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此关便没了山,关仝
关山行旅图 绢本水墨 144.4cmx5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有寺庙隐现。一桥连接两岸,桥上及左岸有行旅之人。下置茅屋野店,有行游客或穿行其中,或休憩饮茶,有妇人生火煮水,店后有猪圈,空地上有儿童匍匐嬉戏,鸡、犬游荡于旁,一派平淡和谐的生活场景。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即景如此!用笔用墨简练而随顺,比其老师荆浩略显装饰的勾皴法更有利于图真造境。
关仝,一作关童、关同、关穜。长安人,生卒年不详。他继承和发扬了荆浩全景式山水以气势胜的特点,而且“晚年笔力过浩远甚”,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宣和画谱》载其“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郭若虚认为: “画山水惟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踌,百代标程。”李成、关仝、范宽被作为当时山水画坛“三家鼎踌,百代标程”的典范,也应是藏家所推崇的“正经”。刘道醇和郭着虚对关仝评价颇高,据刘道醇讲“初师荆浩学山水”,“刻意力学,寝食都废,意欲逾浩”。认为他的画“坐突巍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全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而又峰岩苍翠,林麓土石,加以地里平远,磴道邈绝,桥彴村堡,杏漠皆备”。其画作颇受青睐,甚至有“关家山水”之称。郭若虚对关全画作特点也予以总结:“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并认为关仝“学从荆浩,有出蓝之美。
秋山晚翠图 绢本设色 140.5cmx57.3cm 台北故宫藏,此幅本无名款,记在关仝名下。边幅王鐸的跋语言是关仝所做。层叠的峭峰之下,中央置一巨岩,而其间断续出现的步道,意指一个外人不易至的幽谷之存在。本幅画绢几经重裱,有加补。如巨岩与右上山块乃至峰顶上之建筑应为后添。据称关仝画山水石体坚凝、山峰峭拔、杂木丰茂,在此作皆可印证。从笔墨意境,画面气息而言,亦是北宋前中期山水面貌无疑。
有意思的是,由郭若虚确立的李成、关全、范宽“三家说”到了元代却悄然发生变化。汤垕认为“宋画家山水超绝唐世者,李成、董元、范宽三人而已。”关全被汤垕毫不留情地用董源置换掉了。不仅如此,书中类似的表述“迨于宋朝,董元、范宽、李成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法始备”。显示出董源的位次在三人中在悄然上升。元代山水画坛师法董、巨、米芾的大有人在,追随李成、郭熙的也不乏其人,甚至还有追慕南宋马、夏一派的画家,但师法关全的却寥寥无几,虽然元季四大家中的黄公望、吴镇对关全评价颇高,倪瓒也学关仝。但从黄、倪二人的存世画作看,他们取法更多的仍是董、巨。米芾、赵孟烦的画作与他们的审美品位、画学思想一直被后世文人所推崇,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好尚、鉴赏趣味与地缘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元代山水画家师承的取法,所描绘的对象,继承与借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有这些,逐渐影响文人画家和史论家的审美观和选择,使得昔日荆浩关仝那种表现北方大山大水雄浑气象的全景式山水,在元人的眼中已经无法再与备受推崇的董源相提并论。
西岩暮色,不是关仝的画,更像南宋刘松年李唐一路。
关仝的画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Mg3vQz 密码:orz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