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为诈骗犯罪的指控做无罪辩护?

作者:金翰明,广强律师事务所诈骗犯罪辩护与研究中心秘书长

来源:金牙大状律师网及公号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诈骗犯罪(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诈骗犯罪,同时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由于人的主观方面的内容较抽象,同时若行为人在接受讯问的过程中不认罪,办案机关对行为人主观方面非法占有目的认定,就全“依赖”其在客观上实施的行为。

司法实务中,存在这样的入罪误区:即通过行为人客观上“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财物的行为,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从而主客观相一致构成诈骗犯罪。

显然这样的入罪逻辑是错误的,其没有将犯罪构成的各要件进行单独认定,而是以客观要件去推定主观要件。按照此逻辑,所有的民事欺诈行为皆系诈骗犯罪!

那么司法实务中,如何根据行为人客观上实施行为,去认定其主观方面的内容?又有哪些核心事实能够证明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不构成诈骗犯罪?

首先,必须强调,认定主观方面内容所依据的“行为人客观上实施的行为”,既包括符合客观方面构成要件的“行为”,同时也包括实施“客观方面构成要件行为”前后的关联行为(比如使用欺诈手段取得对方财物后,对财物进行处分的行为)。

一、行为人是以何种“欺骗手段”去“骗取”对方财物的?

该问题的核心是,行为人虚构的是何种事实?最典型的案例是保健品诈骗案件中,到底是“虚假宣传”还是“夸大宣传”的问题。

保健品诈骗案件中,行为人通常都会对其销售的产品进行具有“特别疗效”的宣传,无论是明示还是暗示,其宣传的功能往往都是药品才具备的。而涉案的产品到底是食品还是药品,就决定了到底是虚假宣传,还是夸大宣传。

以两起类似的保健品诈骗案件举例:一、甲公司从深圳购买一批产品(该产品的相关说明上注释为食品),后该公司更换产品说明书,按照药品进行宣传并销售,被指控为诈骗罪。二、乙公司购买了一批产品,产品的说明书上写明该产品具有壮阳功能,乙公司将该产品在网上以“增大、增粗、延时”等词汇进行宣传并销售,后被指控为诈骗。

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问题的核心,一个是从“无”到“有”,一个是从“小”到“大”。无论是司法实务还是社会生活,一定程度的“夸大宣传”是被允许的,而虚假宣传一般都会被认定为诈骗。

保健品诈骗案件中,产品不具有特定的功效而按照特定的功效进行宣传(将食品宣传为药品);产品具有一定的功效而进行夸大的宣传(夸大产品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笔者认为,对于后者,若不存在其他事由,对于具有某种功效的保健产品进行夸大宣传并销售,通常是不能认定为诈骗罪的。

二、客观方面构成要件之外,还有哪些能够证明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行为?

以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为例。

诈骗犯罪的指控,通常是由于企业之间出现了民事纠纷,一方不能按时还款或履行合同义务,另一方基于某些特定因素(如发现该企业借款时资不抵债),当事人往往会选择刑事控告的救济途径。

该问题的讨论存在三个层级:

(一)行为人不存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则完全不可能成立诈骗罪;

(二)行为人虽存在欺骗行为,但在案证据能够证明其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系民事欺诈亦不构成诈骗犯罪;

(三)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对方财物,其实施的相关行为或在案的其他事实,能够证明其不具有还款意愿,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构成诈骗犯罪。

司法实务中,(二)和(三)两种情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即如何区分民事欺诈和诈骗犯罪。上述两种行为的共同点是行为人都使用欺骗的手段取得财物,区别在于主观上是否具有占有目的。

笔者反复强调前述观点,不能仅依据行为人在借款时实施的欺骗行为,来认定其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更应结合行为人借款前后的相关行为。

1.是否存在还款行为?

行为人在借款后,是否具有还款行为,能够体现其主观上还款意愿,同时若已经还款的数额占借款总额比例较大,或行为人借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履行还款义务等相关事实,能够排除其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

2.是否具有担保行为?

如果行为人在借款时,提供了相应的担保,尤其是物保,比如动产、不动产抵押(汽车抵押、房产抵押等)。即使认定行为人存在欺诈的事实,甚至后续未还款,但因为存在抵押权等担保,相对人可以通过实现上述担保物权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难以认定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

3.是否积极创造履行能力?

什么叫创造履行能力?举个例子:甲公司在借款时是有履行能力的,借款后因经营不善导致履行困难,该公司通过变卖设备的方式,将所得资金用以购买新产品并投入生产运营。

此时就不能将变卖设备的行为,认定为企图隐匿财产或逃匿,而是为了盘活企业以实现履行能力,应认定其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4.是否存在隐匿财产、挥霍财产、逃匿等行为?

刑法第224条将“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规定为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行为之一。可见,刑法倾向于根据行为人取得财物后的“逃匿”行为,去认定其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

但是,不能将日常生活中的“躲债行为”等同于“逃匿”。司法实务中,绝大部分不能按时还款的当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不接电话”、“避而不见”甚至是更换手机号码等情况,如果不是伴随有隐匿财产、挥霍财产等行为,都难以将一些单纯的躲债行为,认定为刑法224条规定的“逃匿”。

三、基于某些客观事实对非法占有目的进行排除

对于诈骗犯罪的指控,在案证据反映的客观事实,也可能是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构成诈骗罪的相关因素。

1.行为人取得款项时,是否具有还款能力或履行合同的能力

行为人虽然基于欺骗手段取得对方的财物,但客观证据反映,行为人在借款时,其本人或公司是具有还款能力的,在案证据亦不能证明其借款时根本不具有还款意愿,或借款后存在逃匿等行为,则借款时有还款能力的相关事实可作为无罪辩护要点之一。

在此,笔者强调特殊情况:不能因企业存在借款行为,当然的认定其不具有还款能力;更加不能因为企业资不抵债,当然的认定借款行为构成诈骗犯罪。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经营,都必然存在资金的流动,资金拆借是正常的经营行为。笔者参与办理过类似的案件:当事人所在公司对外欠款800万元未能按时归还,后被控合同诈骗罪,办案机关以当事人存在借款的事实,认定其公司不具有还款能力。但是在案证据显示,当事人公司在借款时,对外仍有1000多万元的债权。

其次,即使公司存在资不抵债的情况,对外借款也未必构成诈骗,若在案证据能够证明行为人按照借款用途,将资金投入企业运营,且不存在其他违法事由,则不能仅依据其资不抵债的事实,即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从常情常理来看,没钱才会借钱的道理显而易见!

2.行为人未还款、未履行的原因

行为人借款后未按时还款,应结合其未还款的原因,作为认定主观方面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依据。如公司遇有经营困难等客观原因(甚至是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未能按时还款的,不能仅依据行为人实施了欺骗手段取得借款,即认定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0)

相关推荐

  • 如何区分诈骗罪与民事欺诈

    <刑事审判参考>第1342号黄某诈骗案中裁判观点认为:被告人黄某虽然占用了被害人购车款65万元,但被害人从没有向黄某主张要回此款,并且黄某要求将购车款66.5万元还给被害人,由于被害人拒绝 ...

  • 有欺骗行为是否一定成立诈骗犯罪?

    近期,金律师接到了多起案件的咨询,比较共同的一个话题,是一些已经被刑事立案侦查,或是尚未被刑事立案侦查,但是存在潜在刑事风险的当事人,对于自身行为如何准确定性的疑问. 这些问题出现的前提,是当事人在经 ...

  • 如何认定“以借为名”诈骗行为与民间借贷纠纷

    作者:李腾 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律师 实践中,"以借为名"的诈骗行为与借款到期后无法及时偿还的民间借贷行为均以借款理由存在虚假因素而呈现出竞合形态,由此使得司法机关对此种类型民间 ...

  • 唐明华:刑法中“非法占有目的”的事实认定

    唐明华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 基于"非法占有目的"作为犯罪主观方面的特定类型而在刑法的定罪量刑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其涵义.规范要件和形式等基础理论进 ...

  • 尼安德特人,鹿骨上以装饰为目的的雕刻 独研究

    尼安德特人,鹿骨上以装饰为目的的雕刻    独研究被认为是尼安德特人的有切口的鹿脚趾骨/V. Minkus/NLD ( CNN )在德国北部的洞穴中发现了刻有几何学图案的鹿骨. 据说年代是5万多年前, ...

  • 刑事辩护之如何推定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 ...

    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诈骗罪辩护的重中之重.在主观罪过的证明规则上,我们国家采取的是推定模式,一般来讲,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可以综合考虑.审查分析以下几个要素: 1.要看行为人主体身份是否 ...

  • 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之认定——北京朝阳法院判决高华诈骗案

    标题: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之认定--北京朝阳法院判决高华诈骗案 来源:人民法院报2016年8月18日 裁判要旨 诈骗犯罪中,认定被告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避免单纯根 ...

  • 接触式婚恋诈骗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审查

    接触式婚恋诈骗中 非法占有目的的审查 文/陈长福 江 帆 罗晓楠 本文刊登于<人民司法>2021年第14期 裁 判 要 旨 婚恋诈骗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一种诈骗方式.以是否与被害人线下接触为 ...

  • 《人民司法》:接触式婚恋诈骗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审查

    来源:本文刊登于<人民司法>2021年第14期 作者:陈长福 江 帆 罗晓楠 裁判要旨 婚恋诈骗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一种诈骗方式.以是否与被害人线下接触为标准,婚恋诈骗可以分为接触式婚恋诈骗 ...

  • 《人民司法》:接触式婚恋诈骗中 非法占有目的的审查

    <人民司法>:接触式婚恋诈骗中 非法占有目的的审查 刑事法库 今天 [刑事法库]创办宗旨 传播刑事领域理论热点,分享办案实务经验技巧 总结类案裁判规则要旨,权威解读最新法律法规 详细解析热 ...

  • 刑民交叉专题丨接触式婚恋诈骗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审查

    接触式婚恋诈骗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审查 作者:陈长福 江 帆 罗晓楠 来源:<人民司法>2021年第14期 裁 判 要 旨 婚恋诈骗是近年来较为常见的一种诈骗方式.以是否与被害人线下接触为标准 ...

  • 学术探讨 | 准确把握非法占有目的规范推定与事实认定

    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规范推定应当给予两个方面的必要限制:一是适用范围的限制,即规范推定必须限定于特定事实,且该事实与非法占有目的的经验事实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二是适用方式的限制,即规范推定必须非常明确,不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