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之暗劲、化劲的秘密
形意拳先练刚劲,尽管在发放爆发劲力时需要有一定力量的足踏如巨石击水的触地声,但也决不是每一进步时都要发出击地的声音。再者吃功过大,下功过久、过重,使膝关节长时间承受着超负荷的重力,而且在练功之后,又不注意进行恢复运动,所以久而久之,使关节、粘膜、神经、血脉、经筋等,均因疲劳过度而缩短寿命。因此说,练功贵在坚持,长日日之功,“过力不长功,过力必伤身”。如果急于求成,狠下大功,一次站三体势就死命地站上一两个小时,必然会出现两腿麻木和疼痛之感,这就是因为气血在下肢的周流已经受到了压抑的结果。这样长期练下去,岂有不坏腿的道理呢。所以,任何运动,都必须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适应和加大运动量,而且一定要注重功后的放松活动,方不致于反受其害。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训练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体系顺序,循序渐进,偶尔一次站的时间长,不是功夫。慢慢的时间增长才是功夫的增长。转入暗劲的练法以后,并不是说再也不可以练习明劲了,而是要求以练习暗劲为主,以练习明劲为辅。即使是发放明劲,足在着地时,也必须注重在全脚掌的踏落,不可注重于震砸足踵。暗劲的来源,在于意、气与上肢中节的相合。所以是从合、藏(或含)二字中求得的劲节。合能使劲气不分散,合能使劲气不外溢,意不外露,气不外泄,意气劲力主藏于肘,是为劈拳中之暗劲的练法。暗劲的特点是:圆活柔韧、外柔内刚、连绵不断、劲灵而巧。在运用上,明劲主攻,有摧垮对方的能力;暗劲主克,有坚韧不折、柔中寓刚、克制对方的作用。有刚无柔,则易折而失之于变;有柔无刚,则偏软而失之于攻。因此,必须是刚柔相济、软硬兼施、攻守共存,先柔后刚,先顾后打,方能遍身是法。暗劲在拳经中云:“至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蜇龙升天,落如霹雳击地。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以寸为先。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梢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势无遮拌,此是二步暗劲,有无穷之妙用”。明劲和暗劲在运用上来讲,暗劲的运用多以横劲为主,明劲的运用多以顺劲为主。从运用的区别上来讲,明劲以进攻打击为主,暗劲以克制固守为主。从阴阳的运用来讲,明劲为阳,暗劲为阴,暗劲主合,明劲主开,暗劲主吞,明劲主吐,逢顺则横破,遇横则顺发,横格顺打,横克顺攻。总之,在运用中,一定要有暗有明,有柔有刚,明暗紧相连,横竖不分家,方能有顾有打,有攻有守。
化劲,是形意拳三步功夫中的最后一步功夫,谓之高级阶段。这步功夫,必须是在练好上述两步功夫的基础上,再进而练习。化劲的练习,其劲气主要在身。开始转入化劲以后,必须注重意念的活动,切不可以拙力行事,练习时一定要身灵、步活。灵要圆,活要稳,灵不偏于飘浮,稳不偏于僵滞。步行如狸猫,气行如游云,臂动如抽丝,膀动如车轮,身动如蛟龙。静似水中潜龙漫游,动似升天惊龙势不可挡,毫无一点僵滞迟疑之象。拳经中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致于饮食之间,皆可以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随之,无可无不可。此是三步化劲,神化之功用也”。化劲的来源,主要在于意、气、神、体的合并运用。它的特点是: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中藏正,正中寓奇。奇正之变化,犹如循环之无端,故为动无不圆,圆无不动之谓。化劲在运用上的特点是:不丢不顶,不即不离,无过无不及,灵活运转,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全在于感触圆中之神化(神即指的是元神、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