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玉米、小麦、生猪等市场风向,都变了,如何解读?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国家来说是战胜疾病的一年,对于养猪户来说是战胜非瘟的一年,对于农民来说是难得的增产又增收的一年,小麦、玉米、稻谷价格接连上涨,让农民也体会了一把种地赚钱的快感。2021年第一季度,猪价和粮价还都在理想的状态下运行,但进入第二季度后,玉米、小麦、生猪等市场风向都变了。面对突然转变的市场风向,咱农民应该如何解读呢?
生猪市场打破常规,奋力自救的养猪户反而成了小丑
虽说猪价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大的猪周期规律还是可以把握的,养猪户常说:“赚一年、亏一年,跌跌撞撞又三年”,就是形容猪周期规律的,按照常理,上半年猪价走势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逐渐从春节的影响中走出,猪价迎来上涨,到7、8月份每年的生猪空档期迎来一个较大幅度的上涨。
但今年生猪市场打破常规,猪价完全反了过来,3、4、5几个月猪价不是越来越高,而是持续走低。不少养猪户随意夸大了北方去年冬季非瘟的影响,忽视了全国产能的强势恢复,以及养猪户从饲养标猪向大肥猪转变的这一现实,选择压栏挺价。自以为是的奋力自救反而成了被屠企利用的工具,屠企借助养猪户积压的大肥猪强力压价,短期高价卖肉赚取差价,长期囤积猪肉再赚一笔,搞到最后,反而把奋力自救的养猪户逼成了小丑。
当下,全国标猪价格已经跌到了8元左右,而大肥猪的价格直接跌破7元,局部地区甚至跌破6元。面对深不见底的猪价最低谷,以及即将到来的高温季节,养猪户也不得不做出让步,猪贩子反应养猪户出栏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是散养户,就连大型集团化猪场都有点扛不住开始加快出猪,而这也是最近几天北方各地猪价跌幅少则0.5元,多则1元的最重要原因。
面对当下已经改变风向的生猪市场,我认为现在已经400斤以上的猪想挺到猪价上涨几乎是不可能了,即使上涨也是在更深的低谷中上涨,恢复到二次育肥12元以上的成本价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猪户更应该做的是早日出手,及时止损。不过如果你有能力和条件坚持到8、9月份的话,那还是可以拼一下,不过拼一下的意义也不大,最多是多忙活两个月少损失一点钱,该亏还得亏,那样还不如现在把大猪卖了,重新采购标猪再进行一次二次育肥来得实在。
新麦上市一波三折,“高开低走”如期而至,今年的小麦将冰火两重天
随着6月的到来,江苏、河南一带的新麦也陆续上市了,今年新麦的上市并不顺畅,还未上市就有地区遭遇条锈病等病虫害的侵袭,5月中下旬的一波强降雨又对率先上市的湖北小麦造成重创,紧接着河南、江苏一代也未能幸免,前几天小麦还未成熟的山东也遭遇了一波大风降雨天气。这些病虫害加灾害性天气直接影响了新一季小麦的质量和数量。
当下新麦的开秤价格甚至超过了1.2元,对比小麦的托市收购价格,这个价格有点虚高,主要还是前期小麦的市场呼声太高,虽然面粉厂、饲料厂等都在积极采购小麦,但表面的积极掩盖不了背地的消极,毕竟新一季小麦接连遭遇降雨影响,质量堪忧,与其花大价钱抢购质量不可预知的新麦,还不如采购质量牢靠的陈麦。目前可以预见的是小麦高开低走基本已成事实,部分企业对新麦的报价已经开始下调。
不管是已经收割的小麦还是没有收割的小麦,从天气情况看今年的小麦质量恐不如去年,这种背景下势必会导致小麦价格冰火两重天,优质麦恐形成抢购热潮,价格有保障的前提下还有上涨空间。而瘪粒、霉变、发芽的小麦恐面临无人收购的惨状。
玉米市场在“4大措施”的制约下,上涨之风向被迫调转
进入2021年玉米市场延续了2020年的强盛走势,部分地区的玉米价格一度突破1.5元,由于当下农民手中基本没有余粮了,存粮基本都在贸易商上手中,粮价再涨对农民增收几乎没有帮助,反而会增加农民的生活成本。国家出台了4个措施强压玉米价格:
1、加强进口,2021年1-4月玉米进口量就达到了858万吨,要知道2020年全年才进口了1130万吨,可见进口速度增长之快。
2、鼓励扩种,最近几年由于玉米价格持续低迷,不少农民都改种植大豆、花生等其他经济作物,或者直接改种蔬菜、水果等,为了维持玉米产量保证供给,今年国家鼓励玉米扩种,2020年玉米种植面积是4126.4万公顷,权威媒体统计今年的玉米种植面积 达到了42670千公顷。
3、推行替代,在饲料端鼓励使用小麦、稻谷等替代玉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玉米需求,缩小玉米缺口。
4、频频点名,压制价格意图明显,而且点名后部分企业又停收配合。
在以上几个因素的影响下,当下玉米上涨之风向已经发生调转,后期玉米价格的走势不容乐观,短期开口有企业停收和稻麦替代的影响,长期来看有扩种和进口的影响。好在近期传出的进口玉米拍卖目前已经被证实排除了炒作的可能,因为中储粮公布的文件中可以发现有资格参拍的都是需求企业,贸易企业的参拍资格被直接剔除。
综合来讲,后续玉米行情应该是易跌难涨,有可能上涨的时间就是7、8、9这几个玉米上市空白期,而随着新一季玉米上市后,玉米行情存在进一步降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