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鼎
我方鼎(也有称 我鼎)
我方鼎,西周早期后段,河南洛阳出土。
其高23.2、腹深16、口橫19.3、口縱14.5釐米,重3.71公斤;蓋高6.5、深2.4、口橫19.3、口縱15.4釐米。橫截面呈橢方形,長子口,深腹無耳,下腹下外傾垂,四柱足。口下飾雲雷紋填地的的獸面紋,足飾變形蟬紋。蓋作平頂,沿下折,四角有曲尺形扉。蓋沿飾雲雷紋填地的獸面紋帶。
銘文
隹(唯)十月又一月丁亥,我乍(作)禦恤且(祖)乙、匕(妣)乙、且(祖)己、匕(妣)癸,延礿祡二母,咸與,遣福(祼)二□,貝五朋,用乍(作)父己寶尊彝,亞若。
铭文拓片
临作
相关文章
按:禦字在卜辞里的用法,诸家有三种说法,1、迎神之说;2、进享之说;3、禳除灾祸之说。禦祭究竟是何种祭祀,它应该是迎神之祭,禦字的本义是迎神。甲骨文资料表明,禦祭与禳除灾祸是有关系的。总之,禦祭是迎神降临,用以镇慑祲氛,消除灾难。
祡,燒祡燓燎以祭天神。燒柴尞祭天也。此從爾雅音義。尞各本作燎。非也。火部曰。尞祡祭天也。此曰祡尞祭天也。是爲轉注冣較然者。柴與祡同此聲。故燒柴祭曰祡。釋天曰。祭天曰燔柴。祭法曰。燔柴於泰壇。祭天也。孝經說曰。封乎泰山。考績祡尞。郊特牲曰。天子適四方。先祡。注。所到必先燔柴。有事於上帝。
祡
周原卜甲中也有一片禦祭、血祭二母的卜辞,存此,留作研究禦祭的材料。
癸巳,彝文武帝乙宗,貞:王其邵祭成唐(湯),[將/鼎](鬺)、禦、報二母。其彝血(盟)牡(羝)三、豚三,囟又(有)正。(周原鳳雛H11:1)
也有人认为我方鼎铭的内容与西周丧奠礼有关。
冯时先生根据文献资料对我方鼎铭所反映的丧奠仪节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我方鼎并非简单的祭祖文辞,而完整、系统地反映了西周丧奠礼仪,并可与文献记载逐一印证。器主为殷遗,因此,铭文无论对于殷周丧礼及相关祭祀制度的研究还是古代文献的考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方鼎出土于洛阳,从鼎的形制、铭文的记时特点分析,其时代属于西周早期。盖、器对铭43字,所记史实关乎西周自启殡至入葬之间的丧奠礼仪,是研究西周丧礼的重要史料。
我方鼎的器主为若氏小宗,此鼎为其为父己所作的祭器。铭文首先记器主以御祭和血祭对祖乙、妣乙和祖己、妣癸两对先祖的祭祀,反映了丧奠礼中的朝庙奠礼。朝庙奠意即向祖先辞行,其中祖乙、妣乙为父己的祢庙,祖己、妣癸为父己的祖庙。二庙对于器主而言皆为祖庙。朝庙奠后又继续以礿祭和报赛之祭祭祀二位先妣,反映了丧奠礼中的祖奠之礼。祖奠意即以柩车向外,为出行的开始。朝庙奠先朝祢庙,后朝祖庙,继而于祖奠唯祭二妣,体现了丧礼待亲如宾,每动必远的根本礼旨。铭文记二奠彻奠之后,则舆载尸棺于柩车,并行大遣奠及祼仪。大遣奠为丧奠中最隆重的礼仪,遣奠为遣送死者的奠礼,其仪为人道之终。士礼遣奠用少牢五鼎,彻奠之后则需将奠牲之余的羊、豕裹为二包,随棺入葬,是谓包奠。继而又行读賵礼,即省记送死賵物之书。这些仪节于鼎铭均有明确的记载。
(参看:冯时《我方鼎铭文与西周丧奠礼》)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