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屋面瓦作营造大全 | 看完你也会动手
瓦屋面是小青瓦和琉璃瓦最常见的用途,屋面瓦作也是建造屋面的最后一道工序,本期推送就为大家介绍底瓦、官式建筑筒瓦和民居盖瓦的营造知识。
瓦作一般在苫背层上进行,瓦作所用的灰浆一般以掺灰泥为主,但也有用麻刀灰的,常见于重要的宫殿建筑中。掺灰泥是泼灰与黄土拌匀后加水,再闷8小时以后的成品,一般灰与黄土的体积比为3:7至5:5。由于掺灰泥中有硅酸钙,其物理性能优于以碳酸钙为主的白灰,但白灰也有不易生长杂草的优势。
分中、号垄
分中、号垄、排檐头瓦当是瓦作的第一步工作。分中是确定屋面几个关键位置的定位,号垄是将檐头确定的瓦垄位置平移到屋脊处,排瓦当是沿屋檐依照分中位置确定其余瓦垄的位置。
“底瓦坐中”是明清官式建筑的重要法式,绝大部分建筑都遵循这一原则。确定了屋面底瓦之后,由两山面博缝板外皮向内反约不到两个瓦口的宽度,这就是两边瓦垄的位置。
传统的硬山和悬山建筑的排法最为简单,歇山和庑殿建筑要注意前后坡、撒头和翼角的起始点。排瓦当又要注意定瓦口和排瓦口。定瓦口即确定瓦口的宽度,一般筒瓦屋面的瓦口以走水当(底瓦垄宽)略大于底瓦宽的1/2,然后依照这一距离排瓦当位置,如果排不出整数的“好活”,应该调整几处“蚰蜒当”(底瓦之间的距离)的宽度。
庑殿建筑瓦口
歇山建筑瓦口
不论哪种屋面,在铺设底瓦时,灰(泥)的厚度一般为4cm。底瓦应窄头朝下,从下往上依次摆放。底瓦的搭接密度应能做到“三搭头”,即每三块瓦中,第一块与第三块能做到首尾搭头。“三搭头”是指大部分瓦而言,檐头和靠近脊的部位则应“稀瓦檐头密瓦脊”,铺设的顺序,一般由两端脊向中间。
檐头勾滴
一般来说,无论屋面的灰浆种类,檐头勾滴都用麻刀灰,且蚰蜒当处的麻刀灰要充实饱满,以便扣上勾头瓦后能够坚固稳定,传统上也有用钉子从勾头孔洞内插入灰浆中的做法。
檐头勾滴需要两道线,一道拴在滴水尖端,滴水瓦的高低和出檐均以此为标准,第二道线是铺设边垄时拴好的檐口线,勾头的高低和出檐以此为标准。一般滴水瓦的出檐不超过自身长度的一半,勾头出檐为瓦头的厚度。为操作方便,也有将铺设檐头勾滴和底瓦同时进行的。
底瓦
每垄瓦拴好瓦刀线之后,从檐头滴水向上铺设,如用掺灰泥瓦,还可在铺泥(“打泥”)后再泼上白灰浆,此做法为“坐浆瓦”。底瓦灰(泥)的厚度一般为4厘米。
清代《工部营造则例》规定瓦的密度是“压七露三”,即3/7露出,其余被上一片瓦压住,但为了减轻屋顶重量并节省用材,一般以“压六露四”为准,同时按照“稀瓦檐头密瓦脊”的原则,檐头的三片瓦一般是“压五露五”,屋顶的三片瓦可达到“压七露三”。
底瓦的密度要根据屋面坡度循序变化
摆好底瓦以后,要将底瓦两侧的灰(泥)顺瓦翅用瓦刀抹齐,不足之处要用灰、泥补齐,“背瓦翅”一定要将灰泥“背”足、拍实。“背”完瓦翅后,要将蛐蜒当用大麻刀灰塞严并拍实,叫做“扎缝”,扎缝灰应能盖住底瓦垄的瓦翅,这是防止木构件糟朽的重要工序。
盖瓦
琉璃瓦的盖瓦即筒瓦,盖瓦灰应比底瓦灰稍硬,在讲究的盖瓦泥上也常常打上一层月白灰,称为“驮背灰”。同时,盖瓦不要紧挨底瓦,它们之间的距离叫“睁眼”,睁眼高应不小于筒瓦高的1/3。盖瓦前端的熊头朝上,从下往上依次安放,熊头上要挂素灰,即“熊头灰”(又叫“节子灰”)。熊头灰一定要抹足挤严。盖瓦垄的高低、直顺都要以瓦刀线为准。
每块筒瓦的尾部都有一个舌片似的榫头,称“雄头”,它用来与上面的另一块筒瓦相接,这样既可以加强连接又可以防止漏水。与板瓦不同的是,筒瓦之间相接不是靠相互叠压,而是用泥灰密封粘劳,同时也可以防止瓦片下滑。
捉节夹垄
将瓦垄清扫干净后用小麻刀灰在筒瓦相接的地方勾抹,这项工叫“捉节”,捉节夹垄的灰浆颜色因琉璃的颜色不同而不同。黄色琉璃瓦掺红土粉,绿色或其他颜色要用老浆灰。用夹垄灰(掺入颜色的)将睁眼抹平,叫“夹垄”。夹垄应分糙细两次,操作时要用瓦刀把灰塞严拍实,上口与瓦翅外棱抹平,同样叫做“背瓦翅”。夹垄要多次赶轧,保证灰浆不会盖住瓦翅,多少恰到好处。
筒瓦和合瓦屋面
筒瓦和合瓦屋面是不用琉璃的小式建筑的屋面,工艺较琉璃瓦屋面简洁,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琉璃瓦屋面有“勾瓦脸”和不勾瓦脸两种做法,但筒瓦与合瓦屋面必须要勾瓦脸。
勾瓦脸是在底瓦铺好之后用素灰勾抹瓦的连接处,或者在摆瓦之前就用灰打在瓦的边棱下,这样可以防止雨水从瓦的搭接处回流造成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勾瓦脸会阻碍苫背层水分的蒸发,但在工期之内保证了苫背层的干燥或者在望板之上使用防水材料的话,勾瓦脸是很必要的。
合瓦屋面是底瓦和盖瓦都用板瓦的屋面,常见于小式民居,为了方便走水,底瓦常比盖瓦大一号,盖瓦和底瓦之间的“睁眼”不应过大,一般不超过6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