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累不累?
春节长假终于结束了,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不少人想必是如释重负。这是一种有趣的情形,没放长假的时候,人人都想着放假,真到了春节假期,不但气没能喘上一口,忙的忙,压力大的压力大,一个个又恨不得假期早点结束,年年如此。
在中国,不能把春节长假等同于其他假期。春节假期的重点从来都不在放松休息上,它是重要且高强度的一个社交盛会。中国毕竟还是一个人情社会,虽然说社会结构在改变,城市化和城镇化在迅速改变社会和家庭的原始面貌,但旧的习惯仍然存在于人心,仍然在发挥作用。而这就使得新一代的社会成员多少有点不太适应。
这就难免造成这样一个结果,每一代人对春节的感受不太一致,而比较年轻的世代并不太能适应并享受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偏偏这种聚会又往往是老一辈所掌握,并作为不可动摇的秩序和权威的一部分象征,这就难免要引起一些冲突。
这种春节假期的格外忙碌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新的变化,二是旧的过法。
新的变化是指现代忙碌的都市生活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很多人长期出门在外,几乎和原来的亲友圈不发生联系,回家过年等于是弥补全年的社交压力。除了累积的压力和矛盾容易集中释放,就像一台平日里少运转的机器,猛开功率,自然也会生涩。
当然,更不用说,传统春节的过法是以聚会交际为核心的,包括了复杂,繁重的人员组织接待,这并不是人人都热衷与熟稔的。对并不太熟悉的亲戚们,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习惯的人群,要轮番接待和被接待,确保相处融洽不破坏节日的氛围,并不是一件太轻松的事。
总之在春节假期里,一样是忙碌,有的人乐在其中,但也有人苦不堪言。自然有很多人在这个节日里,如鱼得水,畅叙亲情,尽情展现风度和能力,乃至借机左右逢源,抓住机遇,都是有的。但确实也有不少人千里迢迢其实是回到了逐渐陌生的故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人也越来越多。
未婚的可能要面临长辈邻居家孩子式的对比,学业如何,工作如何,结不结婚,生不生子,一下子把平时积累的压力集中爆发出来。已婚的则要处理好两个家族间的交错融合,除了双倍的酸爽,还要协调好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乃至处置好交际对象彼此间的矛盾,是对个人能力不大不小的一次考验。
所以,春节假期确实累,过完春节松口气的情形也很普遍。但也要承认,这个过程促进消费,带来了巨大商机,仅此一点就不可偏废。同时春节长假还延续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联络情谊,维系家族,扩大交际面等方面发挥了一些其他节假日无法发挥的作用的。因此,春节假期虽然累,年肯定还是要长久的过下去。
不过,一定认为过年的方式要千年万年,雷打不动的维持下去,恐怕也不对。毕竟社会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国社会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疾风暴雨式的巨变。要知道,仅仅十多年前,大多数人还习惯一家子在老宅子,各家媳妇通力合作做一顿年夜饭,如今在饭店吃年夜饭已经是不少人的新习惯了。更不用说,随着通讯手段的发达,居住条件的改变,大多数家庭已经习惯了以各自的小家庭为单位过年,大家庭团拜式聚会也在逐渐减少。而且这种变化近些年来还在不断加剧,这自然会反馈到人,反馈到家庭,自然会反馈的春节上。
这种对春节不同的感受确实反应了一些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传统与现代之间该如何过度,老一辈与新时代该如何适应,老一代与新一代之间该如何相处。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前后叠加的过程,而不是单纯滚滚向前。更何况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即使面对同一件事,其体验,实践,主张都是不同的,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时代。因此,我们应该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是值得讨论的。
就像春节一样,在当代,我们其实正在面临一些问题。面对激烈的社会变迁,旧的文化意识在解体,新的文化意识却尚未形成,不同的世代,人群在这种过度中碰撞,彼此不适应。直接说,那就是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缺乏共识的时代,在很多领域,我们主动也好,被动也罢,迫切需要致力于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一个新的共识。
当代有一个不好氛围,那就是各自的圈子存在明显的相互敌视,并且不少人以挑动这样的矛盾与敌视牟利。现实里,是存在着这样的新旧矛盾。不少老一辈人往往喜欢用自己的价值观套在新一辈身上,试图让他们和自己同步,以至于喋喋不休。而新一辈人在面对老一辈时,很快就明白讲道理是无用的,只有妥协与拒绝两种,很多人在逼到墙角后,只能走向阳奉阴违,痛苦又无奈。
而现实的情况要更复杂。坚持传统的不仅仅是老一辈,他们身后还有更多的新一代一样选择延续传统的生活方式。相应的,自认为代表未来的新一辈在离开都市圈之后,也将很快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唯一的正确。所以,实际上不存在时间淘汰一切的问题,传统和变革之间是一条长长的过渡带,大部分并不会站在两端,更靠近中间。即使最讨厌春节和社交的人也很难单纯因为个人的感受就否定春节的意义,即使最顽固的长者也不得不逐渐承认,孩大不由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与烦恼。这不仅仅是说春节,是当代社会的普遍情形。
在这种社会的转型中,不同的人群常常会发现自己强势却又弱势。比如坚持传统的人们,强势在于他们掌握了舆论与道德的双重优势,有着深厚的基础与大众的支持,而弱势在于面对技术进步,社会变化,他们能明确感觉到优势在丧失,生活在不可逆转的改变,这就必然使他们感到焦躁不安。相应的,新生一代感受着自己的被束缚与被孤立,虽然觉得的未来掌握,但在现下的压力中,又难免觉得痛苦难熬,其心态其实和老一辈异曲同工。
也正因为烦恼是相通的,而这场角力注定是难分,才更需要彼此的宽容与理解。面对冲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致力于化解才是全社会应该去做的,而不是大搞彼此对抗与恶意渲染。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终究要个性与多样,但怎么对待这种多样性,是变得相互隔绝的小岛,还是一首和谐乐章中的不同音符。怎样处理好现代社会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撕裂的现状。一边是城市发展的高歌猛进,很多地方已经进化到世界一流,甚至超一流水平,比西方还要现代化,一边是多数地方还停留在相对低的发展水平,这直接导致了距离并不遥远的不同人群却俨然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且互不认同。于此同时,前所未有的人的流动,加剧了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有的地方是花团锦簇,有的地方是冷落萧条,爱自己的家乡,但拼命离开的情形并不少见。
这种情形我们可以在西方国家发展的过程中窥见,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先进与落后共存,华尔街精英和南方农民,摇滚先锋与阿米什人,就像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而西方国家长期放任这种发展的不均衡,一味强调多元的个性而不再追求共性,政客基于各自立场固化和推动这种分裂,对那些弱势人群热衷与用来制造话题却不加实际的改善,最终都带来整个社会的撕裂与涣散。
而今天的中国也表现出了类似的问题,西方的教训就在眼前,不应该重蹈覆辙。所以,我们才需要去寻找双方能彼此接受的平衡点,而非去单纯的赞一方或者贬一方。就像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扶贫还在建设国内经济圈,都要努力协调好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的平衡,而非一味的大鱼吃小鱼。
而在这样一个再平衡,再定位的过程中,排在第一位的正是共同建设中国,建设一个公平,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共识。要让不同的人群意识到自己属于同一个整体,并共同致力于一个更加长远的目标,而非形成毫不相干,乃至彼此对立的小集团。
就像春节,一个新的共识,应该是宽泛的。我们并不认为,也不希望春节会消失,春节的长期存在应该是一个基本共识。但具体到怎么过春节,我们确实希望它会变得能各取所需。让想休息的人得以休息,让想热闹的人乐在其中,更进一步说,那就是最终形成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彼此适应而非相互排斥的和谐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忌讳的抱残守缺与翻盘掀桌,走极端的是要不得的。它需要的是宽容,是一些彼此妥协,更需要的是一种对过去的继承与发展。而从春节放眼,我们的社会生活在新旧之间,也应该是抱着这样的态度。
国家的发展要平衡,所以面对发展的不平衡,时代的进步导致的人与人的价值观差异,我们自然也应努力去寻找共识,努力做好弥合。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社会成员本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新老交替也在所难免。而无论今天有多少抱怨,终究新一辈人也会老去,总有一日他们也会看到自己对下一个时代的不适应。这种交替随着发展,代代不息。如春节代表的传统不应该被抛弃,而应该以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方式被继承与发展。不同的人群并不应该发展为仇寇或者陌路,而应该是某种相濡以沫的长期共存,共同致力于创造一个共识与未来。
这个春节假期你过的怎么样呢?欢迎和我们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