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理解成本测算?
要了解成本策划,不是简单的工程量乘以单价得出测算数据的思路,更不是拿一个测算表填填算算就OK了的概念。
成本策划要求在测算阶段,考虑到开发的方方面面,达到用好每一分钱,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效果。
作为投资拓展人员,了解成本策划也是必备的技能之一。
01
成本测算三个阶段
01
成本核算阶段(2003年起)
以建安成本为主要管理对象,以核算为重点,强调算得快、算得准,对预算人员的造价能力、图纸解读能力要求较高。预算员这个岗位大家也耳熟能详吧。
这阶段成本核算属于科目与数据的事后整理,对项目定位和设计环节的成本影响弱,其成本过程控制缺失,不能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全局性的成本信息,适合项目个数不多的企业。
02
成本控制阶段(2006年起)
成本控制阶段的核心在于,强调实际成本执行过程中的动态纠偏,属于事中型管控。
适合已经有几个项目成本管理经验,并对项目进度控制有一定经验的企业。
这种管理模式要求成木人员对产品策划、设计和工程开工有一定的认知和管理能力。
整个企业运营要能保证“目标成本一合约规划一招标一工程开工"有效衔接,通过目标成本与动态成本的对比分析,找出差异,尽量防止成本超标,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全局性、实时性的成本信息
03
成本策划阶段(2009年起)
成本策划是房地产成本管理走向成熟的表现。
成本策划属于成本管理的高阶段位,属于事前管理,对产品标准化程度和成本数据库成熟度要求很高。
该阶段的成本管理已经跳出单一成本思维,而是以项目收益目标为最高逻辑去进行产品策划和设计。
产品策划与成本策划并驾齐驱,最终从设计、营销、成本、工程、财务等的协同机制上整体解决项目收益问题。
一些标杆企业正慢慢走出一条“先策后控”的新型成本耦合管理模式。
02
测算阶段成本策划
成本的两大策划:一个是项目策划,一个是产品策划。
1、项目策划是基于收益最大化视角进行总图规划,强调的是总图视角。
2、产品策划是聚焦成本的有效投放。“好钢用在刀刃上”、“强调花好每分钱”是成本策划的关键所在。
很多标杆企业从多维度进行发力,比如按照“改变可以改变的、维持不可改变或很难改变的”这一逻辑进行成本划分。
比如急需成本控制的科目、影响客户体验的科目、可通过决策优化的科目、必须支出的科目、调整性不大的科目,其中前两者作为管控的重点。
比如针对设计、样板间特别是公共车库进行成本决策优化,而针对门窗、装修、景观、设备等客户体验最多、最显著的成本进行追加。
景观和精装修部分作为客户敏感性成本的直接体现,已经成为客户是否有购买冲动的源动力,在这方面要舍得多投入,把结构上控制下来的成本投入到客户愿意买单的地方,这些策略,都成为当前成本策划的一些亮点。
总而言之,面上的东西要做足做亮。
03
总图规划VS成本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总图规划在项目运营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为总图完成后就基本决定了项目整体产品、业态和景观的分布与格局。
而从项目收益角度来看,总图规划阶段直接决定了项目总货值的80%,也同时决定了项目总成本的50%,甚至决定了物业管理成本的基础。
因此,房地产要做好项目成本策划,主要是针对总图进行精细化研究,针对景观进行精细化优化,做得好,完全可以突破项目价值的天花板。
比如产品定位过程中,竞品对标是在成本上击败竞争对手的很重要手段!
同面积的我功能多 ,同功能的我面积小 ,同产品的我面宽大,我还能比你挖掘出更多附加价值。
建筑造价构成比
建筑造价构成比反映的是不同工程部位的造价占总造价的比值。分析这个可以找出降低造价、提高经济效果的方向。
户型
小户型单方造价比大户型高,因小户型内墙多,相应墙面抹灰、管线敷设安装单方造价高。
层高
室内净高直接影响建筑造价。适度降低层高可以节约建筑材料,减轻建筑自重,提高抗震能力;降低采暖能耗、节约能源,减小建筑密度。
层楼
高层建筑可以节约用地、节约市政投资。
建筑的平面形状
一般来说,建筑的平面形状越简单,其造价相应地越低施工也经济。
建筑的单元组合
合理建筑单元组合,能提高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单元组合数影响山墙、基础、屋面等部位的造价。
结构配筋
结构工程师的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建筑钢筋含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工程造价。
建筑结构形式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造价最高,框架结构体系次之,砖混结构造价最低,建筑的结构形式选择,是影响设计方案经济性的重要因素。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建筑物的平面形状, 当体型系数由0.35变为0.38即增加0.03时,在结构不超限的情况下,成本+100元/平(其中结构成本约30元/平)。
这个阶段强调的是:营销、设计、成本的密切配合多方案价值分析。
从总图规划的案例,看得出来:选择大于努力!决策挣大钱、技术挣小钱!总图定位是核心,货值、适销、现金流多方案比选最优是目标。
记住:成本价值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控制出来的!
对于这一点,大多房企都已意识到,也纷纷做出了成本投入的调整,但实际应用下来,多投了成本可效果没有达到或提升得不明显,或者较之以往几倍的投入打造品质,可是客户不愿意额外买单。
因此,钱要用在刀刃上,在打造品质的同时还要进行二次成本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