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础知识(11)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11)作者:散漫斋主

第二节   对联的产生和发展

  刘叶秋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对联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对联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单音个体的汉字,使它的产生具备方便的条件;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诗,开其句法之先河;由六朝的酝酿至唐初而形成的近体诗,又给它提供了格律的依据;于是五代时对联的出现,就如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学海纷葩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192页)

  关于对联的发展,常江先生《中国对联谭概》(华夏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概括为“萌芽阶段”(由魏晋南北朝至唐末五代)、“发展阶段”(宋元)、“成熟阶段”(明清)。余德泉先生《对联通》(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以唐代为“对联的产生时期”,宋元明为“对联的发展时期”,清代为“对联的鼎盛时期”。湖北周质澄先生将对联的历史沿革分为萌芽(从汉到五代)、推广(宋、元)、繁盛(明、清)、振兴(建国后)四个时期(见王庆新主编《中国当代联坛千家论典》,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40页)。我以为,这三个说法大体上符合对联的发展史。

  清代文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的《自序》,第一句话就是:“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馀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在《楹联丛话·卷之一》的开头又说:“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馀庆’、'长春’一联最古。……此在当时为语谶,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他转述的纪昀的话,出自《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滦阳消夏录五》:“门联唐末已有之,蜀幸寅逊为孟昶题桃符,'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二语是也。但今以朱笺书之为异耳。”(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330页)

  他的这个说法,大约来自以下史料:

《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北宋杨亿口述、黄鉴笔录、宋庠整理的《杨文公谈苑》说:“幸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将致讨之前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契长春。明年蜀亡。吕余庆以参知政事知益州,长春乃太祖诞节圣节名。寅逊归朝,为太子中允,上疏谏猎,诏褒之。”(《类苑》卷四十七)

  北宋初张唐英的《蜀梼杌》说:“蜀亡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非工,昶命笔自题云'新年纳馀庆,嘉节贺长春’。蜀平,朝廷以吕馀庆知成都,'长春’乃太祖圣诞节名也。其符合如此。”

  北宋黄休复《茆亭客话》记载:“先是,蜀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前各给桃符一对,俾题'元亨利贞’四字。时伪太子喜书札,书东宫策勋府桃符,亲自题曰'天垂馀庆,地接长春’八字,以为词翰之美。”“蜀主”即孟知祥,“伪太子”即孟昶。

  北宋秦再思撰《洛中记异录》也有孟昶自书桃符的记载:“孟蜀于宫城府近侧置一策勋府,时昶之子喆尝居之。昶以岁末自书桃符云:'天降余庆,圣祚长春。’喆受拜,致于寝门之左右。”(王河,真理《宋代佚著辑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南宋学者、藏书家李攸《宋朝事实》说:孟昶“每岁除夕,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以其非工,昶自命笔题云: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昶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太祖命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0)

相关推荐

  • 【联理文章】第一联探源(作者:fpe95)

    第一联探源 作者:fpe95 (谨以此文纪念恶人谷珠楼20周年2000.5.10-2020.5.10) 缘起 在对联文化诸多课题中,第一副对联和其首创者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自梁章钜引纪昀及<蜀梼杌 ...

  • [联艺杂谈]关于对联起源的一些思考/作者:时习之

    一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故事"中,第一条就写著名的"余庆""长春"联.文字不长,照录在下面: 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 ...

  • 对联起源考证

    [摘  要]本文主要说明二个问题:其一是提出了考证(和辨误)对联起源时所应该遵循的标准:这个标准大旨有两条,即:必须是对联,所依据的文献必须可靠.其二是用上述标准对四个持之有据的对联起源说进行了考辨, ...

  • 【赣雩文艺】作者:陈守印《陈守印话联(一)——对联的由来》总第984期③2021年第190期③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陈守印话联(一) --对联的由来 作者:陈守印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用简练和优美的词句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学性,能 ...

  • 对联基础知识摭谈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 ...

  • 对联基础知识(16)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16)作者:散漫斋主 明.清对联之繁盛,当然有许多原因.我想,大抵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文学史的角度,从文学发展.演进的过程看.这一方面,我比较赞同台湾学者南怀瑾和吉林大学赵雨 ...

  • 对联基础知识(15)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15)作者:散漫斋主 我想,在没有掌握确切的.无可争议的资料的情况下,似乎并没有必要去认定哪一副对联是"第一副"什么联,哪一副又是"第一副&quo ...

  • 对联基础知识(14)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14)作者:散漫斋主 综上所述,基本上可以肯定:成熟的对联应该是产生于唐代.但这并不是说现在所发现的唐代的一些诗歌等作品(包括联句.题于门的诗歌等)中的对偶句都是对联.因为我们 ...

  • 对联基础知识(13)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13)作者:散漫斋主 还有人把唐代人作诗时的联句作为"楹联"或"联语".如<中国楹联报>总251期孙皖樵先生的文章<颜 ...

  • 对联基础知识(10)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10)作者:散漫斋主 此外,还有人从对偶是汉族人的审美意识.思维模式及汉语的表述特征等方面讨论对偶和对联. 湖南岳阳的童山东在<修辞学的理论与方法>(河南人民出版社 ...

  • 对联基础知识(9)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9)作者:散漫斋主 俄语中有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中国汉字",其寓意则是"非常奇妙的东西".法国作家都德在他的著名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

  • 对联基础知识(8)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8)作者:散漫斋主 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在1999年7月13日给我的复信中说: "楹联的产生,从思想上讲,由于有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不对仗,即 ...

  • 对联基础知识(7)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7)作者:散漫斋主 以上是第一个方面,即思想内容方面.此外,还有第二个方面,那就是外在形式方面.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9月有高玉的一篇文章--<对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