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方:桂枝汤解读

春天的气候特征形成大自然的能量场具有生发生长的特征,这种能量场在自然界形成了万物复苏,快速生长的局面,在人体上形成“肝”这个脏器。

肝主管人体的生发机制。

承前文所述,自然界的药物中,最得肝气生发禀赋的药物是桂枝,桂枝即是桂树枝嫰尖,照中医的理论,一样药物入了人体,它储存的记忆信息,会使它的能量想跑回它原来的位置,于是,和心脏结合后,桂枝药性就会沿着动脉往人的四肢末梢和皮肤表面冲去,而冲入脉管中向外的能量,就是肝生发的力量。按照这个原理,桂枝在实际应用中用途非常广泛,它可以振奋心阳、疏通血脉、抗抑郁、温暖四肢、疏肝、祛风除湿、几乎所有的妇科疾病……

桂枝

桂枝的力量是向外冲的。

生活常识中的实践经验的告诉我们,就像打组合拳一样,光向外冲不回收是没有办法形成持续的冲击力的。因此,内收的力量由白芍这味药来承担。桂枝沿动脉向外冲,芍药从静脉往内扯,刚好形成一圈完美的大循环。桂枝和芍药两味药形成了桂枝汤主打药。

我们再复习一下人体最主要的循环系统之一,血液循环系统。人体最大的血液动力系统是心脏。心脏靠阳气的供给有了动力和能量,心脏靠压缩的方式把血液通过动脉(红色的脉管)输送到全身,心脏通过扩张的方式形成负压再把血液通过静脉(蓝色的脉管)回流回心脏,这样张弛有道的方式保证了血液在身体内持续循环。如果心脏的动力不足和阳气不够,整个身体新陈代谢的能力会下降。这个循环系统的有效运作是人体生命特征的保障。

有人问,学中医为什么要学经典呢?我想大概的原因是,经典的特点有系统性、全面性、大道化简、举一反三的诸多优点。

《伤寒论》是中医临证处方的首要和最重要的经典,“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个方子,被称作“千古第一方”。

《伤寒论》的系统化思维中一半以上的处方是围绕这个方子变化的,由五味药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

在《伤寒论》的开始,提到了一种“太阳中风”的病,病的症状是病人不停出汗,微微发热,或许还有身体疲惫的感觉,桂枝汤就是用来治疗这种病的。所谓的“太阳”是指的人体的“太阳系统”,指的是人体的体表系统。从阴阳的角度讲,人体机能在正常运行的时候体表有一层阳气,或者理解为能量保护单元。这股阳气从人体内宣发,通过肺的呼吸扩张能力扩散到毛孔疏散到体表,这层阳气至少有三种功能:一是形成人体的正压,抵御外界邪气(病毒、细菌)的入侵;二是维持体表毛孔保持在平衡的“开合”机制,体表系统如同人体的“空调系统”,和自然界进行能量交换,把多余的余热排出去;三是保护人体表流动的毛细血脉和津液,不至于外流太多。中医的专业术语,把这股阳气称作“卫气”。顾名思义,可理解为保卫人体的气或者能量,这股气越强,则抵抗力越强。

“卫气”属于无形但发挥作用的能量体,从阴阳的角度看,属阳。

在“卫气”之内体表系统中属于“物质层面”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津液,这些津液和血液是身体的营养物质,是卫气的来源,称作“营气”,可理解为有营养、滋养人体和为“卫气”提供滋养的意思,从阴阳的角度看,属“阴”。之前我们提前,中医的本质就是阴阳的持续相互转化,所谓“阴升化阳、阳降化阴”,表系统的“营气”和“卫气”是一对阴阳转化关系,是“营气”这个“阴”不断转化为“卫气”的阳,实现人体对外的防御,这样“阳”作为“阴”保护,成了一对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所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里的“脉”指的不是经络,而是血管。换种说法,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生命能,叫营气;而血管外的肌腠、组织之间的生命能叫卫气。而无论是营气或是卫气,都来自于两路大本源:一路是吸收食物的精华而传布至全身的脾胃之气,一路是经过命门之火灌注能量而具有生命能的,“足太阳膀胱经”中的“寒水”之气。

这个病“太阳中风”是怎么得的呢?一般而言,会得“桂枝汤证”的人,常常是身体比较虚弱的人,也就是“肌肉腠理比较虚疏”的人,当他受到风寒的时候,他皮肤的抵御力不是很好,风一吹,就像“吹绉一池春水”那样,风气的振波就透进皮肤,破坏了人体表系统的开合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卫气系统被削弱无法固摄人体的津液。桂枝汤的原理,就是用桂枝、芍药一冲一收的“来回力量”加强身体能量向表系统流动,同时通过补充身体的血液、津液加强体表系统的“营气”,使得营气“阴升化阳”转化为卫气恢复身体的防御系统。在这个药方里,桂枝、芍药是主打药,起了加强身体血液系统循环,增强体表能量场的能力,其次,大枣、炙甘草和生姜三味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协助和滋补的作用。

桂枝的颜色是红色,进入人体后会沿着主动脉一直“冲”到皮肤的表层动脉去抗击“风邪”,但这时“风邪”并没有进入到表层的动脉里,而只是在表层动脉外的肌肉里,所以单靠桂枝没有办法完成这项任务,得有东西通过“垂直”的方向把桂枝的能量分出去。这时,生姜“勇敢”地承担起了这项任务。

古时候的“姜”字写做“羌”,羌,就是一种很“强悍”的药,又被称为“御湿之菜”,可以“强御水气”,把身体诸系统中多余的停湿停寒打掉。如果用得多,重大的“水毒”也能治。

生羌的药性比较“散”,可以用在补药中,本身却不是补药。

李东垣就劝人“夜不食羌”,因为会散气。我们看到生姜的样子,大概能猜想出生姜的功能,尤其那些老姜,“枝丫”特别多。中国本草书常说:“孕妇食羌,令儿歧指”,你看姜这个块根生新分支的方式就知道,都是从趋近九十度的角度横岔出去,所以,如果这种能量人体摄入太多,就会害胎孩的手指分岔,五枝长成六枝。《神农本草经》中说,生羌“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如果没有生羌,桂枝在动脉中的药性就一直沿着血管冲到底,离不开“营分”这血管之内的范畴,桂枝破风邪的“侵”之力再强,对嚣张于肌肉的风邪来说,也像是过站不停的子弹列车,风邪站在月台笑着挥手说拜拜就好,打不到我哩。必须有生羌“横开”的药性,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脉管之外,到达风邪所在的“卫分”肌腠之间。孔子说:不撤姜食,不多食。孔圣人倡导每天都吃些生姜,但不要多吃。在生姜的协助下桂枝完成了攻邪气的任务,再用芍药来收敛。人体的血脉通过动脉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再通过静脉回收到心脏。桂枝走动脉去“冲”,芍药走静脉来“收”,这样在人体表层系统就构成了一个大循环,持续不断的去“攻击”风邪。

风邪攻击人体导致人体出汗,所以要用大枣来补充这个流失的“津液”。

枣木是一种有刺的树。中国人对于有刺的树通写作“朿”,长得直而高的就写做“枣”,长得低矮而横向蔓延的就写做“棘”。因为我们的基本理论是“全息和能量”──有那个形体,就有那个能量。所以,有刺的植物,它的灵魂一定含有某种“锋锐之气”,它的磁场才会在这物质世界中“铸造”出那样的形体。枣树虽然有刺,但不太尖,可是,它的木纹却是非常细致,可以做高级家具。枣树在开花结果之前,中国人发现,要拿刀斧在树皮上乒乒乓乓乱劈乱砍一通,结出的枣子才会肥润甘美。

也就是说,枣树的生态,和锋锐杀伐之气有关,可是锋锐杀伐之气却不是它的终极,而只是一个过渡期,到最后,它会吸纳那些锋锐杀伐之气,而把它化成极精致柔和的补养营血之力。所以,你看看,这个枣树尖锐有刺,这个大枣却柔和丰润。所以,中国人用枣子来“安神”,道理就在这里。《神农本草经》说它“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主大惊,和百药等等的药性”。大枣本身,还有另一种物性,就是“榨不出汁”。汁和果肉融成黏糊糊的一团,弄弄就变“枣泥”,不是果汁。而在桂枝汤的结构中,桂枝会助膀胱气化,生姜逐水气,芍药通阴以利尿,保湿的甘草只有二两,再多会拖住药性……从某个角度而言,保水的力道尚嫌不足。有了“最榨不出汁”的水果大枣坐镇,脾胃区块的水分就稳住了,营养也比较不会流失。这是大枣的另一层物性。

桂枝汤的最后一味药是甘草。

甘草是中药里用途最广泛的一味药,很多食品中的甜味剂是由甘草做成。神农尝百草当年用来解毒的就是甘草,传说神农氏的口袋里总是装着甘草,在尝到有毒的药物后就用甘草来解毒。最后尝到了“断肠草”,这个毒性太厉害了,还来不及拿出甘草来就倒下了。甘草号称“国老”,也就是朝中侍奉过两三代君主的老臣。这种人,在故事中,多半是“和事佬”,总是在排解纷争。

桂枝汤这五味药,桂枝向外冲,芍药向内收,生姜去“争强”,这些“哥们”的性格全不一样。必须得靠“甘草”把这些人协调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所以甘草就像一个团队的领导和家长,任何的团队一定有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好的领导和家长一定是要让这些性格各异的人在不同的位置发挥不同的功能,而不是把这些人“同化”和他一样,如果都同化了,这个作用就丧失了,风格也丧失了。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好的家庭和团队,一定是各种风格各异的人在一起和谐共处。

这是桂枝汤中五味药的一个简单描述。我们想想看,假如不是深入到“灵魂”的层面来看问题。我们有可能通过试验的手段来创造出一剂桂枝汤吗?

张仲景写这个桂枝汤的时候基本没有任何临床试验,在当时的战乱条件下,也不可能有大量的实验让他做,更不可能有科学仪器帮助他。有一种说法,说张仲景根本就没有给人看过病!这本书,是完全从一个“洞察者和觉悟者”的角度写出来的。因为很显然,这里面的每一个方子都不可能通过试验获得,极其精准,没有半点瑕疵,用药极其严谨。任何一味药数量的变化总会导致“总体格局”的变化,比如把这个芍药的数量翻倍,这个格局就完全变了,这个芍药是往里收的,桂枝汤是用来打“外仗”的,芍药和桂枝等量,如果芍药翻倍,就变成了攻击肠胃有“内邪”的“小建中汤”。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我们经常看一个医生开出的药方,从他这个药物的排列顺序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医生的水平高低。桂枝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方”,这个高度,自张仲景以后,2000多年来没有人能够超越。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文源:四圣弘医

(0)

相关推荐

  • 肖春宏老师讲——调和营卫

    调营卫三大法,每一法都可以治五脏以及九窍之病. 1,调和营卫法应以变通为用,代表方桂枝汤, 2:宣通营卫法应以解表为先,代表方麻黄汤. 3,补益营卫法应以建中为本,代表方小建中汤. 怎么理解葛根芩连汤 ...

  • 桂枝去芍药汤。(古方学习)

    [日学一方]桂枝去芍药汤 组成:桂枝.甘草.生姜.红枣. [经典方证] <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怕寒),遇到这种情况就要 ...

  • 桂枝汤,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方”?桂枝...

    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和炙甘草组成,可以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主治体虚感冒,自汗怕风,头痛发热,肢体疼痛.它的结构十分严谨,环环相扣,药性分析如下: 桂枝--温卫阳,把血液从动脉散出去 白芍- ...

  • 经方扶阳 | 太阳病与扶阳法

    表实证(太阳),表虚证(少阴),里实证(阳明),里虚证(太阴),半表半里证(少阳,厥阴) 太阳病 太阳病为机体"表"部的功能障碍,即心脏.大血管.毛细血管.皮下组织.上皮以及附属腺 ...

  • 群方之首桂枝汤-伤寒论学习4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

  • 太阳病的三个方子

    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病,太阳病是病位在表的阳性病.阳病是指人体的能量为阳,人体的气血充足,人体对病邪表现出正面积极的反应.[病位在表,表是人体以全身毛孔为主体的体表这一层.对应的是病位在里,里是以食道. ...

  • 从『通补营卫』解释桂枝汤

    从『通补营卫』解释桂枝汤 □ 万广宋 济宁医学院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第12条) &qu ...

  • “千古第一方”桂枝汤不止可以治疗伤风感冒,其实还有更多妙用

    “千古第一方”桂枝汤不止可以治疗伤风感冒,其实还有更多妙用

  • 桂枝汤,治疗感冒千古第一方,更是“万病方”,帮你调和阴阳,百病尽消

    说起在历史上治疗感冒的第一方,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桂枝汤,这个方子就在<伤寒论>的首篇,更是被称之为群方之首,只要是表症,都可以用此方,往大的去讲,世间很多病都是可以通过用桂枝汤加减来进行治 ...

  • 第1集 | 千古第一方:桂枝汤及其类方的应用 | 郝万山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根据伤寒论的地位和桂枝汤的广泛应用,桂枝汤也可以称为是千古第一方. 让我们一起跟随郝万山老师的脚步来一起学习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是<伤寒论& ...

  • 桂枝汤——千古第一方

    我儿子7岁时,有一次感冒,鼻子清涕,悉悉索索,没有发烧,我给他开了个方子,剂量改为小孩的剂量,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4克.知母4克.防风4克.生黄芪6克,生姜2片.小红枣4粒.四碗水,煮成两小碗, ...

  • 桂枝汤,担得起“千古第一方”的名号

    小编导读 大家在学习仲景经方时,大多是回归<伤寒论>原文进行解读.如果融会贯通<汤液经><辅行诀>等与<伤寒论>一脉相承的经典著作,解读桂枝汤遣方用药的 ...

  • 悦读|桂枝汤,担得起“千古第一方”的名号

    大家在学习仲景经方时,大多是回归<伤寒论>原文进行解读.如果融会贯通<汤液经><辅行诀>等与<伤寒论>一脉相承的经典著作,解读桂枝汤遣方用药的精髓.加减 ...

  • “桂枝汤”治感冒,不愧千古第一方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个方,被后代医家称为"千古第一方".桂枝汤有很多应用,最主要是用于普通人受风感冒刚刚开始.同时活动后还容易出汗.流清涕,可能还有发烧.头痛等症状 ...

  • 第2集 | 千古第一方:桂枝汤及其类方的应用 | 郝万山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第一方,根据伤寒论的地位和桂枝汤的广泛应用,桂枝汤也可以称为是千古第一方. 让我们一起跟随郝万山老师的脚步来一起学习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是<伤寒论& ...

  • 千古第一方桂枝汤的5个经典组合

    小编导读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也被人成为"千古第一方".作为临床经典方剂,桂枝汤常常会与其他方剂组合使用,更加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跟随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