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恰当的学习,或会让孩子真的成为“脑残”
脑残或许真有
文/虹野
脑残,这个网络上非常流行名词,什么时候出现的没有去特意考证过,也没有太明确的定义。但在网络上却经常被用来“骂人”,顾名思义,就是人的“脑子残疾”,更多的则是说某人“思维不清晰,无法辨别真假是非”,和“愚钝”、“笨蛋”、“愚蠢”等似乎是一个意思,但却又有些许不同。愚钝、愚蠢主要说一个人思维不灵活这种现象,笨蛋更倾向于骂人,“脑残”似乎更指向于大脑发育的生物学基础。
根据生物神经学研究我们知道大脑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也就是说,在人幼年时期,人的脑神经为了适应社会准备是非常充分的,但是随着环境、学习的不断刺激,神经功能逐渐确定,很多神经充分发育为了适应语言、逻辑、空间、音乐等职能的要求,而有些神经则逐渐退化。如果有的人在环境影响和学习中,某个智能发展的很迅速,则关于这方面的神经就会变得非常发达,如果同时其他智能用的比较少,则为相关部位准备的神经则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
根据加德纳的智能分类,我们知道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在幼儿就发展的很快,而逻辑-数学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智能则发展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在环境、学习的影响下,很多人都没有机会获得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也很少有自我的概念,人际智能发展的也不是很好,这意味着即便是在基因中准备的很好的“脑神经”也会随着环境、学习中很少涉及到相关智能的刺激而逐渐退化,等到成年之后或许我们有了“很好的音乐、舞蹈”,甚至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但是确实有很多脑细胞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脑逐渐“变残”似乎在很多人身上都会发生。只是由于职业、生活等方面的因素,这种“脑残”并没有影响正常生活而已。但若进入到一个和自己生活环境不熟悉的领域的时候,“脑残”则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代表人类特有的“逻辑-数学智能”的缺失,让“脑残”这件事逐渐显化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