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虚不受补是什么意思?

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方法,但在临床上却有一种被称为“虚不受补”的情况,狭义上是指脾胃虚弱不能消化补药,广义上则泛指服用补药后疗效不佳而有不良反应。

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在其晚年撰写的《医医病书》中有《俗传虚不受补论》一文,专门简要分析了“虚不受补”的成因,并粗略提出了解决之法:“俗传虚不受补,便束手无策,以为可告无愧。盖曰非我之不会补,彼不受也。

吴鞠通主要是从脾胃之气受阻或受伤的角度分析“虚不受补”,他认为补药疗效不佳的原因与医生诊断失误、用药不当都有关系,其解决思路是:

01

虚实夹杂先除实

在外感湿热余邪未除清的情况下,如急于补虚,常会欲速不达:若急于用温热补气药,可导致热势复燃;若用滋腻养阴药,可致湿邪留著。吴鞠通就此简要地提出先“宣其湿”,待湿去热再去酌情进补的解决步骤。

他在《医医病书· 补虚先去实论》中也明确指出:“虚损有应补者,先查有无实证,碍手与否。如有实证碍手,必当先除其实,不然,虚未能补,而实证滋长矣……如浇灌嘉禾,必先薅除莠;抚恤灾民,必先屏除盗贼。”

这种喻理简单易明,但实际上“急”是许多经验不足的医家的通病,更是病家的要求。医生要通过患者舌脉等证候查明尚有不能忽视的余邪,把握好用宣、用补的时机,先求稳后求快。

02

先调神气补身

“百病生于气也”,医家如果不注意病家的脏腑气机变化,疗效自然不佳。肝气调畅对中焦运化水谷和药物都很重要。

在久病的患者中肝郁较为常见,除了因郁致病,以郁为主的一部分患者之外,还有很多人是因病致郁,即患严重疾患或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其沉重的经济、生活压力令人不堪承受,纵使豁达者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抑郁,从而使得肝气不畅,木不疏土。此时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很重要,“宣肝络”的药方如逍遥散也宜配用,使得肝气条达舒畅,精神情绪正常,有助于进一 步治疗。这可谓“神补”,而有时“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

03

纠弊和胃分阴阳

吴鞠通对于胃腑的认识深受叶天士的影响,在其“和胃”之法中既重视养胃阴,也注意通胃阳。

他提醒医家如果接诊的患者已经用过熟地黄、阿胶等滋腻之品,或已被苦寒药败伤胃阳,则须先行纠正前医用药误伤之弊,行气温阳。他以半夏辛温健脾燥湿,降逆止呕,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两者共治脘腹胀满疼痛,属于“通补”之品。其制定的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等方清热养阴胃,疗效颇佳。但吴鞠通还擅用五汁饮:即以梨汁、 荸荠汁、鲜苇根汁、麦门冬汁、藕汁(或用蔗浆)共饮。这种食疗饮品气味清香,颇为饱受药苦的病家喜欢,符合叶天士所提倡的“胃以喜为补”。

本文摘自天津中医药学报,作者李晓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