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5课《我与地坛》实录
《我与地坛》实录
琉璃曾是华美夸张、流光溢彩的,门壁曾是气势十足、耀眼夺目的,墙曾是高不可攀、等级森严的,玉器雕栏曾是精雕细琢、华贵万分的。
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四个动词暗含了对比,写出了地坛四百年前后的沧桑巨变,而周围的植物呢?完全没有跌落神坛的死气沉沉,反而活得潇洒随性。
这个句子如果换一种表述的话,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呢?“四百多年里,古殿琉璃被剥蚀了,门壁上的朱红淡褪了,高墙坍圮了,玉器雕栏散落了,祭坛四周的柏树更苍老了,到处是野草、荒藤”,动过的语句充满了时过境迁的感伤,面对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衰颓,地坛仿佛显得无奈而痛苦。
而原句古园是行为的主体,是古园借助着时间主动褪下了浮夸的装饰,消去了俗艳的外表,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在知道古园前世今生的人看来,古园如今表象上的破败残缺,令人唏嘘不已;但那些荣辱毁誉与自然生命的勃发绽放有什么关系呢?褪去了光鲜亮丽的外表,地坛显露出的是它经历风雨后格外深沉坦荡而富有活力的内心世界。
废弃残败的地坛与残疾的我命运相似,但地坛已然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显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样。又在我入园的时候,用那夕阳指引我,让我在满园沉浸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史铁生在2002年还写过一篇《想念地坛》的散文,说:“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一进圆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
正是地坛对史铁生的坦然接纳,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和繁杂的他,才能找到一条生命的朝圣之路。
作者去地坛时,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的史铁生又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历史的风雨从不能阻挡生命的蓬勃生长,地坛里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它们精精神神的活着,每一种生命都那么活泼自在。你看蜂儿飞得迅疾而安稳,多么优雅从容;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想透了,转身急行;生活得如此快乐,自在,充满活力,有目标;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按自己的方式,靠自己的力量行动来改变生活的轨迹;蝉留下了寂寞如一间空屋的蝉蜕,也留给你一个安静的背影,让你思考着它获得新生所经历的寂寞,所忍受的煎熬;甩开万道金光的露珠,生动演绎了摸爬滚打的精彩。
我们把它与第三段的景物描写做个比较,两部分的语言特点完全不同。
第三段以整句长句为主,表现出地坛历经沧桑后的沉静坦然,表达上显得整齐而庄重。第五段,多用短句,轻巧多变的语言,充分体现出小昆虫们精彩忙碌的生活,拟人手法和大量动词的运用,赋予他们人的情感,又让人很有代入感,这么细致而富有情趣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地坛观察入微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切思考。
地坛里的生命或许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这个世界,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生活,该飞飞,该忙忙,想明白了就赶紧走,爬累了就换种行进方式,这让作者意识到: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教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只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想通了这个问题,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可他并没有告诉后人应当如何去滋生。
史铁生也知道其问之难,所以十五年了,他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他看到了什么?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的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板,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的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的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到宇宙陵园中,机器一阵阵拙劣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这是《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最后一次对地坛的描写,庄严而肃穆,落日映照坎坷,虽有坎坷,但依然辉煌。雨燕高歌落寞,无所畏惧,孩子脚印,苍黑古柏,正是生命的轮回永恒。暴雨后的气味,落叶中的味道都难以描摹,但是生命里的记忆将不会消失。春夏秋冬,朝晖夕阴,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岁月会带走生命的一些东西,但是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永恒性,哪怕是生命中最细微的激动,却都是连时间都带不走的。
怎么活?好好的活,勇敢的活,从容坦然的活。是的,这世上有坎坷,有落寞、有失去,但那又如何?我们有生命的光辉,有无趣的高歌,有纯真而勇敢的脚印。我们在天地间走过,留下印记,忘却,直到再次想起属于你的记忆。
作者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实际上写的是我在地坛中寻找生命的意义的过程。从残疾后的失魂落魄,想要逃避现实世界,到在平静中认识生与死,再到讲透要怎么活,都是在地坛中获得包容,获得启发。作者对于地坛的感情是亲近的,依恋的,地坛是他的精神家园。
当一个人沉浸在自我的痛苦的时候,他往往是看不到别人的,而在获得顿悟之后,才会逐渐的将眼光投射到他身边的人。此时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远胜于己,他发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都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供他呼吸,而他却毫无知觉。
我们一起来阅读第二部分,找一找作者写了母亲几件事?有哪些具体的描写?
作者写了母亲两件事,久久目送我出门和在地坛里找我。这两件事都和地坛有关,简简单单的一句语言描写和几个动作描写,便体现出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目送和寻找。
目送的母亲是静态的,“仍然”“还是”强调了她一动未动,母亲的心疼、担忧、牵挂、无奈,只有在儿子离开后才全然释放出来。而在儿子身边,她只是说“出去活动活动挺好”,寻找是动态的,却又是静默无声的没有呼喊,没有询问,寻找又是艰难的,偌大的地坛草木丛生,她视力不好,外加儿子故意的躲避。
虽然只是简单的描写,作者却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因儿子遭受的不幸而内心饱受煎熬,性格坚韧隐忍,对孩子充满着深沉的爱的母亲形象。
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也提到母亲。《秋天的怀念》,写母亲主要借助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通过母亲琐琐碎碎的唠叨,表现出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但在《我与地坛》里,母亲的话只有一句,母亲的形象是沉默的,隐忍的,更让我们感受到他所承受的深重的苦难和作者无尽的愧疚。
除了外在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之外,作者还如何展现母亲的形象?
我们来看这一段。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母亲知道有些事不疑问便犹犹豫豫的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她知道……知道……知道……知道……她只是不知道……
这一段揣测母亲心理活动的语言直白的近乎苍白。作者在这样一种单调的句式中,还原了一位日夜为我担忧的母亲的内心世界,纠结、沉重、无助、忍耐、煎熬,作者压抑和克制的语言中,忏悔之情却是浓重的化不开。
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作者写到母亲总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她的一生“苦”,母亲的苦来自她对儿子全身心的爱,为此她甘愿忍受所有的苦难。她知道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但史铁生说,“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那么那条路在哪里?
就在我的道道车辙里,就在他的串串脚印里,道道的车辙就是我探寻生命意义的轨迹,串串脚印就是母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也饱含着母亲对生活最朴实的认识,接受艰难的命运,用坚忍的意志好好地活下去。
在第一部分中结尾所描写的庄严而肃穆的地坛之景,与第二部分中母亲的形象,都是对这个生活之理具体形象的表现。
我们来回答课文一开始所提的主问题:地坛与母亲对我有怎样的意义。
地坛是我在残疾后感悟生命之地,修养精神之所在。我最落魄的时候是地坛张开怀抱接纳了我,使我懂得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地坛就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精神上的母亲。
地坛也是我追忆母亲之地,感悟母爱之所。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是母亲用沉默而坚韧的爱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作者以地坛为载体,通过回忆我与母亲的往事,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愧疚。母亲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我生命中的地坛。地坛与母亲在我的生命里融为一体,给我启示,给我力量。
史铁生被誉为“最具哲学素养”的当代作家,在平缓深沉清明如净水的文字里,蕴藏着他诚挚热烈的情感与对生命深邃的思考。
如何把握写景、怀人散文中寄予的生命感悟,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
首先需要把握笔下的自然世界的特征,作者笔下的自然世界也是作者眼中的生命世界,它既起到了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又是作者思考人生的特定场所,还与作者领悟到的生命哲学有比较大的关联,抓住自然世界的特征,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对人生命题的思考。
第二,要思考各部分选材组材的关联。散文中各章节各部分相对独立,但都是统整在主旨之下的,在阅读时要将其中所写到的景、人、事放在一起,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进而更全面的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而在主旨关照之下,我们对散文各部分内容的理解也就会更深入一层。
第三,要赏析特殊的语言形式的作用。《我与地坛》是作者窥看自己的心魂与心灵对话的作品,在展现他不同时期的心境时,作者的语言形式是有差别的,需要我们细细体会。比如第一部分结尾以一长串的排比句,突出地坛中景物的落寞沉静与坦然不屈,表现出作者对地坛所蕴含的永恒的生命力的感悟。又比如在回忆母亲时,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克制与心理活动的细腻再现,更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作者心中渗透的深彻。
第四,品味理解穿插其中的哲理句。文章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这些都可以作为理解作者思考的突破口,甚至可以说他对生命的思考过程才是文章主线。我们尤其要关注他将个人情感与思想的体验上升到带有人类普遍性认识的语句。
今天课后的作业:
1.文中多次引用作者之前的作品中描写地坛的语句,这样写有何作用?请加以分析。
2.预习《赤壁赋》,诵读课文,根据书下注解疏通文意。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