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陇东---天水麦积山石窟
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之状,故名。1961年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积山石窟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后,在这里开凿麦积崖为龛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间(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建造七佛阁。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在麦积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后经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断的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
东崖大佛
西崖大佛
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著称于世,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佛像、侍女、小沙弥都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重点石窟介绍
第30窟
麦积山第4窟,七佛龛,又称"散花楼",位于东崖大佛上方,是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我特别喜欢窟上方的薄肉塑和壁画。(第4窟和第5窟,另文叙述)
我是今年清明节去的,没想到那天参观人数太多,人员分流,我们走的1号线,非常遗憾地错过了43、44号窟,我特别想看皇后像。
建造于西魏。正壁龛内塑坐佛一身,龛外塑左右胁侍菩萨各一身,左、右两壁后侧塑弟子各一身。佛高1.60米,水涡纹高肉髻,内穿僧祗支,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结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残存彩绘痕迹,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俱呈圆转的线条,质感厚重,层次分明,富有装饰趣味。佛面形方园适中,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集中体现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龛外胁侍菩萨高1.30米,头戴冠,发呈三缕,披于肩上又垂至臂肘,袒上身,披巾绕肩。佩项饰,下着裙,侧壁弟子高1.07米,形象质朴。
建造于西魏。正壁龛内塑坐佛一身,龛外塑左右胁侍菩萨各一身,左、右两壁后侧塑弟子各一身。佛高1.60米,水涡纹高肉髻,内穿僧祗支,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结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残存彩绘痕迹,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俱呈圆转的线条,质感厚重,层次分明,富有装饰趣味。佛面形方园适中,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集中体现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龛外胁侍菩萨高1.30米,头戴冠,发呈三缕,披于肩上又垂至臂肘,袒上身,披巾绕肩。佩项饰,下着裙,侧壁弟子高1.07米,形象质朴。
第123窟,西魏(公元535-557年),有童男童女
正壁左侧和左壁右侧,螺髻梵王与菩萨像,高1.25米,与“窃窃私语”对称。梵王身着宽博大衣,双手合十,菩萨扇形高髻,高领内衣,帔帛交叉,长裙覆脚,典型的秀骨清像。
第54窟,西魏(公元535-557年)
第55窟,北周(公元557-581年)
第82窟,隋(公元581-618年)
第108窟,北魏(公元386-534年)
第114窟,北魏(公元386-534年),背光上方的飞天已演变为体态轻盈的南朝式飞天。
第115窟,北魏(公元386-534年),台座上有明确纪年,墨书北魏景明三年(502年)造像发愿
第129窟,北魏(公元386-534年)
第136窟,北周(公元557-581年)
第146窟,北魏(公元386-534年),也有说是西魏。
第147窟,北魏(公元386-534年),也说是西魏。佛高1.17米,圆形螺髻,有圆形毫光,细眼下视,面带笑意,面型清秀,五官秀美,衣摆宽大,衣褶曲线流畅。右手无畏印,左手降魔印。螺髻形佛像在麦积山不多见,此为麦积山北朝造像中仅见一例。
第155窟,北魏(公元386-534年)
第163窟,北魏(公元386-534年)
春天的麦积山,柳绿杏白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