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505期:上班了开学了要用功了,其实真正的“用功”是做好三件事,涨功力、下功夫、攒功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505期#
正月十五过完了,这个年也算过去了,该上班的都上班了,该开学的也要开学了。在一个小群里,有几个年轻人希望我给他们提一点寄语,我说的很简单:努力上进,多多用功。一个小伙子就说,老师我每天都用功,我算是比较用功的一个人。其实我觉得很多年轻人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用功,当他自己觉得自己在用功的时候,往往并没有用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耳熟能详的简单案例,通过这个案例大家能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用功:东汉建安16年,也就是公元211年,刘备统兵入川。当时刘备身边文有庞统、法正,武有黄忠、魏延,而且自己带的队伍是第一梯队,后边还有第二梯队,孔明统领着赵云和张飞,由大将关羽镇守后方。当时的刘备可以说是个人有能力,团队有实力,要文有文,要武有武。在入川过程中,庞统曾经建议刘备,利用在涪陵跟刘璋见面的机会,酒席宴间暗藏伏兵,一举杀死刘璋,取得西川。不过刘备否定了这个方案。后来兵进葭萌关,庞统再次提出建议,可以组织精兵强将偷袭成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而定西川。对这个方案,刘备采取的也是否定的态度。
实际的入川过程是这样的,刘备带领大军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跨越了千山万水,终于来到葭萌关。到达此地以后,刘备一方面整顿军备,加强防务,另外一方面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认认真真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访贫问老,扶危济困。《三国志》上用了一个词来描述刘备在葭萌关所做的工作,这个词就是:大树恩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刘备本人废寝忘食,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付出了很多心血,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当前期准备工作都逐一落实,逐一到位之后,刘备才组织大军兵发成都,取得西川。而在这个过程中最惨烈的战役是雒城之战。刘璋的儿子刘循率领精锐部队死守雒城,刘备在此地损兵折将,军师庞统也被乱箭射死,不过攻破雒城以后活捉了刘循。很多人都建议手刃此贼,为军师和众将士报仇,但是刘备宽容大度,饶过了刘循,而且还提拔了职务,安排了工作。这样的仁德之举感动了西川的很多将领,后来雒城战役之后再也没有大的战事,很多地方都是望风而降,同时刘备的仁德之举也为后来刘璋出降和平解决成都问题打下了基础。
历史故事讲到这儿,我们做一点总结,所谓的用功有三个要点:
第一是涨功力。个人有能力,团队有实力,有文有武,有充分的本钱和资源,这是把一件事情做成的前提条件。大家看,刘备在入川之前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充分,他的功力已经具备了。
第二就是下功夫。即使有了实力,有了本钱,也应该兢兢业业刻苦努力,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更不能因为自己有点实力,就疏忽大意,骄傲自满。在这方面刘备做得也特别好,可以说是起早贪黑,跋山涉水,军事、民政、战略战术,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认真对待,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去成都这一路上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可以说下了一番功夫。那么说涨了功力,下了功夫就一定能成功吗?不行,还有一件事要做,而且这件事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就是攒功德。一定要有付出之心,要有成全别人的举动,懂得在自己进步的过程中满足他人的需求,尽力帮助别人做点事。即使做一件十分功利的事情,也要有十二分的仁德、善良的发心。在这方面刘备可以说是做得特别到位,他没有接受庞统所提出的偷袭的方案,那个方案看起来简单直接、低成本高效率,一击必中,不过那个方案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攒功德的过程,没有功德就不能服众,就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认可,就会失去民心。
古往今来,无数例子告诉我们,没有功德的成功是不持久的,没有功德的富贵最终都是一个陷阱,都是一场灾难。所以刘备宁可放弃眼前成功的机会,也要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到葭萌关去大树恩义,就是为了攒功德。
纵观刘备一生,从三让徐州到携民渡江,再到带兵入川,刘备在成长与进步的路上,一直在认认真真、专心致志地攒功德。一个人在追求成功进步的道路上,一定要让自己的功德,自己的付出,配得上自己的成功,配得上自己的富贵,这样才可以。
说到这儿,做点总结,真正的用功是三个要点:涨功力、下功夫、攒功德,把这三点都落实了,那就算是用功了。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