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总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总部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发展形态之一。总部经济兴起于制造业全球化、繁荣于服务业全球化,但在创新全球化发展红利边际递减的经济形态与经济模式。
一、总部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般认为,总部经济是国内外带有总部或总部派出性质的各种经济组织相对集聚后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统称。当前,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历三个阶段:
在制造业全球化条件下,按照经济全球化“最经济原则”与“成本最低”进行布局,一批产业高地或创新高地基于一定区位优势、发育基础和政策优势等,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税收供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明显的外溢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等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进而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在此发展阶段,国内诸多城市在全球经济分工中通过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与价值链贸易等方向,成为“大脑—躯干—四肢”中的手脚,所引进培育的总部更多的是地区总部或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专业总部。
在服务业全球化条件下,大量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跨国公司掌控全球产业主导权的着力点,一批产业高地或创新高地以技术主导权、资本主导权、市场主导权为代表的产业主导权,集聚了一批具有技术含量高、带动系数大、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综合效益好等特点的总部企业,并通过“总部—生产性服务业—制造基地”参与全球或地区经济分工与产业分工。在此发展阶段,国内诸多城市在全球经济分工中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攀升,从“大脑—躯干—四肢”中的“手脚”逐步走向“躯干”,在地区总部、功能总部基础上增加了服务总部,还使得很多功能总部向研发创新、财务交易等环节延伸。
在创新全球化条件下,总部经济的经济形态、企业结构以及组织分工等,并没有同全球创新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阶段与时俱进。从经济形态上来看,以往总部经济的本质是传统产业价值链上的龙头经济,但如今体现创新动力的源头经济、掌握产业主导权的针尖经济、实现财富分配的平台经济、引领产业变革头部经济不断涌现。从企业结构来看,不再是具有一定产能和资本的跨国公司、企业集团才具有总部及其地区总部等,一切具有资源配置能力、产业组织能力、创新赋能能力、财富分配能力的创新主体,都是总部经济的主体。从经济分工上看,不再是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再到总部的经济模式,如今更多的是“交易平台+产业数字化+垂直分工”。整体而言,时代变了,但总部经济没变。
二、总部企业的内涵定义
1.总部企业的概念
总部企业,主要起源于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打造全球生产网络体系。关于总部企业的定义:一般是指对控股企业或分支机构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的企业法人机构,具有经营规模体量大、管理组织架构清晰、资源配置能力强、业务跨区域分布等基本特征。总部企业具有战略决策、资源配置、资本运营、制度文化建设、外部公关等核心职能,对分支机构及相关单位承担研发、物流、采购、销售、核算、财务、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处理等各类管理和服务职责,核心是总部对各类重大事项做出最终决策。为了企业总部功能有效发挥,总部企业通常选择在人力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交通运输网络设施良好、信息获取与传输通道快捷、法律制度环境高效、文化氛围多元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城区进行布局。
2.总部企业的类型
结合各地实践经验,总部企业主要分为综合型、区域型和功能型总部三大类型。综合型总部,即对本企业(集团)跨地级市以上区域范围的控股企业或分支机构履行综合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总部企业,包括集团最高总部及其授权的区域总部。地区总部是指在境外注册的母公司在国内设立,以投资或授权形式对在一个国家以上区域内的企业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唯一总机构。功能性机构,即经母公司(集团)授权,主要为本集团内关联企业提供研发、物流、采购、销售、核算、财务、信息处理或其他支持型服务职能的企业。
对总部类型的划分,包括四个基本维度:一是根据总部能级,可分为“全球总部、亚太区总部、亚洲区总部、大中华区总部、中国总部、区域总部等层级。也有城市将大企业分裂出的新业务作为“第二总部”。二是根据企业性质,可分为跨国公司总部、民营总部、国家和中央部门管理的大企业(集团)、港澳台企业总部等类型。三是根据产业类别,可分为金融企业总部、文创企业总部、现代物流企业总部、房地产企业总部等不同行业的总部企业。四是按照功能属性,可分为贸易型总部、研发总部、投资总部等类型。
未来,总部企业将加快分层分类、泛化发展,如北京市提出发展“创新型总部”,把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面向新经济领域的总部企业从中挖掘出来,打造与首都功能定位相符合的总部企业群体。2019年北京市3961家总部企业及机构中,创新型企业总部占比接近七成。重大平台型机构或资源型组织将作为总部主体得到重视,如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总部政策提出吸引国际经济组织(机构)。
三、新时期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大趋势
在全球化转向的大背景下,总部经济受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全面走向高能级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加速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等发展融合,总部企业加快从大企业走向平台企业、生态企业。因此,总部经济的培育,从条块分割的部门管理走向跨部门系统性培育,需要运用生态思维和平台思维,把总部经济重新“做一遍”。
1.总部经济加速往平台经济演变,支持总部企业往平台企业发展成为重要任务,挖掘平台企业培育总部企业成为重要路径,支持总部企业和平台企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
伴随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在各个产业及关键环节出现大量数据驱动的平台企业,以平台为基石的产业创新生态已经成为加速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的关键。伴随平台企业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平台由一种商业现象发展成为一种经济形态,我们全面进入到平台经济时代。平台企业天然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发展的特点,使得具有平台属性的总部企业具有更强的生态性、开放性、共赢性、社会性等组织特征。当前,平台型企业正在发展成为新经济时代全球化的行业巨头,成为新经济时期总部企业的主要力量。
如何理解总部企业和平台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台化是大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成为平台企业是总部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的当下,构筑商业竞合生态、挖掘新增长点的战略选择。大企业通过业务分拆、战略投资、股权投资、内部孵化、兼并收购等不同方式,加快培育新业务、孵化新总部企业。在平台经济和总部经济融合发展方面,国内城市各有不同。如总部经济是北京孕育平台经济的土壤,依托总部经济的要素集聚力、经济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北京涌现出了跨境电商、移动商务、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信息增值服务等一大批新经济总部企业。上海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社交网络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以平台的力量带动民营总部快速发展。杭州在“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集聚一批科技型总部企业。当前,一方面各类平台加速涌现,另一方面同质平台加速走向合并,面向个人消费、生活服务、企业服务、公共服务、先进制造等不同领域的平台企业成为各地总部企业招引的重点对象。
专栏1:平台行业巨头投资孵化的新总部企业 |
根据长城战略咨询连续五年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报告》,近五年新经济平台企业、大企业孵化趋势明显。新经济平台企业加快构筑生态体系、链网布局,通过战略投资、股权投资、兼并收购、签署联盟协议等方式,孵化独角兽企业。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百度、京东等新经济平台企业五年内合计投资孵化的独角兽数量分别为87家、74家、40家、30家和21家,如腾讯通过全领域布局,投资孵化出碳云智能、春雨医生、丁香园等独角兽企业,这些平台巨头企业孵化出大量新业务总部。大企业加速发力独角兽孵化。2018年、2019 年、2020年参与投资孵化独角兽的大企业分别为10家、25家、37家,各年孵化独角 兽数量分别为10家、31家、45家,分布的赛道数量为7个、17个、16个。如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布局新能源上游研发,孵化出中航锂电科技;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布局新能源上游研发,孵化出中航锂电科技。传统大企业的“第二总部”成为城市重点招引对象。 |
2.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总部企业组织创新,总部和分支机构间边界模糊化,“大平台+强中台+小前端”模式取代“共享服务中心”发展模式,用“中台”赋能“小总部”发展
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不仅企业间的联系存在割据状态,同一企业内的生产、设计、研发、管理、运营等环节也存在割据状态。总部企业的组织形态以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或矩阵制等典型模式为主,总部企业尤其是外资总部,通过打造“共享服务中心”,对分支机构进行集约管理和服务赋能。全球疫情常态化使得经济社会在线化与数字化的进程加速,数字经济推动总部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加快去中心化、垂直化、模块化,往平台化、生态化发展,也推动了企业生产方式从传统的“标准+集中”向数字时代的“定制+分布”转变,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的功能边界逐渐模糊化,“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将走向数据驱动的“强中台”建设。总部企业构建起“前台—中台—后台”的组织架构,形成“大平台+小前端+富生态+共治理”的发展格局。总部企业基于“中台”能力,鼓励“平台+小微”创新创业,面向垂直领域的新业务依托“中台”资源实现加速孵化,并逐步发展成为“小总部”。
在当前产业生态化以及产业族群的条件下,产业生态的中枢及纽带不再是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转而是能够链接上下游、供需端、买卖方并能够第三方或第四方服务的平台企业、平台化大企业、产业组织者。因此,总部企业基于数据驱动打破物理边界,并实现产业价值网的构建,形成了“数据驱动+平台赋能+智能终端+场景服务+敏捷供应”的发展模式。以数字技术集成应用发展为基础,总部企业加快往数字驱动的新型总部形态进行演变,基于线上线下业务结合、跨越物理空间限制、适应虚拟产业集群发展,通过搭建数据中台、拓展数字业务、发展数字贸易在数字世界构筑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生态链资源配置能力,加速企业数字化能力和服务功能不断成熟。
3.新物种企业群体持续涌现、新经济新赛道不断细分,新经济总部企业成为区域总部经济培育重点,健全新物种企业培育机制成为区域优化总部企业培育方式的新手段
过去跨国公司总部一直是各地总部企业的主要构成,伴随“中国制造”崛起,民营总部成为重要力量。分析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民营企业占比从2015年的40%上升至2020年的47%,且所在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从纺织服务、建筑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全面转型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当前总部企业发展进入到3.0时代,即伴随新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以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哪吒企业为代表的新物种企业总部,总部企业群体画像多元化。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线性成长,新物种企业普遍拥有爆发式成长速度、颠覆式创新等特征,成长为总部企业的周期非常短,2016年-2020年在榜的独角兽企业平均成立年限在4-6年间。新物种企业具有快速促成前沿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的能力,已成长为带动区域技术进步、业态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行业领军企业。新物种企业通过布局下沉市场、“出海”拓展全球市场、打造数据驱动的产业互联网等方式,成为衔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新型跨国公司。
2020年在榜的251家独角兽企业分布于88个细分赛道,每个赛道均有多家新物种企业,251家企业分布在29个城市。培育和招引新物种企业已成为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点工作。截止2020年,国内有17个城市和地区出台了独角兽政策,一方面建立梯度培育机制、分层分类完善扶持体系,支持独角兽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重金投入”吸引独角兽企业迁移总部,但也带来竞争独角兽企业“水涨船高”。如2020年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采取联合投资主体向每日优鲜战略投资20亿元,并承诺不低于200亿元高额配套投资等方式吸引每日优鲜搬迁总部。更多城市则通过开放场景资金吸引独角兽企业布局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机构。
专栏2:国内城市新物种企业发展情况 |
根据长城战略咨询连续五年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16年-2020年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分别为131、164、202、218、251家,新物种企业不断涌现,且新赛道不断细化、赛道数量持续增长、硬科技属性增强。从2016年到2020年,在中国独角兽企业群体中走出了64家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主体,经受住了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 |
此文来自《关于苏州工业园区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报告》部分章节内容
推 荐 阅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