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重要条文

一、伤寒重要条文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图片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

二、金匮重要条文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6】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17】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7】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图片

【23】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4】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25)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

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2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14】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图片

【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1】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5】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5】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

【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6)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7)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8)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1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

【1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1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图片

【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2)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1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1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19)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7】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

【1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16】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5】渴欲饮水,水人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12】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3】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图片

【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4】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5】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18】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22】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2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24】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26】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31】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32】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2】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1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汤主之。

【15】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梔子大黄汤主之。

【18】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19】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21】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8】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9】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1】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2】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16】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17】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18】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20】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21】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22】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2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42】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43】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一、中气不足

何以谓中气?在祖国传统医学的语境中,中气者,乃中焦脾胃之气也。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脾者,五行属土,生养气血之基本,故而有厚土之德。

一旦脾胃之气衰败、不足,气血生化失常,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没有了滋养,仿佛万顷良田没有了肥沃的土壤,身体岂能安好?

这么说,列位看官或许还是不能明白。

下面,我们就把中气不足的种种表现,和大家说一说。

中气不足,则四肢乏力、脸色发黄——脾胃生化气血,脾主肌肉。

气血不能濡养周身肌肉,必然导致肢体的乏力、枯瘦。

气血无法上荣面部,所以我们的脸色变得蜡黄,了无生机。

中气不足,则便溏、容易腹泻——脾主运化。

二便有常,全赖脾的约束和运化。

如果脾虚中气不足,大便就会不成型,常常腹泻。

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食欲降低、腹胀腹痛等现象。

中气不足,则懒得说话,声音不洪亮,底气不足——脾属土,肺属金。

土生金。

中气不足,肺气就会虚弱。

人语言声音,全赖肺气充盈作为发声之基,故而脾虚者,说话声音不响亮,甚至不爱说话。

中气不足,人会怕冷、四肢发凉,爱感冒——脾土不足,肺气虚弱,卫阳不固。

这个时候人就比较容易感冒,皮毛没有足够的阳卫之气来温煦,患者就会四肢发凉、特别怕冷。

由于肺卫不足,毛孔开阖失度,所以容易出汗。

中气不足,人会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耳聋——脾阳不振,人体清阳之气不能上濡头面,水谷精微不能濡养官窍,所以会造成耳、鼻、眼等官窍功能的失常,同时人还会头痛和头晕。

这种头痛,往往是时作时休。

中气不足,人会口渴——这是脾阳虚弱,水谷精微不能运化成水液而上濡口腔所致。

这一点,在很多糖尿病人身上是比较常见的。

中气不足,患者多崩漏、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这是中气不足而下陷,升举无力,不能固摄内脏所致。

中气不足,人会感到莫名发热——中焦阳热之气不足,正气虚弱,则清阳下陷,流于肾间成热。

这个时候的患者如果按照外感疾病发热来治疗,往往会走弯路。

由此可见,这中气不足,乃是人健康的大敌。甚至也可以说,人到了中老年以后,中气足不足,关乎寿命的长短。

图片

中气不足了,我们该怎么办?

今天在这里,“精诚名医汇”要告诉你一张传统的补益、理气方剂。

它对于中气不足是有着非常好的调理效果的。

组方如下——

黄芪15克,炙甘草5克,人参9克,当归9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9克。水煎服即可。

此方化自大名鼎鼎的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它到底在中医的世界里边多有名呢?

告诉大家,任何一部方论著作里,如果没有补中益气汤,可以说就是不完善的。

正因为补中益气汤如此重要,所以“精诚名医汇”才把它用很大的篇幅介绍给各位。

此方如何补中气?说起来并不复杂。

其中的君药,乃是黄芪莫属。

黄芪善于补中益气,大补脾肺之气,所以比较适合脾虚不振的人应用。

《本草正义》就说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最主要的是,黄芪在补脾的同时,还能补肺气。

而“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所以补肺气可以保护患者的元气,第一时间减少患者的损耗。

古人用药,实在让人钦佩。

图片

接下来,我们用人参、白术和甘草来大补脾胃之气。

人参、甘草和黄芪,还构成了补气的铁三角。

其中,黄芪补外气,人参补内气,甘草补中气,故而大补一身之气。

其中的白术,能健脾助运,可以让脾胃更好地吸收如此多的补益良药。

气虚日久,必然伤及阴血。

所以,我们用当归来养阴补血。

有了血液的生化,阳气的补养不会浮越。

另外,中土气机升降失常,日久必然气郁。

所以,我们用陈皮来理气,使得全方补而不滞。

最后,我们有两味药十分关键,号称“方根”,这就是柴胡和升麻。

这两味药都是升引之良药。

你看《内外伤辨惑论》里说:

“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

其中,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升,它们如两根绳索,将下陷之中气提升起来。

人体这个小天地,因为有了它们俩而气机一升,诸症悉平。

可见,这补中益气汤,十分有力量的补益剂。

中气不足日久的人,用它调理,是十分不错的。

此方原来是治疗气虚发热的。

但是后来人经过反复实践,认为其对于中气不足所致的诸多病症,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此方虽好,列位看官应用前,务必要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

切不可不顾自己的体质而盲目应用。

一旦应用得法,延寿何止十年?

图片

二、中气即命根

人的命根是什么?

咱们老百姓理解,有多种含义。一种,指代男性生殖器官。一种,指代人们心中最挂念的人或事。有一句俗话,叫做“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命根子”,说的就是亲情,乃是老人心头的“命根”。其实,从中医理论角度出发,所谓“命根”,当指代我们的脾胃之气。

咱们的脾胃,负责受纳和运化水谷,衍生出气血。气血,运行于四肢百骸和五脏六腑,是滋养身体、培补肾精的关键物质。同时,脾胃的气机,一升一降,处于人体正中,故而是人一身气机升降的中轴。所以我们说,脾胃之气,是十分关键的,乃养生的重中之重。恰如《灵枢·营卫生会》里面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就是高度概括了,脾胃化生气血、濡养经脉、腠理、五脏六腑的机能。

脾胃之气,又称为中气。中气,就是我们的命根。别看中气对人如此重要,但是当代人有很多“自毁命根”的行为。这里,我们逐一点破,供您参考——

第一,一边走路一遍吃东西。

边走路边吃东西,这是最容易伤害胃气的。为什么呢?你看看咱们的祖先,古人是怎么而吃饭的。古人吃饭,要端坐,要心平气和,要安安静静。等身体静下来了,再吃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过程,我们的脾胃行受纳运化之职,所以我们身体的气血,就要汇聚到脾胃之处。也就是说,只有让脾胃受血,吃进去的东西才能被运化。但是,一边走路一边吃饭,就坏事了。走路的时候,血液要分配给下肢,分配给和运动相关的肌肉。这个状态下,脾胃受血不足,就会导致消化不良等诸多问题。日子久了,就会伤脾胃。所以说,有边走边吃东西习惯的人,应该改一改了。这是“自毁命根”的行为。

图片

第二,带着心事吃东西。

吃东西的时候,不要想事情,不要思考,应专心致志地品味饭菜。你去思考事情,就会令脾气郁结。所谓“思则气结”,就是这个道理。脾气郁结,有两个结果。第一,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胃气不降则受纳失常,于是我们食欲降低,吃的东西就少,同时胃的蠕动也会减缓,这就导致了胃胀、胃反酸。第二,脾气郁结,则运化失常,你吃进去的东西,来不及化作营养,吃了白吃,或者化作了痰湿之气,反倒成了祸害身体的垃圾。总而言之,带着心事吃饭,吃绝对应该避免的。但事实是,当代人有太多人,带着心事吃东西。有的,一边工作一遍吃午餐,这边吃着,那边脑子在飞速运转。有的,边看手机边吃,这边在吃,那边在追剧。还有的,几个人在一起应酬,觥筹交错,各怀心事,美酒佳肴,成了达成目的的工具,当此际,一边吃,一边盘算怎么说话、怎么办事,还能吃好饭吗?所以,带着心事吃东西,是当代人的养生大忌,为自毁命根的行为。

第三,带着时间限制吃东西。

吃饭,不能心急。但事实上,很多人给自己吃饭的时间设置了限制。为了工作,为了上学,必须在几点之前吃饭,吃不完,放在一边,就不能吃了,或者等到下一顿再吃。

吃饭心急,有两个危害。第一,来不及咀嚼。口腔咀嚼,可以说是脾胃消化功能的第一个关口。仔细的咀嚼,会大大减轻脾胃的负担。胃,需要把食物变成食糜。如果咀嚼细致一点,那么胃就容易把食物变成食糜。如果咀嚼不细致,胃总需要消化坚硬的、大块的食物,那日久会就伤及胃粘膜,给胃病的发生埋下伏笔。

吃饭心急,还有一个危害,就是在情急之下,气机逆乱。气机不平,则气血不顺。这个时候吃饭,脾胃升降之气失常。所以在饭后,我们就特别同意打嗝、嗳气、腹胀。所以,吃饭心急,这是养命根的大忌讳了。

第四,吃饭的时候高谈阔论。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吃饭的时候,几个人围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聊,高谈阔论。这种习惯,从人际交流的角度看,无可厚非,但是偏偏苦了我们的脾胃。

第一,边吃边聊,一定会影响到咀嚼。第二,人说话靠设么?靠脾肺之气。肺,为气之主。肺气宣降,是发声的基础。同时,脾为气生化之源,为气血之根。能言者气足,气足者中焦健固。所以你看,人在大声说话的时候,小腹都是坚硬的。我们的中焦脾胃,一边要帮助我们消化食物,一边还要支撑我们大声喧哗、高谈阔论,情急之下还要大声吵嚷,你说它能不被累坏吗?所以我们说,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不要聊天。正所谓“食不言、寝不语”,就是这个道理。

第五,吃凉的,吃辣的,吃腻的。

凉的、辣的、油腻的食物,对脾胃来说,偶尔吃点没事,吃多了就是毒药了。凉的,会伤及胃阳和脾阳。脾胃之阳受伤,我们就腹泻、腹胀、食欲不振,四肢不温。辣的,主要会伤及胃阴。胃,喜润勿燥。它里面有大量的黏液,来帮助我们腐熟食物。辣的食物,吃得太多,其燥热之性会损害胃阴。一些胃炎的人,就和吃辣有关系。其辩证,就是胃阴不足。还有,油腻的东西,吃得多,容易加重脾湿。看官须知,胃,喜润恶燥。脾,恰恰相反,喜燥恶湿。油腻的东西,最初吃进去一些,脾可以将其运化掉。但是吃得多了,脾运化不及,就会形成痰湿,困阻我们的脾,降低脾的功能。所以你看,常吃油腻的人,往往大腹便便。这就是痰湿困积太多,导致身体无法运化所致了。所以说,凉的、辣的、油腻的食物,我们最好不要吃太多。否则,就“自毁命根”。

(0)

相关推荐

  • jt叔叔经方本草 笔记1

    不得不说,还是文字版的看的快而高效. 伤寒论每条就那几个字,但是那几个字都有一堆话一堆讲究可说的. [6.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是中风邪,"头项 ...

  • 《中医脾胃病学》之脾病(下)

    (二)和营卫 脾为营之本,胃为卫之源,调脾胃即所以和营卫.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有抗炎.抗病毒作用.药后啜粥.温覆能加强其作用.桂枝汤亦有抗过敏作用和镇痛.镇静作用及一定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桂枝汤对 ...

  • 远怀说伤寒(24)——条文三十、卅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讲太阳病的中篇,这是条文最多,方剂也最多,达38首.上篇主要讲太阳病中要类型之一的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及相关变证,在最后还举例了如何"观其脉症,随证治之 ...

  • 远怀说伤寒(22)——条文廿八

    昨天 中医随笔 第98篇 条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按: 看法:1:本条有表里证时治之失法,仍有表里证的双治法. ...

  • 远怀说伤寒(21)——条文廿七

    原创 远怀中医 星光片羽 昨天中医随笔 第97篇 条文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脾一汤. 按:此条文历代各家争论的焦点在于"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

  • 远怀说伤寒(25)——条文卅三、四

    原创 远怀中医 星光片羽 今天 条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按:本发表不解,影响里不和,胃气上逆作呕.太阳病本应该发汗解即可,汗源在于脾胃的运化,水液入口后,经脾升到 ...

  • 远怀说伤寒(26)——条文卅五

    昨天 条文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按:这里可以提炼出伤寒八证或是说麻黄八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气喘" ...

  • 远怀说伤寒(20)——条文廿六(改正之前记错的条文顺序)

    原创 远怀中医 星光片羽 昨天 中医随笔 第96篇 在这里要纠正一下,之前在这条文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 ...

  • 远怀说伤寒(19)——条文廿五、廿六

    原创 远怀中医 星光片羽 昨天 中医随笔 第95篇 25.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桂枝汤是煮一次分三次喝,伤寒的方都是这样的,煮一次分三次喝,因为他开的量 ...

  • 远怀说伤寒(18)——条文廿四

    原创 远怀中医 星光片羽 昨天 中医随笔 第94篇 24.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 ...

  • 远怀说伤寒(28)——条文卅八

    昨天 中医随笔 第104篇 文章字数: 阅读时间: 条文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按:本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