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动的offer》:不懂团队管理,难怪你会失败。
最新一期《令人心动的offer》里,八个实习生被分成了两组,就一个涉外、非诉讼业务课题展开分析、研究,为这家国外上市的客户公司提供建议,进而避免走向诉讼或者仲裁。
一组实习生由梅桢带队,一组由蔡坤廷带队。
梅帧和蔡坤廷之前都没有带过队,这次带队主要是因为俩人都有留学经历,而本次课题恰好是涉外项目,很明显,老师们希望队长能够主导。
两个团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在第一轮报告出来之后,蔡坤廷组获得老师认可。
但在最后的汇报中,蔡坤廷组落在了后面,梅桢组获得了第一名。
究其原因,团队管理出现了问题。
1
关键词一:让每个人干最擅长的事情。
梅桢组
梅桢这组应该说实力非常强,李浩源、何运晨、邓冰莹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每个人的优势都很突出
何运晨有实习经历,逻辑架构很强。
李浩源熟识法理法条,并且擅长撰稿。
邓冰莹辩论能力出色,写作能力强。
所以这组成员在一起之后,即便梅桢没有刻意做分工,大家也能很快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分工,先围绕课题抓到关键词构建框架,然后流水线作业,工作高效高质,协同很好。
蔡坤廷组
这组大家旗鼓相当,每个人的优势都不是非常的突出,作为组长的蔡坤廷,对国际法比较熟悉,英语也很流利,无疑对这次操作和汇报来说都是一个加分项。毕竟,有些短板在短时间内是无法突破的,比如说语言能力。
但蔡坤廷的劣势也很明显,因为之前没有担任过组长,对每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也不是很清晰,大家自我定位也比较模糊,所以在拿到课题之后,头脑风暴过程中一度场面混乱,没有核心。
这就导致只有7个小时的作业时间,被头脑风暴占用了5个小时,还没有很好的成果。
头脑风暴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但是需要一个人做主导和判断,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什么是最核心的,什么是边角料?
蔡坤廷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也团队中的定位问题,于是去找指导律师聊天,很坦诚的表明自己是第一次担任团队负责人,还不是很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
指导律师说,做组长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长板和短板,他人的优势。然后利用他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短板。
他才恍然大悟,回到团队中,做了反思,而这个时候很多时间已经浪费掉了。
好的领头人不仅能够洞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能挖掘团队中每个成员的长板和短板。
要对自我和他人进行洞悉,其实并不简单。
我们自己可能对自己的短板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但是不一定会对自己的优势也有着一样的体察。
有个朋友,做软件编程的,后来他的直接负责人进行了调岗,他的跨级领导觉得他专业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很强,于是将他推到这个位置。刚开始他觉得自己并不能胜任岗位要求,很多次都想退回到技术身份,然而当自己与客户有过几次沟通之后,客户给上面的反馈都很好,他们团队负责的项目推进也比较顺利,甚至能够超预期满足客户的需求。
所以,我们才会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有时候没遇到伯乐,你都不知道自己竟然还是一匹千里马。
2
关键词二:关键时刻要有杀伐决断。
课题成果出来之后,律师在两组之间溜达了一圈,对各组课题的初步成果有了不一样的评价。
梅桢组的优势在于内容很全、很多,但是却没有站在客户的角度进行思考,客户到底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蔡坤廷组虽然进度缓慢,直到要提交材料的前几分钟,才成稿,但核心点都踩到了。不仅踩到了点,还有令律师们感到意外的地方,踩到了关键点,更意外的是,他们的架构是按照客户的诉求进行整理的,构思比较巧妙,能够很快抓到客户真正关心的部分。
作业提交之后,八个人就像大考完一场,迫不及待的进行了互相交流,梅桢组还将自己的课件分享给了对方组。
然而两组人对提交的成果并不满意,作业已经提交了,只好安安心心的等待第二天宣布结果了。
但意外的事情就这么猝不及防的发生了,晚上开了临时会议,公司通知两个稿子都要重新进行梳理,因为方案还不够完善,距离交付客户还有很大的差距。
于是,本来就食不下咽的几个人,决定回到办公楼进行讨论。
这次梅珍组重新梳理了思路,何运晨充当客户的角色,进行一连串的发问,其他李浩源和邓冰莹就按照他的提问进行框架的搭建。将客户的诉求,客户最关心的问题置顶。次要关心的,但是也会对该事件产生风险的事情,一并给出了解决路径。
蔡坤廷组几个人本就没有什么自信,在看了对方的报告之后,完全放弃了组内原本拟定好的思路,推翻重来。按照对方的架构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部分内容进行梳理,可以想象,调整之后的思路就变成了面面俱到、重点不够突出、没有站在客户的角度进行思考。因为所有这些内容,正是梅桢组第一次成稿时,所存在的瑕疵。
有时候,不是因为你有能力事就成了,更为关键的是要有信心。
当你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相信自己的逻辑的时候,你才有了杀伐决断的勇气,和敢于坚持的固执。
杀伐决断是需要专业的,是由专业和经验所支撑的,是需要时间的。
一上来就杀伐决断,当然会给人以鲁莽,但如果熟知为什么做这件事情?为谁做这件事情?对方最关心的到底是什么?最基本的问题问清楚,也许就不会有临阵倒戈了,捡了错误。
3
关键词三: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要有担当,并给彼此定力
蔡坤廷组的几个人都非常焦虑,因为团队里没有主心骨,在遇到诸如思路不顺畅、逻辑不通畅、文字不流畅等等问题的时候,大家就都比较急躁,很不稳。
互相之间产生不同意见的时候,有时候就被简单粗暴的直接驳回了。可能是考虑到时间比较紧张,已经没有时间进行讨论了,前面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反观对方组,当只有一个小时用来组稿成型PPT的时候,何运晨因为强迫症,一个版面就调了二十多分钟,两个女生都有点慌了,催的很急。但是何运晨很稳,李浩源也说不着急,两个人就像是团队里的底盘,这个底盘稳了,团队就定住了,一旦定住,大家彼此就都有了安全感。
而且梅桢在第二轮开始一直在抱怨是自己将汇报文稿传给对方的,这样对方就完全掌握了组里的工作成果,对自己这组工作来说非常不利。
然后其他人并没有指责他,都纷纷上来劝说,如果是自己也是要发的。结果就是无论是谁,当时只要对方要,都会发的。
李浩源说:“问题已经发生了,不要想了,我们有办法的,不要紧的。”这就是解决问题型选手。
一个团队里如果出现了问题,大家互相指责,一旦抱怨情绪出来,在情绪上形成对立冲突,其实就很难再往下默契的开展工作了,彼此间很容易生成芥蒂。
团队之间,对彼此都要信任的,即便在一些关键的时刻,有人出现了焦躁的情绪,但还是要相信分工给对方做的工作,对方一定可以完成。
这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4
关键词四:团队之间要互相进行补位。
两个组汇报完课题之后,客户都问了一个问题。
梅桢组是因为没有附上法条做支撑。
当客户提问的时候,她其实已经有点不知所措了,因为她主要的工作就是翻译和汇报,对汇报资料本身其实是没有做过多的研究。
这个时候李浩源毫无犹疑的起身,把关键的法条汇报了一遍,可以说是救场非常及时了,客户也满意的点了点头。
蔡坤廷组是受到了来自客户对手机取证的质疑。
客户问如果进行手机取证,按照中国法规是不是可以做到?
组长其实当时对这个并不是很了解,看了一眼自己的团队,团队成员基本都处于比较懵的状态,纷纷低着头,没有办法,他只有迎难而上了,说了一个并没有解决客户困惑的模棱两可的答案。
于是客户接着追问,如果要进行取证,程序是不是特别麻烦?
这下组长真的紧张了,就说自己是学国际法的,对国内法不是很了解,需要跟团队成员进行沟通。
沟通的结果是这个方案根本不可行。
终于,客户没有再追问了,但是显然这场汇报已经有点凉凉的感觉了。
一个团队,就像是一个木桶,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围绕而成的一个木桶,而这个木桶中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
一个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之所以有团队的产生,就是大家要形成优势互补,所以集体的力量才可以是无穷的。
5
在一个团队工作的时候,团队负责人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做好统筹工作,发现团队成员的优势,并按照优势进行分工,弥补团队短板和不足。
团队负责人要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要对自己这个团队有信心,因为风来的时候,底盘不稳定,就很容易会随风飘摇。而让底盘稳定的方法就是对自己的专业要有信心。
有时候不是对方真的强,是对方有自己的逻辑和判断力。
要给足大家安全感,多鼓励大家,多承担。每个人都有担当的时候,团队反而不那么互相扯皮和推诿了。这样就很容易培养团队解决问题的思维,避免无谓的内耗,以及情绪陷阱。当然这需要每个人都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一个团队在一起,大家要到位不越位,补位不拆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推荐:职场丨如何融入一个团队
搜索公众号 "七十二朵云"
生活,可以很有意思。
作者小云:
管理学硕士,企业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