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故剑情深”背后的试探与博弈!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4卷,汉纪十六
汉昭帝 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
【原文】
初,许广汉女适皇曾孙,一岁,生子。数月,曾孙立为帝,许氏为婕妤。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拟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为皇后。十一月,壬子,立皇后许氏。霍光以后父广汉刑人,不宜君国;岁余,乃封为昌成君。
【译文】
当初,许广汉的女儿嫁给皇曾孙刘病已,一年后生下一子,名叫刘。数月之后,刘病已即皇帝位,封许氏为婕妤。此时,霍光有一小女儿,与皇太后有亲属关系,所以公卿大臣商议立皇后,心中都认为应立霍光的女儿,但也没有明说。汉宣帝下诏寻找微贱时用的宝剑,大臣们懂得皇上的心意,便奏请立许婕妤为皇后。十一月壬子(十九日),许氏被立为皇后。霍光认为其父亲许广汉是受过刑的人,不宜做封国的国君。一年多以后,才封许广汉为昌成君。
【解析】
以上这段材料就是汉宣帝刘病已著名的“微时故剑”的典故。
此时刘病已被立为帝,年纪上是成年,册立皇后理所应当。
但是在册立皇后人选的问题上很微妙。
一方面,汉宣帝未继位之前有已经有老婆。
二方面,大臣认为汉宣帝要立皇后,霍光的女儿可以,但是霍光、大臣们都没有明确说这个人选。
三方面,汉宣帝对于皇后的人选,既然能够说出微时故剑来,自然也明白朝堂风向,但是他也没明确表态,到底如何。
所以,最后用了寻找微时故剑这个非常隐晦的说法。
至于为什么汉宣帝不顺从或主动提出娶霍光女儿为帝,而是以这种方式提出应该想立许平君为皇后。
有一种看法是,汉宣帝并不想让人觉得自己为了权力稳固,而做个无情之人抛弃糟糠之妻。
反而,是通过坚持自己,念及旧情,来体现自己重感情。
如果,汉宣帝真的主动提出娶霍光女儿,那么反而会让霍光觉得这是不得已用此联姻来稳住他,潜台词就是汉宣帝忌惮霍光。
其实除了这点,还有两个看点值得分析。
其一,为什么汉宣帝要用这种方式来传递意思?
其二,这些大臣们为什么就能明白汉宣帝的意思?
咱们一个个来说。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汉宣帝要用这种方式来传递意思?
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皇后的人选,局面微妙的地方在于,汉宣帝、霍光、群臣,都想到了霍光的女儿,但是都没有明确表示。
所以,在明确没有表示的状态下,汉宣帝才有机会说话。
而汉宣帝不直接说,而用寻找微时故剑的方式来表达,有三个含义。
首先一点,汉宣帝提出寻找故剑,材料中这样描述“上乃诏求微时故剑。”
如果真的是为了找一把剑,安排几个人调动几个县令去干不就行了嘛,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形成红头文件?
所以,汉宣帝如此做法,其中必定含有其他含义,是为了让众人觉得反常,去揣摩。
咱们先跳过这个,直接进入到第二个问题,这个其他含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那些大臣能够猜到?
这就要具体情况就提分析。
首先,汉宣帝继位之前成年了。
其次,汉宣帝继位之前娶妻,且有儿子,算是长子。
从这点来看,刘邦娶吕雉之前有私生子刘肥,但是刘邦和刘肥的母亲并不是明媒正娶的关系。
哪怕刘肥是长子,刘邦得天下之后也不能把他立为太子,更不能把刘肥的母亲立为皇后。
说白了就是一个前期程序不对,后面就没办法转正的问题。
而汉宣帝和许平君手续没问题,是明媒正娶。
初,许广汉女适皇曾孙,一岁,生子。数月,曾孙立为帝,许氏为婕妤。
在这段材料中,真实的意思是,许平君已经在台面上了,并没有隐藏起来,无法被忽视。
最后,许平君给汉宣帝生下长子刘奭。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本来就是相辅相成,许平君有这个长子在手,被立为皇后资格完全足够。
那么,为什么大臣知道汉宣帝想立许平君为后呢?
结合之前的,事有反常必为妖。
汉宣帝如此正式下诏去寻找以前的宝剑,再结合当时的环境,不难看出,说是寻剑,其实是以剑指人。
所以,到这里再回到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汉宣帝要用这种方式来传递意思?
让大臣们觉得反常,然后去揣摩思考,是第一步。
当有明白人回味过来是汉宣帝想立许平君为皇后,并且提出来是为第二步。
但是第二却有两个变数。
其一,万一没人领悟过来怎么办?再下诏,再敲打,再点拨,就不相信朝堂衮衮诸公没有一个聪明人。
其二,如果这些人就驴下坡,就不说立许平君,而是真的找了一大堆剑过来怎么办?
这也简单,直接说不是,让继续找就是了,反复几次,就知道汉宣帝找剑意在平君。
大臣们提出立许平君为皇后就是最后的第三步了。
如此绕了一大圈,好处也有三个。
第一,汉宣帝不直接出面表态,避免直接面对霍光。
如果他直接提出立许平君为后,那才叫真的没把霍光放眼里,揣着明白装糊涂,赤裸裸的打霍光的脸。
第二,提出许平君是大臣们的意思,算是借他们的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三,也有测试霍光的意图在其中,看看霍光会如何做。
【启发】
之前的文章说,要会揣摩。
今天的内容就是一个揣摩的实战案例。
至于启发,留给大家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