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低效”学习,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提升“职场”竞争力

有句话说的很对:学历不是职场唯一的出路,但学习才是职场唯一的出路。尤其在当今“多元化”的职场背景之下,很多行业、岗位要求从业者必须拥有更加全面、更加苛刻的技能储备和思维意识。

对于很多求职者、工作者来说,想要从茫茫多的竞争队伍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有非常扎实、突出的专业技能以外,还必须通过不断自我学习,尽量减少自己的“零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思维意识。

——

——文章作者‖魏晋寒

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个层面,以及“愿”和“不愿”学习(学习态度)、“会”和“不会”学习(学习方法)这两个方向,把从业者分成四个象限的阵营,即:

第一,不愿意学习,同时又不会学习的人。

这类人在职场竞争中往往最容易被淘汰。他们不仅没有主动学习的正确态度,更缺乏应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随之以往,这类人很难在职业道路上做到自我塑造自我积累。他们很多时候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原地踏步,现在是这样的能力水平,五年以后还是一样的能力水平。一旦工作环境发生剧烈革新,他们很难做到与时俱进的适应性转变,从而落得淘汰、清退的局面。

无奈之下,这类人只能依赖相对“稳定”的职场环境,自己做不到学习提升,只能寄托于环境不要发生太大的改变。

第二,不愿学习,但是会学习的人。

严格来说,这一象限属于不存在的伪命题人群。不愿意、不主动学习的人,也就没有讨论“会不会”学习的必要了。毕竟态度是一切执行力的前提和根源。

但是在现实当中,确实存在一小部分人士,他们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和小聪明,也有一定的思维逻辑和学习逻辑。对于一些专业知识,他们往往有能力掌握它们,但因为懒散、傲慢、松懈、自以为是等等一系列态度偏差,使得他们无法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第三,主动学习,但是不会学习的人。

这类人往往比较可惜,因为很多时候他们花费一定量的学习时间,却得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休息的时候也在学习,他们看似努力,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在低效努力、盲目努力。态度上的积极主动始终无法弥补方法带来的缺陷和差距。

尤其对于很多在校学生,他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埋头苦读,有着拼命三郎的学习主动性,让旁人看了格外感动。然而等到成绩公布的时候,这些最刻苦用功的学生往往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很显然,真正成绩好的学生,努力是一方面因素,学习方法才是真正起到“区分”作用的重要因素。

第四,愿意学习,同时又善于的人。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刻苦努力十方法正确+少说废话。对于职场“学习”这件事来讲,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同样贴合适用。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我们想要在职场道路上拥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宁可放缓学习速度,也要找到匹配自己的学习手段和学习方法。

所谓“匹配”二字,主要从职业者自身的空间、时间、精力、天赋,价值观着手。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做好学习任务规划,找好效果反馈点,形成闭合化知识框架,保持好良好的学习心态,这些都是良好学习方法的必要前提。

与此同时,尽量远离以下这两个学习方面的误区,学会让自己保持深度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尽量减小无效学习、盲目学习。

——

——

——学习误区一:碎片化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尤其是无效社交、无效信息的干扰,不能够保持应有的学习专注度。

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畅销书《深度工作》中提到:所谓深度工作(Deep Work):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然而回归到现实当中,我们真正想要学习的时候,很难处于“百分百”无干扰环境。有时候是来自工作本身的干扰,比如经常性的加班、开会、出差打破了正常的学习计划;有时候是来自家庭亲人们的干扰,比如孩子玩耍时发出的噪音或者妻子一旁的唠叨,以及突如其来的家务杂事。

当然,这些干扰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是有些干扰却是我们自找的,是完全可以减少甚至杜绝的。即:来自无效社交和无效信息源的干扰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一边学习,一边玩弄手机。我们总是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然而却把相当多的时间耽搁在玩手机上面,手机俨然成为我们学习道路上最大的敌人。

在《深度工作》这本书当中,作者卡尔·纽波列举了许多名人事例,比如J.K.·罗琳(J.K. Rowling)在写作《哈利·波特》小说期间会远离社交媒体;

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通常是在湖边小屋),只读书,思考大局,正是在1995年的一次思考周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Internet Tidal Wave)备忘录,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家名为网景通讯(Netscape Communications)的新兴公司。

所以,我们想要提高学习效率,保持深度学习的状态,就必须学会给自己营造非常纯粹、专注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场景。要学会自我割舍,主动舍弃那些无效的社交以及无效的信息源。

此时此刻,我们不妨打开手机,做出勇敢的一步,删除一些钟爱迷恋的APP,虽然这样有些痛苦,但既然想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职场能力,终究要做出一些娱乐上的牺牲。

除了玩手机以外,我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之内,还存在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寻找吃的,不定时的喝喝水、上上厕所;经常心不在焉的在笔记本上乱写乱画;闲谈;打盹……

尤其在碎片化拼接的学习时间,我们的学习热情很容易被自己一个个坏习惯浇灭打断,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减少外界的干扰源(目前来说,手机是最大的学习干扰源),另一方面,我们要改掉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我们的学习专注度。

“专注度”其实也是一种行为习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刻意培养进行改善提高。比如用“10分钟专注”培训方法——强迫自己用10分钟用心做完一件日常小事或者学习一个小的知识点,从而循序渐进,慢慢做到更长时间的用心专注。

——

——

——学习误区二:缺乏应有的学习计划和效果反馈,总是盲目的向前学习,很少回头看或者阶段性总结。

《论语》当中有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实当中,很多人总是不求甚解的追求学习进度,反而很少刨根问底的深入思考;他们宁愿匆匆忙忙的向前学习,也不愿意费些心思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很多知识点他们总是习惯性的一遍带过,很少回头总结或者二次学习。

其实,学习是一个多环节的行为过程,即:

第一步:发现问题;

第二步:制定计划;

第三步:通过学习解决问题;

第四步:回头总结;

第五步:查漏补缺;

第六步:再次总结。

……

以上六个步骤环节,我们都要留出一定时间,去好好实施它们。然而对于一些“不会学习”的人来说,他们眼中的学习仅仅包含第三个步骤(通过学习解决问题),另外五个步骤在他们眼中都是浪费时间的表现。

拿“看书”这件事举例:很多人总是觉得“看书”本身才是最重要的环节,却总是忽略“选书”环节的重要性。别人看什么书,我就看什么书;哪本书是名人写的,我就看哪本书;哪本书又厚又全,我就看哪本书……

实际上,看书是因人而异的事情,选择一本适合自己、满足自己需求的书,往往比看书本身更加重要。很多人吝啬在选书上花费太多事情,实际上已经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

还有的人,看书总是习惯性的一遍看完,从不总结、从不思考、也不会返回去再看第二遍,他们总是匆匆忙忙把一本书看完再看下一本书。长此以往,明面上数量上去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看书效果,甚至落得“看一本、换一本、扔一本”的尴尬情形。

举个例子: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在《深夜十堂》里介绍他的读书方法,认为读书不一定要多,但是要很仔细地读,然后学会做读书笔记。

李敖读完一本书后,基本上书就被他大卸八块了,因为他将有用的知识点裁剪下来,分门别类放到资料库中,如果一页纸两面都有可用之处,那么就将其中一面复印下来,后来有钱了,就每次买两本相同的书。

在李敖的读书法则当中,读书总结甚至比读书本身还要重要。

看书如此,学习亦然。

我们总觉得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却总是不愿意花费时间进行问题寻找、制定计划、反复总结。这样“中间大、两边小”的学习方法无疑是盲目的、低效的。

尤其对于职场学习,我们可以把控的效果反馈点很少,学习的监督点也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学习初衷和学习方向很容易出现偏差。

此时此刻,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以下,对于一些知识点,我们是不是仅仅看过一遍后,就没有返回去再看一遍(包括一些书籍),直到把它们忘得一干二净。我们的学习过程仿佛就是一遍学习,一遍忘记的自我安慰过程。这样的学习效率真的高吗?

所以在具体的职场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尽量遵循“六步走”的学习习惯,即:①发现问题;②制定计划;③通过学习解决问题;④回头总结;⑤查漏补缺;⑥再次总结……

这样几个流程下来,我们的记忆才可以更加根深蒂固。

……

随着职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同质化的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想要从茫茫多的人才梯队里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提高我们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如此才能拥有更进一步的职场竞争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