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随老夫来纳凉。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今天是大暑的节气,老张同志提醒大家要防止身体和情绪“中暑”。还在上班的朋友们,多喝水,多喝绿豆汤,尽量不要在太阳底下暴晒;在家休息的朋友们,空调也不要一个劲地吹,注意老胳膊老腿。

老张带领大家看看,古代的人们都是如何纳凉避暑。

一说古人纳凉,肯定首先想起扇子了。摇扇,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看看古人的扇子,即使是纳凉工具,也做得诗情画意。

翠花,上摇扇。

女版的扇子跟男版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这样的纳凉工具在电视或者电影里经常见。女子慢摇小圆扇子,娉婷婀娜,香风阵阵,“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

而男人用的扇子,电视上演的都是才子摇扇子。“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唐伯虎,从《明朝那些事儿》上知道,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怀才不遇的中年人、心灰意冷的老人,是那个在无奈中痛苦挣扎、无比绝望的灵魂。一把辛酸泪的人生,在电视电影上却是这种风流荒诞的形象。

当然,诸葛亮老先生的鹅毛大扇子也很个性。看《三国演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倾倒。为之流泪,为之扼腕叹息,恨死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到了现代对于扇子的记忆,应该是平民生活里的场景,是夜晚躺在门口的凉席上,遥望天空的星星,一边的奶奶,在摇着蒲扇。就是现在,农村里的老人纳凉,还是少不了扇子。

纳凉的又一个工具,美其名曰:竹夫人。

竹夫人:竹篾编织品,热的时候抱着,降温,上图片。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平民?困得时候,随时随地抱着竹夫人就睡。不知道山里的百姓,是不是都抱着这样的工具凉快?

还有很多类似的纳凉工具,比如:瓷枕。

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瓷器王国,古人用瓷器做了盘子、碗,花瓶、茶具,当然也会想到用来做枕头。这种瓷器枕头,看着就透心凉。

平民化的纳凉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穿衣服纳凉:魏晋前,男人爱打赤膊,女人穿开裆裤;唐朝,女性追崇薄、透、露,多半穿半臂装和袒胸装。

还有上山钻洞,下河洗澡,采莲,喝莲子汤等等等,都是夏天纳凉的方式。这些都是草民的避暑方式,那么帝王老爷子们都是如何避暑呢。

避暑冰块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窟出现在周代。当然,这种奢侈豪华的“电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无法享受。一般来说,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窟中。第二年夏天,便从冰窟中取出冰块或白雪,摆放在居室中就成了“冰盘”。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时,官民就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避暑凉屋

唐朝的宫廷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

后来发展为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达到消暑的目的。

老祖宗们确实够聪明的。

古代皇帝过夏天是“有钱,任性”。几乎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会大兴土木修建避暑山庄,山庄里有用人力或者水力驱动的机械风扇,同时还会用机关将冷水抽到房顶顺着瓦片留下来降温。各种冰镇的吃喝,那更是琳琅满目,大名鼎鼎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这些避暑山庄的佼佼者。

古人们纳凉的方式应该还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我最崇拜的是能达到“心静自然凉”的状态。“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虚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是最高境界的纳凉了。

去加油站加油的时候,加油的师傅说,以后全球变暖,夏天到了五六十度,会不会没发过了。我说不可能,人是会适应的,就像非洲,世界最高气温伊拉克巴士拉 58度,人照样能跑能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