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画五大陷阱

随着书画投资成为很多人的重要投资手段,投资书画,当心五大陷阱,画家的选择,大家千万不要被画家的头衔吓到了。
投资的画作,不要被画家的头衔所忽悠,什么画院专业画家、美术学院教授什么的,越是碰到这些专业机构的画家越要绕着走,为什么呢?
误区一
体制内艺术家收藏价值高
原因很简单,当代社会,要想在体制里混,靠专业技术是混不下去的,混的好的,功夫都在画外,整天专研学术的人也根本不可能当上院长、主席、主任等等,要想考上那些美术学院的硕士、博士,一要凭关系、二要凭外语,专业再差也没关系。
有些所谓教授,专业差的一塌糊涂,就是外语好,从本科考上硕士,再考上博士,再到大学里混个教授,现在也俨然一个中青年画家,正儿八经得卖起画来,还带起研究生来,这些研究生将来再带研究生。
这样的“艺术家”充斥着美术学院、画院,如果你买了他们的画,只能认倒霉,当然也有真才实学的,但凤毛麟角,被你碰到的概率几乎不可能,因为这个体制对真正的人才具有天然的排斥性,体制只需要听话的奴才,把你个人才放进来反而坏事。

误区二

官职大就是好艺术家
中国的老百姓还很愚昧,容易被“名头”忽悠,于是这些体制内的“艺术家”们千方百计要混个一官半职,就出现了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有60位副主席的天大笑话。你如果想找真正的大师,只有到民间,当年的齐白石不过是个木匠。

误区三

头衔越大的专家,越能鉴别真伪
真假问题,不要把书画辨伪问题神秘化,好像只有那些所谓的“鉴定家”才懂,真正的鉴定家是那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画贩子、古董贩子们,因为他们一旦走眼,可能就是倾家荡产,而那些画院、博物院的“专家”们,整天混迹于名利场中,争名逐利,为职称打的头破血流,哪有时间专研业务?
前不久,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不就是被河南的一个造假古董的老农骗倒,花巨资为国家买了一件假古董吗?这样的笑话在业界比比皆是。其实书画辨伪说开了也简单,你只要买几本画家的画集,熟悉他的大部分作品,几乎大部分的伪作都是以这些画集为蓝本做的,一对照就真假立辨了,当然不排除有凭空创作的,这个难度不是一般高,估计几百年才能出一位这样的高手,你即使撞大运买到了,也不吃亏,因为这种伪作同样有收藏价值。

误区四

画廊强烈推荐的大师,具有高收藏价值

某某斋包装出来的“大师”千万要小心,范某某和宋某某就出自它旗下,这两个人一个画人物,一个画山水,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俗到家、甜到家、媚到家。这几乎是业界共识了,那为什么这么多年还维持天价呢?因为这是个庞氏骗局,利益链上的每一个人都希望继续玩下去。
中国人常说先做人后做事,什么叫先做人?就是说在中国的艺术圈子里,要先学会勾兑各种关系,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你专业技术再好也混不下去,但伟大的艺术家往往都是特立独行,有着桀骜不驯的个性,没有这种个性支撑是画不出特立独行的伟大作品的,这种个性在民国可以被容忍和鼓励,但在当今的体制里是没办法存活的,所以那些体制内画家或许会具备一些熟练的技巧,但那是没有灵魂的,他们已经被完全驯服,精神早已被阉割,充其量只是个画匠,所以说他们的作品毫无艺术价值,所以大连的郭庆祥会说中国的当代艺术绝大部分是垃圾。
误区五
全国金奖、银奖硬标准
千万别迷信各种全国性、地方性美术大展的金奖、银奖什么的,这些奖项有一个硬的评奖标准,就是方向正确,方向正确了,艺术就不正确了,然后就轮到花钱运作关系了,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没有一个奖是干净的。
如何选择优秀艺术家的作品
一看作品
二看人品
首先,作品第一眼看去一定要耳目一新、与众不同,强烈的个人风格是画家所有艺术素养的集中体现。
其次,忙于专业的人一定是拙于交际,那些八面玲珑、能说会到,混迹名利场的人一定不会画出好画。
很多人感叹说当年要是认识梵高就好了,随便弄张画几辈子也够了,其实梵高就在民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