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左右结构与上下结构丨三品课堂

  本季三品课堂由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大家还可订阅书法权威媒体《书法》杂志、《书法报》获取更多精彩教学内容。

在前面的课程中,王友谊老师为大家介绍了金文的流变与《大盂鼎》的艺术价值,并解析了《大盂鼎》铭文中的八种笔法。接下来,我们将从结构上,来进一步分析《大盂鼎》中的部分例字。

相对而言,《大盂鼎》铭文在字形的大小上趋于一致,偏旁部首及每个构件安排得体,结体以字的笔画多寡而求变化。

笔画多者,其结体大而不拥挤,笔画少者,任其体小而不使其松散。左右结构的字,大多结合紧凑,重复字结构处理各不相同,足见古人在字形结构上的求变之意。处理结构同时,以求笔画的穿插避让,使其顾盼生情、俯仰自得。

而无论是点画分布的疏密、向背、正斜,还是构件与构件之间迎让、承接,高低错落,都是精心设计的,没有丝毫的轻率和随意,这其中大多数字形呈现端庄大方、疏阔自然之态,观其整体章法,又呈现出一种新的秩序感,平和的视觉感知下,蕴含着内在的节奏。这种清晰的序列感,正意味着周人成熟书风的到来。

 左 右 结 构 

”字,金文从酉从憂。我们在写这个字时,可先写右半部分的“憂”后写“酉”。使其右大左小,呈环抱之势,这也可以视个人情况选择先写“酉”。先写“憂”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更好的把握整体字形和结构。“酉”内部为两笔短横,它的书写下笔位置位于“憂”向左伸出的位置,这种左右呼应关系在金文里很常见。

”,从水,从廌,从去。《大盂鼎》中有两个“灋”字,其意有别。一个用作“灋”,一个用作“废”。“灋”字由三部分组成,作篆先写左上部“去”,然后再写“水”部,“水”取斜势。最后写“廌”部使其左右呈现顾盼之势。

”从耳门声。作篆先写左部

,再写右边的

部,呈倚靠之势。左上部三点要写出姿态,右边的“耳”字注意 “匚”中由于残缺的缘故,看起来像“x”,实际上写出来像我们简体字中的“巨”。“闻”也是婚姻的“婚”,“闻”和“婚”在古文字里面是共用一字。

《大盂鼎》中,左右结构的字多结合的或紧凑或疏阔。求其笔画穿插避让,使其环抱得体、左右顾盼,可见古贤在处理字结构时很注重结构的“整”以及小结构间的呼应。

 上 下 结 构 

我们再来看看《大盂鼎》铭文中上下结构的例字。

”字在《大盂鼎》铭为人名。“于”的两笔横稍上翘,上一笔横稍长,下一笔稍短,临帖时一定要观察仔细。下半部第一笔弧线从两边来写,不能一笔写成,要找好位置。先写下部中间两笔,再写旁边的两个小斜竖,这两个小斜竖代表这个器皿的两个“耳”。

”字从口刀声。此召为繁式或繁构。以召为声符,该字比较复杂,由五个部首组合而成,中间是召,两边是两个手,上方有两个手,下方还有“酉”,它下面个铸造的“炉”,下面还有个手捧着。起笔处的“召”简化了原有篆书的写法,因该字结构复杂,初学时应观察仔细,先写哪个部分以顺手为宜。先写上部两个“手”也可,按顺序排列下来。“

”在《大盂鼎》中有几个用法,有招呼的意思,此处为辅佐的意思。

”从火烝声。金文从米从豆,从两手为烝。“蒸”是祭祀的一种,该字由三部分构建而成。先写米,再写豆,自上而下书写,原字下半部略取斜势,两只手托着米和豆,书写时要注意把每一个点画的位置找准确。

由此可见,《大盂鼎》中上下结构的字大多结合紧凑,以求笔画的穿插避让。

 隶 书 

张建会简析《礼器碑》与《张迁碑》

张继简析隶书摩崖经典《石门颂》

 篆 书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综述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八种笔法(上)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八种笔法(下)

三品学院“张建会《礼器碑》与《张迁碑》”隶书班、张继“《石门颂》”隶书班报名已停止,即日起“王友谊《大盂鼎》篆书班”正在火爆招收学员中。

观看学院内部独播视频,请在三品名家微信订阅号后台,回复关键字“入学 王友谊”,三品学院,给你好看!

我们对《大盂鼎》中左右、上下结构的分析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在课下注意总结,多加练习。在下节课中,王友谊老师将为大家解析《大盂鼎》中的独体字和象形字。关注三品课堂,我们下期再见!

-----藝 無 止 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