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论“有教无类”和“辞达而已”等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孔子重视人才培养,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在社会现实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金钱观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是根本对立的,那么就根本无法在一起商谈问题。他还提出“辞达而已矣。”这涉及哲学上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也涉及语言学和文章风格问题。

1

【原文】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评析】

孔子这句话对于新就职的员工特别具有参考价值。在现实的招聘中,有个应聘者问招聘的主管,他的薪酬是多少。主管回答说,你的薪酬你说了算。主管的意思是说,你的实际贡献决定了你的薪酬,而不是招聘单位先入为主地决定了你的薪酬。

孔子这句话启发我们,我们都应该敬业爱岗,先做好本职工作,再去考虑薪酬等。退一步讲,你即使不考虑薪酬,只要你做出了较大贡献,那么用人单位一般都会考虑员工应得的利益,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由此而论,人们常说的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其实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2

【原文】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有教无类,就是贵族的子弟和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比较平等的机会。孔子广招门徒,教书育人,不分种族、氏族和贵贱,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对于孔子“有教无类”的理解,还有一种比较传统的说法,就是把“有教无类”理解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都得到教化,可以消除不同的受教者的差别,而达至人心向善的境界。班固《汉书·地理志》:“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以文辞显于世。乡党慕循其迹。后有王褒、严遵,扬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故孔子曰:'有教亡类’。”(亡:古同“无”。)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巴蜀人原来虽属不开化的夷人,轻易淫佚,不讲道理,但经过文翁和司马相如的教育和影响之后,却出现了一批“文章冠天下”的文人。由此可见,教育可以改变夷夏之别。班固这里没有明确解释“有教亡类”,但他的用意是明确的。另外,东汉马融注释“有教无类”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品行无固定不变的善恶差别,关键在于所受教育的内容。(张松辉、周晓霞:《<论语><孟子>疑义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206页)

实际上,对于孔子“有教无类”可以做多种解释。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无论身份地位的贫富贵贱,都可以接受孔子的教育”,这就是关涉教育对象的一视同仁问题;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通过教育,都可以使人心向善,消除原来的差别”,这就是关涉教育的社会作用问题。

3

【原文】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评析】

孔子的意思是说,在根本原则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不能在一起共事。在社会现实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金钱观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是根本对立的,那么就根本无法在一起商谈问题,所谓不在一个频道上,不可能产生共识。

孔子这句话是指的一般的人际交往。但在现代决策或者学术会议中,恰恰需要有不同主张的人一起参加研讨,才能够更好地互相启迪,集思广益,通过思维互荡,形成思想的集体智慧。

4

【原文】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评析】

“辞达而已矣。”涉及哲学上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也涉及语言学和文章风格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另一方面形式表现内容,并且反作用于内容。孔子认为,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言辞是形式,只要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思想就可以了,即“辞达而已”,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过分雕琢言辞之美。孔子反对花言巧语,要求“辞达而已矣。”这对于我们理解文学创作和文章写作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5

【原文】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座席旁,孔子说:“这是座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评析】

孔子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对残疾人的师冕表示了极大的尊重。这一章生动记载了孔子接待盲人乐师冕的具体过程。古代乐师多以盲人担任。孔子热情接待师冕,无微不至,仔细介绍台阶、座位,甚至详细介绍了其他人的具体方位,让师冕能够了解详细情况。

在现代社会,我们评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虽然有很多指标,但其中一个就是看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和关心程度。在这方面,我们仍然任重道远,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责任编辑:张涛

新/书/推/荐

薛永武教授新著《论语译评》列入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由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出版。作者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把《论语》纳入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进行现代阐释,通过对《论语》的丰富思想进行全方位的深度解读,力求对《论语》思想做出新的阐释,揭示其多维的现代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