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孔子论礼与曾子论道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泰伯篇第八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原文】

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

【评析】

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原文】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评析】

孔子这段话阐明了礼对于人生的重要性。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和外在言行达到统一的文明状态,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就失去了应有的文明。所以,孔子认为“恭”、“慎”、“勇”、“直”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行为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比如孔子这里说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可以设想,君子如果做到善待家人,尊老爱幼,就会成为影响社会和他人的楷模。至于“故旧不遗”则启示我们,为人处世,固然可以广交新朋友,但一定要不忘老朋友,更不能以利相交,甚至见利忘义,见风使舵。

【原文】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评析】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写“夏侯惇把矢啖睛”的故事:

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由此可见,夏侯惇这个孝子对身体的高度珍惜,即使被敌人射伤了眼睛,也不忍丢弃自己的眼睛。

【原文】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评析】

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曾子这段话旨在说明人生修养中要做到“动容貌”,“正颜色”和“出辞气”,才能和谐人际关系。对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不难发现,即使那些不可一世、横行霸道者,死到临头之际,也会感悟人生反思自我,表现出“其言也善”的特点。

另外,对于人生修养,笔者曾经思考过“理直气壮”这个词语,我发现,“理直气壮”只是描述了一种语言状态,但这种状态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矛盾的双方如果都认为自己有理,那么就会都“理直气壮”,其结果就是矛盾激化。因此,即使你有礼,也未必以“气壮”的方式表达出来,你仍然可以“理直气和”,因为有理不在声高。

【原文】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评析】

吾友: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回。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学说。首先,“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既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原文】

8.6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评析】

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曾子这段话也是对孔子间接的高度赞美。

【原文】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弘毅:弘,广大。毅,强毅。曾子这段话深得孔子思想真传。君子要有所作为,就要敢于担当历史重任,应该弘大刚强而有毅力,为了实现远大理想,就应该具有死而后已的舍身精神。这段话是一段很励志的格言,深刻影响了中国后世的人生价值取向。人生在世,如其苟且偷生,虚度年华,倒不如“任重道远”,负重前行,“死而后已”。

责任编辑:高雪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0)

相关推荐

  • 《论语*泰伯第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原文]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的道德水平可以说是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先后三次让天下,百姓却找不到还有什么 ...

  • 小古文100篇(第九组)

    36.学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 ...

  • 薛永武:国学智慧——从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谈起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武说人才 人生在世,只有坚持自我反思,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顺利完成人生的社会化.文化化和文明化.<论语·学而>篇通过曾子所言,揭示了人生&q ...

  • 薛永武:孔子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治理国家,是否需要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呢?在这方面,很多人是不理解孔子的,认为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 ...

  • 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论礼的根本与“君子无所争”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孔子这一部分谈到了礼的根本以及"君子无所争"等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原文]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

  • 薛永武:【国学智慧•论语】孔子论“绘事后素”与礼的规定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绘事后素"涉及孔子的美学思想:他对待周礼的若干谈论,既有局限性,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要素. [原文] 3.8 子夏问曰:&qu ...

  • 薛永武:孔子用礼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引言:乡党篇共27章,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见国君时.面见大夫时的态度:他出入于 ...

  • 薛永武:孔子以人与礼为本的人生哲学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孔子是一个具有浓郁的人本情怀的思想家,关注人的生命:在为人处世中,处处按照礼的规定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体现了非常高的情商思想.他的以人与礼为本的人 ...

  • 薛永武:国学智慧——孔子和《论语》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武说人才 我虽然与孔子素不相识,却又似乎神交已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成为我关注孔子和传统儒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回顾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我从<论语&g ...

  • 薛永武:国学智慧——从孔子“学而时习之”谈起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武说人才 <论语>开篇就是<学而篇>,可见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在人才开发的过程中,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我 ...

  • 薛永武:国学智慧——正确理解孔子的“和为贵”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无论是研究社会问题,还是治理国家,都需要搞好调研活动.孔子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而且还非常善于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