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建议《重返刺桐城》再拍续集!继续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乡音|201期

1492年哥伦布开始他改变世界进程的伟大航行之前的1474年,哥伦布收到意大利地理学家保罗·托斯加内里的信,保罗特别指出中国有个巨港叫刺桐:“盖诸地商贾,贩运货物之巨,虽合全世界之数,不及刺桐一巨港也。每年有巨舟百艘,载运胡椒到刺桐,其载运别种香料之船舶尚未计及也”⑦。如果说是哥伦布读了《马可·波罗游记》而产生前往中国探险的冲动,那么,保罗的信则引起了哥伦布对刺桐的兴趣。
——戴泉明《天下之货仓》
(图源:《重返刺桐城》视频截图“
本文4880字 插图17幅 阅读10min(不含视频)
【编者按】本期是2020年“乡音文化”公众号的最后一期,也是第201期。为了庆贺乡音200期,迎接2021年的到来,乡音君好机相拍报:自2020年12月30日00:05至2021年元月5日24:00,凡订购《天下之货仓》均可享受四重特惠:①原书价立减98元;②随赠126元书礼;③送148元精装画册;④再送120元泉州春晚DVD2套。
乡音君近日获悉,《重返刺桐城》国际版将改编为两集,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将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播出。乡音君还获悉,《天下之货仓》作者最近向《重返刺桐城》制片人、泉州台副台长杨旭东积极建议,这部纪录片值得继续拍续集,因为还有更多观众未知的、更加生动的、涉及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史实尚未挖掘披露出来。比如第三集是以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开篇,他是1497年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的开拓者,但他比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晚了6年,其历史贡献与哥伦布也不可同日而语。遗憾的是具有强烈东方与刺桐情结的哥伦布的故事并没有在片中展现;此外,明郑海商集团的历史意义远不是片中所能包容。本期乡音君邀请作者再来聊聊这两个问题。
哥伦布画像(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展出)
(图源:《天下之货仓》)
哥伦布与刺桐
毋庸置疑,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和地圆说影响的哥伦布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他深信不疑向西航行的新航线可以到达东方国家,并以此为理由游说一些西欧的国王,最后得到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于1492年开始他改变世界进程的伟大航行。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展出的哥伦布手稿
(图源:《天下之货仓》)
值得一提的是,1474年哥伦布收到意大利地理学家保罗·托斯加内里的信,保罗特别指出中国有个巨港叫刺桐:“盖诸地商贾,贩运货物之巨,虽合全世界之数,不及刺桐一巨港也。每年有巨舟百艘,载运胡椒到刺桐,其载运别种香料之船舶尚未计及也”①。
历史油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图源:网络)
如果说是哥伦布读了《马可·波罗游记》而产生前往中国探险的冲动,那

么,保罗的信则引起了哥伦布对刺桐的兴趣。1492年10月28日哥伦布登陆古巴岛,他以为这里就是保罗所说的大可汗的领土,11月1日他在航海日记写道:“这里就是大陆,萨伊多(Zayto)和金萨伊(Kinsai)就在吾前面一百里格左右的地方”②。萨伊多(Zayto)和金萨伊(Kinsai)就是《马可·波罗游记》提到的刺桐和杭州。

哥伦布4次航线图
(图源:网络)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展出了西班牙复制的
1492年哥伦布远航时乘坐的旗舰圣·玛利亚号
(图源:《天下之货仓》)
哥伦布开辟新航线是为了到达中国,却意外到达了美洲,但直到离开这个世界他仍认为自己已经到达了中国。哥伦布不知,当时大可汗帝国已经灭亡,他启航西行的那年正是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大明王朝已经建立124年,距郑和完成七下西洋壮举的最后一次(1430年)已有62年之久。

哥伦布长眠之地: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古西班牙四个国王拥抬着伟大的哥伦布的灵柩。

(图源:《天下之货仓》)

西方人的东方想象
 不难看出,《马可·波罗游记》和保罗信中的刺桐对西方人的东方想象具有多么强烈的诱惑力,当然也深刻影响了哥伦布,甚至成为他寻找的目的地之一。这,不能不说是“与具有突出普遍意义的事件、现存传统、思想、信仰、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世遗标准vi)。”当然,“具有突出普遍意义的事件”还包括了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行纪关于刺桐是世界最大港的描述以及罗马教皇特使马黎诺里《奉使东方录》关于泉州天主教记录等等。
泉州宋代沉船的伟大意义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哥伦布也不可能远航到美洲,欧洲人也就不可能建立那些殖民帝国”③。1974年泉州发掘的宋代沉船无不包含着以上内容④。《马可·波罗游记》提到中国南方海船有“多重甲板”、“十三个(水密)船舱”,中国历史文献并无此记载,包括西方几个世纪也无人相信,但恰恰是这艘泉州宋代沉船提供了唯一的证据。
1974年泉州湾后渚发现宋代沉船
(图源:《天下之货仓》)
古代泉州海船使用的水罗盘
(图源:《天下之货仓》)
东方海洋世界的唯一强权
自明朝政府从南洋撤退后,印度洋上再无任何力量可以阻挡欧洲人的东进。此时的亚洲海上世界性市场已被葡萄牙以及西班牙和后来的荷兰所瓜分,东南沿海贩海贸私活动(走私贸易)以及海盗集团的此起彼伏,但根本无法扭转欧洲海洋强国主宰贸易的局面。这一局面直至明末泉州安海郑芝龙海商军事集团的崛起方才打破。
天启七年(1627年)郑芝龙入据中卫所(今厦门),消灭明军船器,全国震动。明廷多次派兵围剿,均被郑氏击败。 只好对郑实行招抚。崇祯元年(1628年),郑芝龙受抚,任五虎游击将军,后累升为福建都督。他平山寇、灭海盗、重创荷军,几乎垄断明末的中外贸易,成为东方海洋世界的唯一强权。此时,郑芝龙的后方基地安海港达到极盛,“城外市镇繁华,贸易丛集,不亚于省城”⑤。“桥店初投南北客,港湾未断往来舟”⑥。
20世纪初的安海港
(图源:《天下之货仓》)
可以这样认为,安海港是泉州港自唐晚期以来,历经宋元明至清初改朝换代中唯一没有中断海上贸易的港口。尽管在明朝严厉的海禁管制之下它依然是私商云集“蕃舶联翩而至”的闽南重镇。这当然是得益于郑芝龙势力的庇护。郑芝龙“自就抚后,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往来。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富敌国。自筑城于安平(今晋江安海),海舶可直通臥內,可泊船径达海。…八闽以郑氏为长城”⑦。

明清鼎革之际,天下大乱,先于南京后入福州的南明小朝廷皆以倚重郑芝龙势力为支柱。此番形势犹如宋末蒲寿庚之重演也。郑芝龙最终也是为了保全郑氏家族财富和家乡不受涂炭弃南明而降清,但郑芝龙却无蒲寿庚之幸运,清廷亦无元廷之守信。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郑芝龙降清被挟京城,同月清军入安海,大肆烧杀抢掠,安海衰败。清廷利用郑芝龙声望招降其旧部兵将113000余人,并欲招降反清复明遁入金门的其子郑成功未果。

郑芝龙画像

(图源:《天下之货仓》)

以一族之力抗衡大清帝国

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率舟师沿江北上,大举进攻南京,朝野震动,后败回厦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一月,康熙帝即位。三月初一,郑成功在金门祭海誓师,进军台湾,荷兰人战败投降,被郑逐出台湾。同年十月,清廷把拘禁中的郑芝龙及其3个儿子等全家11口“照谋叛律族诛”于柴市,郑氏在京老少无遗。

郑成功与董夫人画像(明末)
(图源:《天下之货仓》)

郑成功据台时期,海上贸易扩大到东南亚各地的柬埔寨、暹罗(今泰国)、印尼、越南、马来亚、菲律宾,并自称为“巴达维亚、台湾和马六甲等地”这个广阔市场的“主人”,不准任何殖民者“侵犯我的地位”。郑成功为确保华侨商船海上航行安全,允许他们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通贩各国。郑成功病逝后,其长子郑经在清廷严厉封锁之下,依旧保持海上强势,“凡中国各货,海外人皆仰资郑氏;凡是通洋之利,唯郑氏独操之,财用益饶”⑧。自康熙十二年至十八年(1673年—1679年),郑经乘“三藩叛乱”之机渡海西征,与清军在闽南一带展开长达六年的争夺战,其庞大的军事开支绝大部分来源于海上贸易。

郑成功受降图
(图源:《天下之货仓》)

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之比较

与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不同的是“以郑氏家族为代表的闽南人的这种军经实力和商业网络,在从东亚到东南亚的广阔海域及其周边地域,组成了一⑧个广大而无形的闽南人帝国,这个帝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因为它没有国家力量的支撑……在其帝国范围内,世界上最大宗的商品都有他们参与生产、制造和流通,他们经手运输的瓷器、丝绸、香料、茶叶和白糖等,不断流向日本、墨西哥和欧洲;反过来作为世界货币的白银,又透过商品的交易,从日本、墨西哥和欧洲人的各个据点源源不断流入他们手中”⑨。实际上,从17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欧洲世界霸权在东亚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再也不能够呼风唤雨,代之而起并主宰南海贸易线路的是拥有强大军事实力和雄厚白银资本的泉州明郑海商集团。

历史油画《料罗湾海战》
(图源:《天下之货仓》)

与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另一个不同的是,明末清初的泉州商人是在完全没有政府后盾、完全游离帝国之外、完全依靠民间之力引领东亚进入世界海洋贸易的新时代,且在新一轮的全球性竞争中后来居上甚至称霸一方,其势力范围遍布从印尼到整个东亚的闽南人和闽南籍华侨商圈。

历史油画《明荷台湾之战》
(图源:网络)

南洋文明的崛起

与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再一个不同的是,其时刺桐外来文明集中于一城之内,而这一个历史时期出现的“南洋文明”则覆盖东亚和东南亚。“南洋文明”是以泉州商人为核心、操同一种方言、有着共同文化传统的闽南海外商人族群与欧洲人以及岛屿土著人互动中而产生的新型文明;它是传播海外的儒家、道教、汉传佛教与印度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新教等世界主要文明在南海交汇的产物;“它是以围绕南海(South China Sca)海域的邦国为其组成单元,以海洋贸易为活动核心,以岛屿口岸为依托,以中国商品和热带产物为主要贸易内涵,成为人类第一波全球化的最重要基地”⑩。

泉州石雕麒麟镇守马尼拉圣奥古斯丁天主教堂

(图源:《重返刺桐城》第3集视频截图)

由上可见,承袭宋元时期刺桐海洋文化传统的泉州商人到了明末清初则是以另一种极端形式(海上军事实力)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人开启的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贸易扮演着显赫一时的重要角色。尽管不能像宋元刺桐那样持续好几个世纪,但它在南海展开的波澜壮阔的海上贸易毕竟改变了当时的世界格局。

①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Z].中华书局,1977年,第337页。
②《哥伦布航海日记》第52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
③美·罗伯特·K·G·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陈养正等译,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5年。
④《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海洋出版社,1987年。
⑤清·江日升:《台湾外纪》卷4,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4年5月。
⑥《安海志》卷36
⑦清·林时对《荷牐丛谈》卷4,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12月。
⑧〈郑氏逸事〉(原题伪郑逸事),《神海纪游》,《台湾文献丛刊》。
⑨⑩汤锦台《闽南海上帝国——闽南人与南海文明的兴起》,台北:如果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3月。

【编后语】以上章节源自《天下之货仓》。

乡音君也是强烈建议《重返刺桐城》再拍续集,因为这是一部近些年难得一见的引人入胜、好评如潮的历史纪录片。它以中世纪世界贸易体系的东亚枢纽刺桐港市的辉煌历史来呼应当代命运共同体时代主题。这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完美结合。

据制片人、泉州台副台长杨旭东在《广电时评》发表文章称:”在与总导演反复沟通的过程中,出品方泉州台提出,希望《重返刺桐城》能够以'解码泉州’为己任,帮助观众搭建起一个清晰的时空逻辑,来认识海上丝绸之路对人类历史进步的影响“。而来自央视的“总导演纵红雨是吃着热干面长大的武汉人,在这之前没有来过泉州,对泉州的印象只停留在上个世纪末一则电视广告里。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精准把握这段历史,他'闭关’三个月,啃下了等身高的典籍文献。”这种严谨的精品意识和创作态度令人钦佩,当然,这也是也是历经四年精心打磨的《重返刺桐城》成功之所在!

辞旧迎新 庆贺乡音200期 

四重特惠来袭

(特惠期限:2010.12.30~2021.01.05)

著名主持人刘少霞
倾情推介新书《天下之货仓》

(以上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