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系列2」爱必深爱:大众VR机型深度解析 P2 @Zme梦儿

昨天我们说了VR机型的一些优点
空间、拓展性、相比V6节省材料成本
惯性力/力矩相比V6来说小一些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
VR发动机是否可以点火均匀
Author / Zme梦儿
点击下图阅读上期内容

上篇讲V6的文我说过,看点火间隔除了要看曲轴曲柄夹角,还要看V角。如果V角等于曲柄夹角,那就不用作任何措施,但如果不相等,就必须有连杆错位角。
以VR6举例,曲轴结构与L6近似,本身曲柄之间的夹角是120度,那这个小V角,明显不能满足点火均匀这一点,所以,也需要引入错位角,注意我这里在错位角前没有加上连杆这个定语,就是为了区分跟V6的区别。
V6是本身两个连杆大头共用一个曲柄销,连杆错位角是把共用的这个曲柄销给切成两半然后错开,导致两个连杆大头中心位置错开,如下图:
但是VR6可是每个连杆大头单独用一个曲柄销,就不是这种做法了,那具体这个错位角怎么做呢?就是相邻的两个曲柄不再是120度的间隔,而是带入小V角后精确计算出来的一个值。
这个值就是错位角,错位角加上“等效小V角”(这里的小V角也是有变化的,成为“等效小V角”,在此不详细展开)等于120度,如下图所示:
这样的话,就能做到点火均匀。
来总结一下,VR发动机的本身主体结构对抑制振动来说并不完美,需要用错位角和加曲轴平衡块质量。知道了这些,是否就能下定论:原来大众的VR机型并不“稳”呢?
我在这里只能给大家分析结构,并不想也不能随意下这种结论,而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虽然说着VR6更接近L6,但这机型肚子里面藏着的知识并不是一句“有着与L6近似的平顺性”这么简单能总结的。
若是研发工程师,是有具体参数的,会通过各种计算、仿真、试验去分析数据,就像我上篇文附的那张表格,除了目标机型外还有对标机型的数据,工程师们的分析要细致具体的多的多,有了这些数据、再根据项目目标才能决定到底要用些什么措施,效果怎么样。
然后再回到平顺性这个词上,若看的是整车的振动水平,仅看发动机够吗?
明显不能这么片面是吧,本身发动机的结构优化完了,下一个可能会做的就是飞轮惯量的设计、然后悬置的设计、声学包等等来继续减振,最后客户体验的是整车水平。
根据大众工程师的说法,除了客观的数据评估,加上主观评估的话,VR6可能会被认为比点火均匀的V6行驶舒适性更好,更接近L6,而VR5则是比V6和VR6差些,但可能会被认为比L4和L5好些。
说完优势,我们来看下VR机型的劣势。
VR机型的很多的劣势,也是因为上面那些优势带来的,可以说,为了这些优势,要付出成倍的时间、金钱和心血,因为这款机型,很多零件都是“非标”件,与大部分发动机的不同,都要重新研发。
虽然在大众之前意大利车企蓝旗亚已经成功发明并应用VR机型,但是,两者的研发时间差距将近有半个世纪,我想没人会简单的以为把几十年前的发动机拿过来逆向就完事了。
首先,来讲一个目前全网都没有提到过的一个问题:VR机型一侧的活塞侧向力会比较大,也不利于减小摩擦功,不过以前对热效率和省油追求还没有现在这么重视的时候,这个问题可能也没有很大,主要还是对活塞设计考验更大些。
这点也比较细节,不分析结构几何肯定发觉不了。我们目前在网上能看到的讲解VR机型夹角的图,基本都是有错的,比如下面这个:
上图为错误示范
虽然能直观简单的解释这个小V角,但与实际的结构还是有差异的,来看下准确的一对VR型气缸的主体结构简图:
图中αv就是V角:气缸中心线夹角,在一般V型机上,气缸中心线的交点基本在曲轴中心,虽然现在为了减少摩擦功、减小活塞侧向力,也会人为去设置曲轴偏置,但是看这张图可知,由于VR6本身的极小V角,使得两侧气缸没法像一般V型发动机那样有较大空间。
所以两个气缸中心线不得不在曲轴下方相交,让结构天生带了曲轴偏置(图中+/-y),并且,对减少摩擦功和活塞侧向力来说,+y这个方向才是需要的偏置,-y方向是不希望出现的。
看下面这个数据,当偏心率e(e=偏置y/连杆杆身长l)为负的时候,活塞侧向受力要明显比不偏置或正偏置大不少,甚至翻倍。
一侧的活塞侧向力减小,而另一侧的却加剧,使得两排的活塞受侧向力不同,这对活塞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防出现更大的活塞群部变形,而且,VR机型的活塞设计可不止有这一个考验。
很多文章都会提到的,VR机型的活塞顶部是斜的
那为什么是这样设计的呢?
与VR机型只有一个缸盖有关,因为只有一个缸盖,所以燃烧室缸盖部分基本是平的,但是气缸还是有倾斜角度的,如果用常规的活塞设计,整个燃烧室的体积就变化很大,直接影响到了压缩比,所以用斜顶活塞,推测主要还是为了保住燃烧室的体积和形状不要有大变化。
这个斜顶活塞是新代VR机型的设计,老款的活塞没有用斜顶,而是在活塞顶部挖了一个深坑,如下所示:
这个设计后来就被斜顶活塞代替了,估计这个深坑设计对内部燃烧的优化并不好,而斜顶活塞就能如一般的燃烧室一样,针对不同的目标要求、内部的燃烧状态对活塞顶面的结构做不同的设计调整,以达到稳定的燃烧状态和满足不同的输出和排放法规要求。
当然,为了能保证燃烧室的设计而把这个活塞变成了一个“非标”件,要重新做的可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把活塞设计成斜顶”这么随意能概括的,作为一个在整个发动机中工作环境最苛刻的零件之一,相信在设计/验证的工程中需要大量的优化迭代。
还有因为只有一个气缸带来的劣势,一侧进气一侧排气,但是两侧气缸又有距离,会导致缸盖中的两侧气缸进排气管道长度不同,进气道长度不同也会导致进入缸内混合气的量不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众的工程师用不等长的进气歧管来改善,这也是大部分文章都提到的一点,不多加展开了。
与V6相比差异如下简图所示:
整个发动机因其紧凑的空间还带来的劣势:不能随意增加缸径,除非增加发动机体积,但这样又与VR机型就是要节省空间这个设计初衷违背。
因为这个小V角,在气缸底部,两缸之间的缸壁会比较薄,为了强度和冷却,需要保证一定的厚度,所以缸径没法随意去增大。
关于VR机型,我这篇文只是列了一些主要的优缺点,肯定不是所有的,至于还有些什么,估计大众的VR机型研发工程师们更清楚。整篇文章我一直在重申研发的复杂和耗时。
说到复杂,是想让大家知道,即使你知道了一部分真相,但可能还远远不够,就算我说的这些看起来已经很多了,但这些也仅仅只是整机开发中的一小部分。
我只是给大家打开了整栋摩天大楼的一扇小窗而已,整个发动机的研发很考验整车厂的研发水平,有没有研发能力不足的例子,当然有,之前网上看到一篇2000年写的文献:
夏利的三缸机当时虽然当时配了平衡轴,可惜因为研发能力问题,导致平衡轴没装对,没能真正抵消掉一阶不平衡力矩,更别说其他的能有什么优化措施了,顿时觉得三缸机被迫害的源头被我找到了有木有?
至于说到耗时,大众的VR机型从80年代开始研发,到90年代初真正量产,这研发的时间我估摸肯定不只有2、3年这么短。
简短的说,一个新的技术、或新的机型、或新的车型,前期规划、设计零件、开发试验、仿真分析后优化设计、再迭代这些流程,最终整机和整车耐久试验都通过才能面向市场,有时候一个新技术从立项到量产可能要近10年时间,如现代的CVVD技术、日产的多连杆VCR技术(根据技术论文时间推断)等。
现在主流的传统车企,一般是不敢不经过充分耐久验证就投向市场的,这些仿真/试验指标怎么定?为什么是定的这些?
都是这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有些,可能是血的教训,而这些同样是一个企业研发水平的体现。两年一款新车?
在小改型、不需要太多新技术的时候是可以做到的,前提是已经有了设计验证经验,但全新毫无经验的车企能有这能耐的,大家可以自己体会一下。
回顾这些至今仍在让人念念不忘的发动机和其搭载的车型,让大家心动的瞬间,我想从来不是因为某一个创始人在台前慷慨激昂、觉得车子从唾沫星子中走来显得是多么的星光璀璨,而是因为那些工程师手下冷冰冰的公式和数字、经历了各种恶劣环境摧残打磨后,依旧带着火热心脏奔向你,让你感觉到了共鸣的那种快乐。
 More 
今日日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