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五条胡同 82 号:科技圈里出了一群文艺嗨
范怀宇发来一个地点—— 东四五条胡同 82 号。
东四五条胡同一处平常的民房,从外面看,很难发现这就是轻芒团队的办公点。“就是在这,你进来吧”, 轻芒联合创始人兼 CTO 范怀宇挂掉电话,出现在了正门旁边的小巷里。
2016 年,豌豆荚被卖给了阿里,王俊煜、范怀宇等几名骨干成员离开团队,选择了创业这一条道路。在范怀宇看来,那个时候虽然豌豆荚利润收入可观,品牌忠诚度也非常高,但由于整个市场对于应用的需求在下降,应用到最后都会变成一门流量生意。这对于一直坚持想做“内容”的他们来说,不管是从技术上还是在产品上,自己擅长的事情能发挥的空间非常小。
“你们擅长的事是什么?”
“还是做内容和用户深度吧,用技术和产品能力,做内容工具。”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尝试后,第一个正式的产品“轻芒杂志”APP 亮相,这是一款聚合阅读的工具,界面风格上延续了豌豆荚时期简洁风。用户需要选择兴趣标签,摄影、科技、音乐、旅行等等,然后就可以开始订阅自己喜欢的杂志。轻芒正是基于这些标签和关键词给用户推荐内容,但在推送频率和条数上,显得很克制。
范怀宇说,给用户推荐的时候,选用的是算法 + 人工筛选策略。在主流的算法都在看 CTR(Click-Through-Rate,即点击通过率)时,范怀宇觉得这种算法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 CTR 很容易导致标题党。基于这种认知,轻芒团队在做内容推荐时,会考虑用户的停留时长,会关注用户的标注、收藏等深度交互行为。在他们看来,这些行为才真正和内容质量直接挂钩,“机器永远摸不清人的真正想法,纯机器推荐的算法会让人疲劳和反感。因为单纯的机器推荐,会让人更多地接受喜欢看的内容,而不是需要看的内容”。
而在内容筛选这一块,轻芒团队似乎有着技术人的严谨和开放。比如优质内容需要有“真实”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挑选、制作一些优质精良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我们希望通过产品、技术让用户看不一样的东西,而且看完后不觉得浪费了时间”。
在范怀宇看来,虽然轻芒 APP 的用户留存和各项数据表现不错,但对于用户来说,存在很多无法突破的困难,比如用户首次使用成本太高,需要对 APP 有非常强大的了解,才会愿意下载、打开并且回访。
随着线上流量开始枯竭,大量的优质内容会变成一种更小的形态,分享和传播变得越来越困难。面对内容生产者越来越多的新想法和玩法,比如说想在录音组织上、互动方式、内容呈现做突破或者创新,轻芒团队在很早之前,就嗅到了这些需求。2017 年,随着小程序这个全新平台的推出,这群做内容的技术人有了更多的想法——改变内容呈现的方式,轻芒小程序 + 随即上线。
在最开始讨论做小程序的时候,团队内部就有过争论—— 是把 APP 上的内容直接搬上去,还是做适合小程序的小工具?
范怀宇给出了很理想主义的回答,“我们的愿景很简单,就想把好的内容、优质内容分发给用户。不管用户是通过哪种渠道获得,我们想做中间的桥梁,帮内容生产者实现他们的想法”。
两年时间,范怀宇带领着技术团队,做出了轻芒小程序 +,帮助内容头部企业和个人配置属于自己的小程序,从而扩展自己在微信生态中的内容组织、内容呈现和内容互动这三方面的能力。内容创作者不需要研发团队,只需要通过简单地拖拽,3 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小程序的创建和提审。目前,平台上自助注册的内容生产者达到了 5 万多个,还有几十家深度合作的内容创作者。
“APP 时代考虑更多的是内容流量入口,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内容形态。以前是直接 ToC,现在可以理解为 ToB ToC 模式。以前就是获取分发优质内容,现在是和更多的优质内容进行合作”,据范怀宇介绍,现在团队正在从面向 C 端,开始转向 B 端。在他看来,基于小程序的多场景使用和微信成熟的社交、传播属性,可以轻芒团队做一直想做的事情。而这件事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一直都没有改变,那就是尝试用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技术方式,不同的产品呈现方式,将优质的内容传播出去。
面向 B 端的轻芒在 2018 年 3 月份,和新华社合作了“两会答题小程序”,结合全国两会的热点,上线了“新华答题“小程序。在这款小程序里面,有“全网排位赛”和“好友竞赛”两种玩法,把两会报告中关于宪法、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发言等核心要点内容,用答题的方式呈现。高大上的两会知识通过轻松的答题和互动方式,变得接地气起来。
这一个小游戏在当时刷屏了朋友圈,很多人都不知道背后的设计和技术服务商,正是轻芒。对此,范怀宇说:“轻芒不想做外包服务,而是理解客户痛点后,给用户/客户提供的是前后端一体化的 SaaS 服务,从设计、研发、产品的角度一起和客户进行探索和运营,这看起来更像合作伙伴。”
这样的想法也透露出轻芒的商业模式 —— 面对 B 端的客户,轻芒更多地和客户一起将承担流量风险,在盈利模式上,考虑的并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广告分成、流量分成等等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的转型,对轻芒来说挑战很多:ToC 和 ToB 的营销方式不一样,如何体现不同客户的不同个性?怎么找到这群客户?怎么让客户理解轻芒要做的事情?技术上如何应对可能会出现异常峰值?定制的技术如何配置和修改?
业务、商业模式的转型,也往往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对于 toB 业务和 toC 业务“八二开”的轻芒来说,在商业模式的变化下如何组建 ToB 营销团队?对于轻芒来说,这场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轻芒办公空间的墙上,始终挂着轻芒的 Slogan —— 轻芒,让理想生活的样子清晰可见。
刚开始会经历一个比较痛苦的阶段,那就是视角的转变。一个好的技术人不一定就是好的管理人,这中间需要要花时间学习管理,包括日常思考角度、工作方式、认清自己的价值:首先要保证空间,不能去做微管理,这是新管理都会犯的错误,就是总觉得什么事都能比别人做得好。只有学会教人,才能把团队带起来。
其次要寻找新的价值和获得价值感。做技术很容易评判自己的价值,做管理好像东西都是别人做的,所以要重新给自己定位。
最后是管理需要保持热情。
对于 CTO 来说,他贡献的最大价值不应该是代码,而是要对公司的技术负责。
我觉得是创业公司带来的成就感,当大家还在谈论技术的时候,你就想到了下一步该怎么走。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很小,但还是会很有趣,就是能尝试很多新的东西。
技术的价值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用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没问题,但还要考虑自己最终的价值是什么。要不就做到极致,走很专业的技术路线;要不就开阔自己的视野。如果想跟产品走得更近,要把新产品落地,一定要开放视野,要考虑技术、研发如何能更高效。在这里面肯定要学习很多新的东西,永远地不断地去学习。
第一个是视角,要反向思考——如果要把想法变成现,实还缺了什么?如果要做出这个产品,还需要什么支撑?其次是保持好奇心,具体的方法就是交流。现在资讯很发达,只要你愿意就有无数的资源,也可以加入一些聊天、看书、网站,现在和人沟通的成本越来越低。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资本冬天已至,开发者却可以着眼未来
你想与腾讯云技术总监 CTO & TGO 鲲鹏会会员徐盎一起学习交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