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谁的错?培养专注力,2个年龄段有差别

妈妈说:

宝宝刚上小学一年级,一个月内就被叫了2次家长,上课不好好听课,小动作多,东张西望,怀疑多动症。

我们去做了检查,结果是听力注意力商数98,视觉商85,算不上多动症。孩子上幼儿园时说话不清楚,做过一段时间的语言训练,现在说话清楚了,很调皮,学习成绩不好。该怎么办呢?

哎,不知道是孩子受生理的限制,还是我们没教育好!

注意力不集中很常见

很多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75%的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尤其是注意力和关注度方面,令人头大。

玩儿起来,不亦乐乎,学习时,不亦“闹”乎。

有些宝宝在学习和生活两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上课坐不住,在家闹不停,小动作特别多,很少能独立完成一件事。

写作业的时候,效率低,常出错,丢三落四

父母讲道理时,似懂非懂,即使严厉警告,也只能维持三五分钟。

谁在干扰宝宝的注意力

幼儿心理发展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生理+环境。

有人比喻:生理是画板,环境是渲染。

生理影响

  • 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失衡(多动症等),导致自控力差或无自控力,

  • 注意力受脑额叶主控,这个区域比其他区域发展慢,没有达到其他脑功能协调配合需求,宝宝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或集中时间短暂。

  •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围产期的意外导致的感统失调,以及早期抚养的营养失衡等。

环境影响

“给的自由过了火”,宝宝注意力不集中,多是家庭教养原因,有句话说得好,“给孩子最好的成长方式,就是让他获得最大的自由空间”, 这个自由的尺度往往做得不够好,要么父母没有做好榜样,要么就是管教方式错误。

“有样学样”,父母行为散漫,没有规律,不节制不约束自己,宝宝也会耳濡目染。比如:边看手机边吃饭,蹲在马桶上玩游戏,丢三落四,家里乱糟糟,这些都被宝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妈妈常犯的三个错误

1、方式和尺度不对。面对宝宝的这些行为习惯,父母多采用说教或者批评的方式,很难奏效。体罚或者恐吓孩子,又往往掌握不好时机和尺度,经常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这些都不利于行为改善。

2、甩手交给幼儿园。有些父母希望送到幼儿园后,宝宝就能逐渐改正,可是幼儿园里也都是犯同样问题的孩子,彼此之间更会有样学样。遇到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得到改善,否则只能顺其自然发展。

3、忽视了心理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有些父母只关注了注意力,却忽视了孩子的其他影响。一个4、5岁的孩子为例,其专注力平均13—15分钟,影响专注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孩子的能力、脾气、个性、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响,以及活动的吸引力等。

纠正注意力不集中,很简单

学龄前0-6岁

对于0-6岁的宝宝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都是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慢慢发展的,。稳定性较差,持续的时间较短比较常见。这也符合幼儿的发育特征。一方面要培养宝宝注意力,同时又要掌握好尺度,防止给宝宝过多干扰和负担。

提倡从小的亲子游戏互动中,父母能更多付出亲情沟通,真正从兴趣和爱好方面提升注意力的质量和数量。比如,给孩子拼图玩具,提出完成时间的奖励,或者给孩子一盒橡皮泥,要求孩子捏出妈妈想要的形状等等。也可以让孩子多背古诗和儿歌,然后给孩子一个表演的舞台,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并提升兴趣和专注度。

6岁以后的孩子

对于刚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从进入课堂那一刻起,小夹板就套上了,从此过上了有规律,有压力的生活。但是很多儿时养成的懒散、拖延的习惯还很难适应新的生活。

这个时候,父母帮助改正更要戒躁戒躁,逐渐加码,平衡压力,适当调节,帮助孩子先适应,再逐渐进步。如果孩子感觉压力大,负担重,感到精神疲劳,可以适当放缓,

有个适合大龄儿童的方法叫番茄学习法,不妨试试。

番茄学习法:高效学习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再高效学习25分钟,再休息5分钟,循环4次,可以多休息30分钟,严格的按照这个时间划分,会有一定的效果。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的孩子,注意力方面的引导,其实好办法很多,关键在于父母如何选择,如何对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