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还可“通神明”
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还可“通神明”
导读:《神农本草经》曰“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生姜的其他用法临床上都很常用,但“通神明”一项又该如何理解,如何运用呢?看看张树生先生的阐述吧!
肖老师每日一聊
今日议题:“诊脉可以摸出肿瘤吗?
生姜,味辛,气温,功能解表散寒,温肺止咳、止呕,为治风寒感冒,肺寒咳嗽痰饮,胃寒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之常用药。
本品善能通神明,人多疑而不用,痛惜!
生姜通神明之用来自《神农本草经》,此后注家多有阐发。
本品通神明之理可概为四:
生姜辛窜入心,有开豁冲散之力,善豁痰利窍,此豁痰而通神明;
生姜,辛而不荤,去邪辟秽,“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纲目》)此去秽气而通神明;
生姜辛散温通,能破血滞,通血脉心气,脉舍神,心主神明,故能通神明也;
阳气者,精则养神,神明为阳气之灵,生姜辛温扶阳抑阴,则亦能通神明。故叶天士云:“神者阳之灵也,明者阳之光也。辛温为阳,久服阳胜,所以通神明也。”(《本草经解》)
临证用方举隅:
一、生姜饮:治产后恶血上掩心,如见神鬼欲死者。
生姜汁、生地黄汁
上各取汁半盏相和一处,煎取七分,后下酒少许,相和温服。(《普济方》)
二、竹沥汤: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
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讫觉四体有异似好。(《备急千金要方》)
三、荆沥汤(出《圣济总录》):治初得中风,四肢不收,心神昏愦,眼不识人,不能言语,先服。
荆沥、竹沥、生葛汁、生姜汁三合
上和匀,去滓,瓷器中煎二五沸,每服二盏。平旦、日午、晡时、夜卧各一服。(《普济方》)
四、小柴胡汤:治血热癫狂。
小柴胡汤加生姜、地黄同煎,日三服。须服百余服即安。凡妇人癫狂未可顿服补心药。(《普济方》)
此外,生姜之温以壮胆气,故温胆汤亦用之。
验案举例:
一、龚子才治一人,头痛发热,憎寒身痛,发渴谵语,日久不出汗,以大梨一枚,生姜一块同捣取汁,入童便一碗,重汤煮熟食之,汗出如水即愈。(《续名医类案》)
按语:外为寒邪所伤,热不得泄,内则伤神谵语。大梨生津止渴,生姜散邪气通神明,童便彻其内热。体热燔炭,汗出而散,则神自安。
二、某,惊恐伤神不语,痰火阻窍
建兰根汁、姜汁、金汁
共和一处,隔汤炖,徐徐服。
按语:用姜汁取其豁痰利窍,以通神明。
生姜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之神明失主,神志异常,实为通神明之良药。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百药效用奇观》,张树生编著,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1。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认识生姜这味药(文摘)
生姜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前人称之为 “呕家圣药”。姜炙法就是取生姜的这些特性,用姜汁这一辅料对药物进行炮制,来增强药物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并降低其毒副作用。如竹茹生用长于清热化痰,姜炙后可增强其降逆止呕的功效;厚朴其味辛辣,对咽喉有刺激性,通过姜炙可消除其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并能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黄连姜炙后可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善治胃热呕吐。
干姜虽与生姜同出一物,但由于鲜干质量不同其性能亦异。干姜性热,辛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兼能温肺化饮,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阳衰欲脱与寒饮犯肺喘咳等证。因此,用干姜制备的姜汁与生姜汁的性能也不一样。如用干姜制备的姜汁炮制药物,必将影响药物的炮制效果,达不到药物炮制的目的,就不能增强具有降逆止呕作用的药物的功效。
功效:
外感风寒、鼻子不通气、流清鼻涕、头痛发烧或被雨淋后发冷、肚子痛等,可用切细碎的鲜姜25克加上红糖,以开水冲泡服用。
慢性胃炎、时常胃疼、恶心呕吐,可用鲜姜15克、桔子皮15克,用水煎服,一日3次。
少儿咳嗽,可用鲜姜捣汁,半匙姜汁加1 匙红糖服用,早晚各服1 次。
风寒骨病、关节痛、患部有冷感,可用鲜姜、大葱各一半,切碎炒热,用布包好,贴在患处。
注意:
姜可以治病,也可以防癌。
营养及作用
营养
营养成份: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钙、铁、磷等。
生姜还具有解毒杀菌的作用,日常我们在吃松花蛋或鱼蟹等水产时,通常会放上一些姜末、姜汁。 生姜中的姜辣素进入体内后,能产生一种抗氧化本酶,它有很强的对付氧自由基的本领,比维生素E还要强得多。青少年吃生姜可以美容,少女吃生姜可以使面色红润,更加充满青春魅力!
生姜的提取物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神经的反射性兴奋,促进血液循环,振奋胃功能,达到健胃、止痛、发汗、解热的作用。姜的挥发油能增强胃液的分泌和肠壁的蠕动,从而帮助消化;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烯、姜酮的混合物有明显的止呕吐作用。
生姜提取液具有显著抑制皮肤真菌和杀来头阴道滴虫的功效,可治疗各种痈肿疮毒。
生姜有抑制癌细胞活性、降低癌的毒害作用,可以起到防癌的功效。
食疗作用
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脾、胃、肺经;
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腹痛腹泻、中鱼蟹毒等病症。
枕边放姜有助改善睡眠
如果你常常失眠,姜这种厨房中随处可见的调味品对治失眠有很大帮助。因为生姜的特殊气味有安神的功效,具体做法是:将15克左右的生姜切碎,用纱布包裹置于枕边,闻其芳香气味,便可安然入睡。连续使用10天至1个月后,睡眠就会明显改善。
一、生姜
姜科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嫩者称紫姜、子姜,老者称老姜、老生姜。一般所说生姜多指后者。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秋、冬季采收,除去须根,洗净鲜用。
【性能】味辛,性温。能开胃止呕,化痰止咳,发汗解表。
【参考】含挥发油,主要为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芳樟醇等;又含辣味成分姜辣素,分解生成姜酮、姜烯酮等。此外,含天门冬素、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等。
口嚼生姜,可引起血压升高。姜辣素对口腔和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可使肠张力、节律和蠕动增加。有末梢性镇吐作用,有效成分为姜酮和姜烯酮的混合物。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体外实验,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用途】用于脾胃虚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痰饮呕吐,胃气不和的呕吐;风寒或寒痰咳嗽;感冒风寒,恶风发热,鼻塞头痛。
【用法】煎汤,绞汁服,或作调味品;子姜多作菜食。
【注意】阴虚,内有实热,或患痔疮者忌用。久服积热,损阴伤目。高血压病人亦不宜多食。
【附方】
1,凉拌子姜:子姜30~60g,切成细丝,加醋、盐适量拌食;亦可再加适量白糖、脂麻油。
本品以醋、盐等拌食有很好的开胃和中,止呕作用;味微辛辣而酸,但不甚温热。用于胃气不和而偏寒的呕逆少食。《食医心镜》中用生姜细粒,与醋同煎,连渣嚼服,用于“呕吐,百药不差”,其意与此同。
2,生姜半夏汤:半夏12g,煎汤取汁,加生姜汁适量,一同煎沸。分4次服用。
源于《金匮要略》。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呕,合用益佳;并有开胃和中之功。用于胃气不和,呕哕不安。
3,生姜饴糖汤:生姜30~60g,饴糖30g。加水煎成浓汤,趁温热徐徐饮。
源于《本草汇言》。本方以生姜温肺化痰、止咳,饴糖润肺被虚。用于虚寒性咳嗽咯痰。
4,紫苏生姜汤:紫苏叶30g,生姜9g。煎汤饮。
源于《本草汇言》。本方取紫苏叶发汗、解表散寒,用生姜以增强其作用。不仅便于服用,且有益胃气、助发汗的作用。
二、干姜
姜的根茎。采收后经处理干净,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用。
性味辛热。能温里散寒,温肺化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腹泻;肺寒久咳气喘,痰多清稀。可与人参、五味子等配伍。可煮粥,煎汤等。一般多与其它香料合用。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适宜伤风感冒、寒性痛经、晕车晕船者食用。
2、阴虚内热及邪热亢盛者忌食。
---------------------------------------------------------------
归经
肺;胃;脾经
性味
味辛;性温
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装有隔离小胃及食道瘘的狗,用50%煎剂置于口腔中,可对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双相作用,最初数小时内为抑制,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向胃内灌注25%煎剂200ml,则呈兴奋作用。隔离小胃狗试服生姜0.1-1.0g,胃液分泌增加并刺激游离盐酸分泌,但胃蛋白酶对蛋白的消化作用却降低,脂肪酶的作用增强。浸膏能抑制硫酸铜引起的狗的呕吐,服姜汁10-50%30ml也有效,但5%30ml则无效。从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亦有止吐效果,最小有效量为3mg,对阿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效。家兔经消化道给予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退。生姜是驱风剂的一种,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之以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绞痛。
2.对循环和呼吸的作用:正常人口嚼生姜1g(不咽下),可使收缩压平均升高11.2mm汞柱,舒张压上升14mm汞柱,对脉率则无显著影响。酒精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
3.抗菌及抗原虫作用:体外试验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
4.其他作用:蛙皮下注射、家兔静脉注射大量姜油酮,能引起中枢运动麻痹,对兔有时血压可下降。
功效
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
考证
出自1.《本草经集注》。
2.《本草图经》: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
3.《本草衍义》:生姜,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啮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4.《纲目》: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也。姜宜原湿沙地,四月取母姜种子,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阔似竹叶,对生,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谓之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矣。性恶湿洳而畏日,故秋热则无姜。
主治
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
各家论述
1.成无己: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2.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3.《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4.《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5.《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6.《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7.《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心通窍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8.《本草新编》: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剂,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9.《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並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10.《本草经读》: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大小柴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少阴之气,上交阳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知其散邪发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效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
11.《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12.《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13.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14.《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壅隔,冷热气。
15.《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16.《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17.《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18.《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19.《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20.《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21.《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22.《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选方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桂枝汤《伤寒论》;生姜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
用药禁忌
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炮制方法
1.生姜: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
2.鲜姜粉: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3.煨姜: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用。
药物应用鉴别
生姜皮性辛凉,治皮肤浮肿,行皮水;生姜汁辛温,辛散胃寒力量强,多用于呕吐;干姜辛温,温中煽动寒,回阳通脉,温脾寒力量大,炮姜味辛苦走里不走表,温下焦之寒;炮姜炭性温,偏于温血分之寒;煨姜苦温,偏于温肠胃之寒。生姜辛而散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除湿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呕为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绞汁调搽。
---------------------------------------------------------------
生姜祛病保健的方法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有一年四季不离姜的习惯,在《论语?乡党》中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说。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帮不撤。”在现存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也里关于有姜的记载:“干姜,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推崇姜的妙用:“姜,辛而不劳,可蔬,可和,可果,可药。”生姜熬的汤还有一个别名叫“还魂汤”。在苏东坡的《杂证》中也曾记载,钱塘净慈寺的和尚,八十多岁,颜色如童子,问其故,“自言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云”。民间也有“朝含三片姜,不用开药方”,“冬有生姜,不怕风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家备小姜,小病不慌”等说法。
生姜性温,其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胃、肠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强,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吃过生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所以,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呆久后,吃生姜就能及时排除寒气,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生姜有小种姜(又名“小黄姜”)、大种姜(山东大姜)、山姜(野姜)等品种。药用以小种姜为好,习惯把小种生姜叫“小黄姜”,小黄姜切面金黄色,味辛辣浓,肉细嫩,味香,纤维较细。从古至今,几千年以来小黄姜一直以入药为主,极具药用价值,所以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之效。
小黄姜属于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硅、维生素A、C等,具有特殊的辣味和香味。它是中医的良药,具有发汗、温胃、止呕、驱风、散寒、祛痰、解毒等功效。
利用小黄姜加工的姜辣素(姜辣素是姜酚、姜脑等与生姜有关辣味物质的总称)具有对血管运动中枢有明显兴奋作用,对心脏有直接保护作用,还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并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小黄姜主要集中在我国北纬27度附近种植,于当年'白露'前后采收的姜习惯称“新姜”、“嫩姜”;隔年的姜叫'老姜’,药用此类较好。高山姜的品种以小黄姜为主,是小黄姜品种中的佼佼者。500米以上的海拔,环境天然无污染,保证了高山姜良好的品质。
上海风口健康位于福建闽西内陆山区的种植基地海拔683米,为三个县的水源地,水质极好。
姜喜温暖湿润的环境条件,不耐低温霜,
16℃以上开始萌芽,幼苗生长适温20~25℃,茎叶生长适温25~28℃,15℃以下停上生长。
老百姓对小黄姜观念误区有三:
1、 姜吃了会上火,实际上姜位温性,并不会造成人体上火
2、姜太辣了,伤胃,实际上姜自古至今的应用都证明了姜是养胃护胃的首选
3、晚上不能吃姜,实际上是因人而异。阴虚内热者,即使白天也要尽量少吃姜,而阳虚体寒者,即使晚上也需要吃姜,以提升体温达到适合入睡的温度。
药典记载:
【归经】
入肺、胃、脾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心、脾、胃四经。'
②《本草汇言》:'入脾、肺、肠、胃诸经。'
③《本草经解》:'入胆、肝、肺经。'
【现代医学临床应用】
①治风湿痛、腰腿痛
用鲜生姜制成5~10%注射液,行痛点或反应结节注射,亦可配合远端或近端穴位注射,如关节部位则在关节囊周围注射。每点注入0.5~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一般可连续注射20~30次。注射后局部常有胀、麻及灼热感,甚至疼痛加剧,约1~2天便减轻或消失。据观察,反应愈重效果愈佳。用于风湿痛、慢性腰背痛113例,显效36例,好转56例,有效率83%;尤以对风湿痛疗效更佳,有效率达92.5%;治疗风湿性关节炎38例,治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6例。有效病例用药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关节肿胀消退或好转,功能恢复或改善。还曾试用于小儿麻痹症,亦有一定效果。此外,用生姜、麻油制成生姜曲注射剂行穴位注射,对风湿痛或腰腿痛也有疗效。
·点评: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以全粉全粉超微工艺开发的功能食品膳生粉,只需要通过外部浸泡或外敷的方式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消炎止痛效果。
②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据数十例的观察,对改善症状有较好效果:服药后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随之反酸、饥饿感也见好转,便秘及黑粪转为正常,食欲增加。但多不能根治,常易复发;对一部分患者能遗留下较长的胃部堵塞感。用法:鲜生姜60克,洗净切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钟。每日3次,2日服完。
③治疗疟疾
鲜生姜洗净拭干,切碎捣烂,摊于纱布块上,再包叠成小方块,敷贴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或绷带包扎。选用穴位计分3组:第1组为双侧膝眼,生姜用2两分敷两穴;第2组为大椎加间使(双侧),生姜用1两分敷3穴;第3组选大椎1穴,生姜用5钱。一般于发作前4~6小时敷贴,经8~12小时即可取下,敷药两次即可。观察40例,除第1、第3两组各有2例无效外,其余均控制发作,血检疟原虫阴性。
·点评:以上工艺仍然有局限性,煎服无法溶出非水溶性有效物质,因此在实际功效上有很大折扣,但膳生粉采用全粉超微破壁工艺,小黄姜所含有效物质绝大部分都可以被人体吸收,见效快效果好。
④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用鲜生姜1.5两,红糖1两,共捣为糊状,每日3次分服,7天为一疗程。据50例观察,治愈率为70%,好转率为30%。用药后腹痛、里急后重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5.16天和5.14天,大便外观及次数恢复正常分别为4.8天和5.2天,大便镜检及培养平均转阴日数分别为4.58天和3.6天。治疗中未见明显副作用。
⑤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鲜生姜2两,捣烂取汁,加蜜糖至60毫升;1~4岁30~40毫升,5~6岁50毫升,7~13岁50~60毫升,分2~3次口服。或用生姜1两捣汁,加入蜂蜜60毫升为1剂;1~2岁服1/4剂,2~4岁服1/3,剂,4~7岁服1/2剂,7~14岁服2/3剂,14岁以上服1剂。服药后患儿一般即不感腹痛,呕吐停止,包块通常于服药后1~3天消失。包块消失后即可服驱蛔药物。如服姜蜜后腹痛仍不止,可用冬眠灵、阿托品等解痉止痛;腹胀明显者应行胃肠减压,姜蜜合剂可从胃管注入,注入后夹住胃管2~3小时;呕吐重者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如有腹胀发热,须加用抗菌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肠鸣音消失需及时考虑手术治疗;给药12~24小时后仍未见效者,可用10%盐水行低位灌肠,或内服中药。曾按上述方法分别观察52例和109例,结果除有5例系回盲部蛔虫团阻塞、阑尾蛔虫症及并发穿孔改为手术治疗外,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2天和2.4天。
⑥治疗急性睾丸炎
取肥大的老生姜,用水洗净,横切成约0.2厘米厚的均匀薄片,每次用6~10片外敷于患侧阴囊,并盖上纱布,兜起阴囊,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直到痊愈为止。据观察,敷药后患者都感阴囊表皮灼热刺疼、发麻发辣,少数发生红肿,个别发生红疹。共治24例,敷药第2天15例自觉坠胀疼痛及触痛减轻,睾丸肿胀显著消退;第3天有12例痊愈,自觉症消失,睾丸消肿,触疼消失;4天后4例痊愈;5例在敷药后5天痊愈。治愈天数平均为3.9天。对照组4例(兜起阴囊热敷,服磺胺类药及注射青霉素),平均治愈天数为8.5天。本法对阴囊局部皮肤有创口或因睾丸炎化脓穿溃者不能应用。
⑦用于中毒急救
对于半夏、乌头、闹羊花、木薯、百部等中毒,均可用生姜急救。曾有报道,4例南星中毒患者,用生姜后均获痊愈。用法:轻者急用生姜汁含漱,并口服5毫升,以后每隔4小时续服5毫升;中毒严重神志昏迷者,立即鼻饲25%干姜汤60毫升,以后每3小时灌入鲜姜汁5毫升。
此外,试用生姜揩擦治疗白癜风,生姜浸酒涂擦鹅掌风及甲癣均有一定效果。
【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装有隔离小胃及食道瘘的狗,用50%煎剂置于口腔中,可对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双相作用,最初数小时内为抑制,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向胃内灌注25%煎剂200ml,则呈兴奋作用。隔离小胃狗试服生姜0.1-1.0g,胃液分泌增加并刺激游离盐酸分泌,但胃蛋白酶对蛋白的消化作用却降低,脂肪酶的作用增强。浸膏能抑制硫酸铜引起的狗的呕吐,服姜汁10-50%30ml也有效,但5%30ml则无效。从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亦有止吐效果,最小有效量为3mg,对阿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效。家兔经消化道给予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退。生姜是驱风剂的一种,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之以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绞痛。
2.对循环和呼吸的作用:正常人口嚼生姜1g(不咽下),可使收缩压平均升高11.2mm汞柱,舒张压上升14mm汞柱,对脉率则无显着影响。酒精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
3.抗菌及抗原虫作用:体外试验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
4.其他作用:蛙皮下注射、家兔静脉注射大量姜油酮,能引起中枢运动麻痹,对兔有时血压可下降。
【各家论述】
1.成无己: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2.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3.《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4.《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5.《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6.《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7.《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心通窍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8.《本草新编》: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剂,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9.《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并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10.《本草经读》: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大小柴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少阴之气,上交阳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知其散邪发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效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
11.《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12.《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13.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14.《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壅隔,冷热气。
15.《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16.《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17.《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18.《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19.《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20.《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21.《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姜在民间有很多美名,其中最震撼的一个称谓:还魂汤,可见姜对老百姓健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