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走后,评书何去?
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去世了,老先生千古。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一人一醒木,一嘴一天下,在宋代开始流行。以南宋为背景的《射雕英雄传》,便是以江湖老汉在牛家村说话开篇,查老先生的学识果然渊博。
评书和地方戏曲一样,都是讲故事,故事多是基于历史事件的演义。故事虽不真实,但是流传于民间,起到了树立行为楷模和普及社会道德标准的作用。《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如果不是对于评书戏曲片段烂熟于心,逢重大关头,恐怕还不容易做决策哩。
我是袁阔成先生的粉丝,对于单田芳先生的了解,全部来源于北京的出租车。如果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在听评书,99.9%都是在听单老的书;运气好的时候,赶上交通管制,在车上能听上单大师在好几个台的好几回书,故事都不重样的。这种行业垄断比滴滴厉害多了。
作品虽多,但是以我的理解,内容大多相仿:明君+忠良vs佞臣+贼子;中心思想都挺一致:忠君爱国(朝廷)。
几年前去徽州玩,那里是江、胡两位总书记的家乡,听到当地父母官员自豪的说:这里风水好啊,出了两位真龙天子。
总书记=真龙天子。手捧马列管辖一方的党员干部尚且如此认知,何况乡民村妇了。这肯定不是教科书里传递的信息,而是千百年来深植于国民内心的认知,而评书戏曲一类的江湖营生正是这撒种的机器。按照初中政治老师的话,“两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深入人心啊。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据说现在评书走下坡路了。可不是么,消遣的方式太多了,捧着话匣子乐呵听评书的时代,也就只在70、80后的记忆里了。
老一辈人整理、创编的东西,到了我们手里,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要想延续,必须发展。评书讲的是古事,但是要表达的应该是今情。郭德纲当年是怎么把没落的相声重新搞火的?就是无论多老的段子,都得有符合当下时令的包袱。
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停。
评书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千百年来的基本价值观,其内涵本来也是不断演化的,在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道不应该有新的演绎和理解么?
比如啊,说《水浒》,讲杨志卖刀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对照一下昆山宝马砍人?无赖该不该杀?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说《鹿鼎记》,讲韦小宝收黑钱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对照一下华融老总家中的3吨现金?谁更能贪?谁更会贪?说《白眉大侠》,讲一言不合就拔剑过招,是不是可以对照普希金的生死决斗?说《辛亥风云录》,讲戊戌变法的失败,是不是可以对照一下带领日本成为列强的明治维新?
我觉得评书题材也要大胆突破。
有专家说了,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就是国民要有大国心态。那咱们就整点儿环球视野的,比如《美利坚建国记》、《威廉二世跨海西征》、《罗刹国铁汉普金》。。。
还有专家说了,国民目前的素质决定了中国适合高集中专政。那咱们就整点儿有借鉴意义的,比如《巴黎1871年喋血记》、《英格兰光荣革命演义》。。。
还有专家说了,国家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那咱们就,就,就,就把《新闻联播》再重播一遍。
想象着有一天,日和风清,茶馆里斜靠个竹椅,手端杯清茶,看台上艺人一拍惊堂木:想当年,平西王府里有个校尉姓王名立军,内蒙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