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2篇:读文随笔∣“全写作”课程的建构

“全写作”课程的建构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高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卫东老师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8期上的论文《论“全写作”课程的构建》,《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2其也发表了李卫东老师的《新时期写作课程的范式转换》一文,两篇文章在观点上是有相通之处的。李老师说的“全写作”,不局限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范围内的写作与写作教学,他是从五个侧面进行课程建构的:从课程目标上讲,全写作课程要实现全写作的学习方式;从课程内容上讲,全写作课程要全样态的语篇表达;从课程实施上看,全写作课程要有全过程的思维认知;从课程支持上看,全写作课程要有全媒介的传播交流;从课程评价上看,全写作课程要有全情境的语用考查。这也是全写作课程的体系结构。

首先是全学科的写作方式。我们知道,写作教学的核心在于“学习写作”,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范围的一种形态,但全学科的写作不局限于语文学科,而是倡导“通过写作学习”的理念。这与阅读观的转变是一致的,目前的阅读也不仅仅是“学习阅读”,还包括“通过阅读学习”。当然,李老师谈全学科写作,也是基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的。作者认为,高中语文新课标里提出的任务群,多是“xx与xx”的结构,“与”字之前的内容侧重于输入,而“与”字之后的内容侧重于表达,例如研讨、交流、写作、表达等词语。对学习任务群进行梳理后发现,笔记、提要、评论等学习性写作样式,调查报告、小论文等研究性写作样式等出现的频率,比文学写作出现的频率要高得多。荣维东教授也提出,2017年版课标中传统写作的概念和类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正由应试写作向学习性写作、认知写作、应用性写作、思辨写作、学术性写作转变。这也是全学科写作的首要含义。

其次是全样态的语篇表达。在这篇论文中,“语篇”取代了过去经常说的“文本”,2017年版的课标都说“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那么课标里出现的如此多的写作文体,究竟可以划分为多少语篇类型呢?这篇论文也给出了回答。作者将语篇分为五大类型:学习性语篇,作为学习工具,包括笔记、提要、批注、评论、思维导图、结构图表等;研究性语篇,作为项目产品,包括调查报告、研究论文、文案设计、戏剧脚本、网页制作、海报等;实用性语篇,为了应用交际,包括科普文章、科技成果推荐、事实原理阐释、程序工序描述、申请书、推荐信、启事、通知等;思辨性语篇,为了论辩说服,包括论辩、说服、评论以及辩论词、申辩书、新闻时评、思想评论等;文学性语篇,为了审美鉴赏,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以及童话、寓言、神话等。作者认为,这种以语篇表达为核心的“全写作”,凸显了写作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强调“为什么写”“写给谁”“在什么情境下写作”的任务环境分析。由此看来,这种类型的写作,与现在经常说的“作文”“写作”“习作”等理念与操作是完全不同的。至于这些类性格写作如何与高考接轨,还值得继续探讨。

再次是写作作为思维认知的“全过程”,这与美国出现的“过程性写作”“支架式写作”的理念是相通的。教师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搭建写作支架。作者提供了撰写演讲词的辅助思考工具,实际上就是思维框架,包括“列举身边同学们‘学习’表现和问题”“对现象及问题做出分类,确定论述主要针对的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概括根本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建议”“列出拟采用的论证方法,并说明理由”“说明拟采用的演讲稿结构及语调口吻”。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这五个方面进行选材、搭建框架,实际上就是介入了学生写作的实际过程。当然,“全过程”还包括写作过程的持续性,以及过程的反复性,美国的写作教学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四是作为传播交流的“全媒介”。纸笔写作已不再是唯一的写作形态,在印刷传媒时代,写作曾经是一种特权,而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人都有写作与发表的权利,学生自然也应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采用多样化的写作与表达方式,例如通过电脑写作、通过软件或APP写作、通过电子邮件、网页写作等。18个任务群中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就隐含着多媒介表达的含义。

第五是全情境的写作语用考查。写作评价是一个大话题,不仅包括平时的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还包括高考的终结性评价。限于篇幅,这一点李老师在文中展开得不够透彻。我倒是认为,目前的高考作文试题,就是典型的基于全情境的写作语用考查,考查的是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的写作与表达能力,也是荣维东教授所说的“交际语境写作”的考查。这种考查方式针对的语篇类型是实用性语篇,而思辨性语篇、文学性语篇已经慢慢淡出写作评价范围。除此以外,作者还认为:“全情境的写作评价要把诊断、反馈、激励的触角伸向每个写作任务和情境,以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写作进步。如对笔记、提要、随笔、评注等学习性写作的过程性评价,对项目制品的展示性评价,对写作成长记录袋的评价,等等”。这种评价理念,与祝新华在《促进学习的写作评估》一书中的相关阐述是一致的。

总之,李卫东老师在论文中建构的“全写作”的课程模型,标志着写作范式的转变。交际语境写作、实用写作等类型,也涵盖在了“全写作”的框架中,而该框架也并未完全抛弃过去的写作类型与范式。因此,从作文教学理念变革角度看,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论文。论文中提到的祁寿华的《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张良田教授的《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等文献,值得进一步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