茂、润生当、永盛店、德昌店、庆和长等“天”字头店和股份经营的店号近二十个。仿俄式宅第的构建,足以见其经济实力和境界品位,也不难看出其基础和起点的不凡。有着“杨家胡油流成河”的传说。

白兰沟的董家

祖籍难考,于清乾隆年间在白兰沟经营餐饮旅店,后发展到棉布日杂,主要经营养骡驮专营运输。千里营运的管理、防匪、纳税等困难不可想象。从胆识和信誉及气势上讲是实力派的平鲁晋商。铺面不显赫,但底金丰硕,实力雄厚。到晚清,有传人董博、董德文、董德厚父子。据碑刻史载商号有:万胜店、万义当、魁隆店、以及“朋合经营”等“万”、“魁”字头店铺等十余号,有着“董家骡驮绕边墙”的传说。

以这四家为龙头的平鲁商家,汇聚钟牌村的高家、安太堡村的刘家、七墩镇的郑家、西易村的苗家、窝窝会村的赵家等近百家底金不同,经营各别的平鲁商家。

平鲁商家名人

经康乾盛世的持续发展,平鲁商家可以说是群英荟萃、珠联璧合,城乡豪富大户随处可见。以平鲁城、井坪镇、七墩镇商贸发达为标志,演绎了平鲁商家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在当时山西商人自诩“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前提下,平鲁流传有“不和平鲁人交朋友,算不上买卖人”,“曹家的粮袋铺大路,郑家的银子垒山头,杨家的胡油流成河,董家的骡驮绕边墙”的说法虽有夸张,但揭示了平鲁晋商在这块厚土上的光点。

响水营村的郑维清 郑占元 郑文魁 郑永德 郑万全郑银宣 郑之杰兄弟,刘货郎村的曹登元 ,平鲁城镇的杨威 杨润雨 杨大智 ,白兰沟村的董博董德文 董德厚 ,钟牌村的高鸿举,安太堡村的刘茂赏及西易村苗氏代表、窝窝会村赵氏代表等社会名流。

平鲁商家的发展衍变

1、作坊

是平鲁晋商的起步。亦农亦商的平鲁晋商,可谓'清一色土老财’。在人类处于物质文明、生产力和生产资料水平相对低下的封建社会,作坊成为原始农耕的重要补偿。以经济形式渐变为商品化,成为日常生活赖以持续的必要物质交流手段。所以说,作坊是平鲁商家深化人类社会经济交流的原始经营。

2、货郎担

相传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移民开始就有,以针头线脑、润肤香膏、茶糖火柴、戒指首饰、染料剪勺等小杂货为主。利用庙会、午休、娶聘、祭祀等人员集中的时机进行最微小的经营。据《平鲁县志》记载,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全县有货郎担八十八架,其中形成影响的有:郭明福,李树苗,苗滋膏、苗祖顺。直到二十世纪中叶的“文革”时期,仍有口袋装货、一早一晚走亲串友的货郎担悄悄送货上门。

3、地摊

平鲁晋商随机、随季的特色经营,也是商号的早期,一般为赶庙会时设置;有商号的地摊,一般是以城镇、靠商号设置。经营项目繁杂,日用百货、鲜干果蔬、粮油籽种、皮草穿戴、农具药品、五花八门。由于便于顾客鉴赏自选,所以久盛不衰沿袭至今,是早期的自选'超市’。

4、互市

是平鲁民间以粮油交易为主的商贸形式,冬春季交易较多。这种交易不受官府行为的困扰,完全属于自由交易。趸买趸卖极大地拉动小杂粮生产和小商贩的兴起,是后来商号的初期。历史上记载的徳和源、裕恒源、徳永昌等商号都是建立在传统互市基础上的再发迹,是早期的公司加个体经营。

5、商号

平鲁晋商进入鼎盛的重要标志。自雍正三年(1725年)平鲁改卫置县后,平鲁商业迅速发展。凤凰城店铺商号日益增多,字号名称和顺吉祥,匾额流金溢彩,景象空前繁盛。井坪、七墩的商号也次第增生。经乾隆、嘉庆发展,到道光年间,百年历史把平鲁晋商推上峰巅,平鲁晋商形成了以农耕为基础,商贸为主导的又一典型特色,’亦农亦商’经营。

6、商帮

商帮,是平鲁晋商走向辉煌的重要标志。商号以一定内在关系结盟形成体系,大致有'在商为帮’、'乡里为帮’、'迁客为帮’几种。帮之间既可促进商贸流通,统汇和完善同类商品的余缺调控。也可人为设障,自囿一隅。坐进观天,小进即满,小富则安。就时而论,是封建社会商贸关系的必然产物,具有时代性,是较为先进的团队经营。

7、马帮

俗称'高脚’,多为马、骡、驼役畜组成的运输队,大商号都有自己的马帮,也有承揽商号营运的专业马帮。三个驮子称“一把”,六个驮子称“一帮”,七、八个驮子称“一队”。数帮同行,人多势众;气派壮观,异常风光;走马万里,赚利数倍;养“高脚”是富有和势力的表现,赶“高脚”是“胆识和本事”的象征。

8、钱庄

亦称票号,“就是你把银子交到它的柜上,拿上一张由钱庄开出的汇票,到别的地方就可以凭票再把银子取出来。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当时人们把经营这种业务的商号叫票号”(电视连续剧《晋商》解说词)。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平遥晋商开票号先河,“一纸之符信遥传,万两之白银立集”。用“一纸之符信遥传”这种汇票方式代替现银往来,不仅方便安全,更重要的是,它使原本凝滞的商业血脉顺畅起来,整个社会的财富随着这种顺畅得以迅速增长。

平鲁商人相继效仿。但多因底薄难抵'汇兑贴现’而作罢。只有平鲁城的杨润雨、李芳,郑维周始创四庆隆钱庄得以立足。通过钱庄的银钱兑换、货币保管、资金借贷及转账拨兑而盘活周转。”四庆隆钱庄的成功,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平鲁商家的里程碑,也足以佐证平鲁商人的经商之道可称商道文化。

9、药堂

晚清时期,平鲁有影响的医药商号是平鲁籍药材商葛氏,创立于清道光年间的三和堂和中和堂。初以药材收购为主,掌柜兼坐堂医生,承传中医中药疗法,针灸汤头享誉沿边长城里外,因自制中成药“羊肝散”疗效显着而名声鹊超。到光绪年间,葛绍武子承父业,接贫济困,悉心研究,成为平鲁方圆德艺双馨的名医。

10、书店

明嘉靖五年(1526年),随着卫学“平鲁书院”的设立,专营图书的“敬一亭”书店在卫所平鲁城成立,以文促商,商文并举,疏浚了文化书籍的流通渠道,使平鲁人读书立品、养德修行、通经致用,便利了有条件商民租借或购买书籍,潜移默化优秀传统思想,直至发展为经商之道。

11、当铺

以实物抵押作为信用保证的商务经营。从前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平鲁城先后有本地和关南富商开办的当铺十余家,底金都在万两白银以上。计息以典当期长短而定。不能按期返还称“下号”。当铺便在低价当进,合理价中变卖获利。

平鲁老乡们,你是哪家的后代呢?

内容综合整理于山西长城网,原标题:长城与平鲁商贾的潜在关系,有删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