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症漫记》:“看见”与“开窗效应”

《人生果实》纪录片里,最喜欢那个建筑师设计的房子,那个随着四季变化的窗户,云在水流,天朗气清的感觉.

“看见”是太重要的事情.

能好好看见就更为重要了.

《失明症漫记》这部小说,里面假设了一场疫情,失明症,你也许正开着车却突然看不见红绿灯,你也许正看书却突然看不见自己的手,你也许是个小偷,刚偷完车子,却发现自己再也看不见车门在哪里.

失明患者看见的是白茫茫一片,他们被形容成“掉进一片牛奶海”里.

于是他们被集中隔离.

医生的妻子,那个唯一的光明女神,谎称自己失明,为了能陪着失明的医生丈夫进隔离区.

那是一座精神病院改造的隔离区,设计真精妙,的确,住进去的每个人都将遭遇让人精神错乱的时刻.

医生的妻子,她看见了一切,她就像一个深海探测器,让我们看见了人心这座浩瀚海洋里的一切,残忍、自私、温情,绝望,她宁愿失明.

故事到最后,所有人都复明了.

医生的妻子,非常安详地终于掉进了牛奶海,她失明了.

失明真好!

世界难以面对,最好的结局就是失明.

他们还能再活下去吗?

他们还能回到人的状态吗?

看完有些惊悚,然后看世界的眼光又变了.

“如果你看,就要看见.

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

我记住了这位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

还有那只舔眼泪的狗.

这个春天,除了看花,还想看点什么呢?

最近也许感觉开学有望,便开始反思这段时间,究竟给孩子留下了点什么?

然后发现自己觉得最开心的,也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让老大跟着练写毛笔字,还有坚持跟着学校课程每天学习古诗,而孩子逢人就提起的,却是我们每天下午雷打不动的1小时家庭运动.

这段时间,对家长的考验巨大,那不仅仅是时间管理的考验,背后还是教育理念的呈现.

我自己的感觉是:

养习惯的重要,不如说是“开窗效应”.

一个房子,窗户越大越多,就会越明亮,因为光进来的地方和机会多了起来.

读论语,读古诗,或者做数学,做运动,哪怕仅仅是聊天看纪录片,都是在开窗户,或者是在创造一扇窗户.

想到此,我又不免觉得过去的时间可以再优化.

为什么我总是醒悟得太迟?

这就是现实不易,人生是场修行的由来吧.

如果想明白就等于能做到,那一切就太简单了.

早上,在我们的论语读书群里,读到了老同学写给学校的一篇征文,记录疫情岁月里陪娃读论语的点滴,特别感慨.

疫情发生时,他和家人留守武汉,我看他没事自己也爱看书,于是邀请他来论语读书群,其实年前就邀请了,但因为微信太多,竟在年后才看见他的回复.

没想到他却读得最认真,天天都是高质量分享,满身正能量,最后还天天带着孩子一起读,用论语解读时政.

其实,他说,每天睁开眼,身边都是依靠你的人.

我说,中年人就是如此,连死都不能随便死的.

中年人面前,都首先摆着一件基本的眼前事:工作挣钱养家.

除此之外呢?

有多少时间留给家庭?留给孩子?

有人说挣钱就是为家庭为孩子,抱歉我说的不是这些.

是那种类似下雪天,你们围炉取暖的时刻;

是你心有恐惧,我让你镇静的时刻;

是你们一起风雨无惧、心连着心的时刻;

是那种现在会笑,以后想起来会先哭后笑的时刻;

是你已经白发苍苍、神智不清,我无比想念你当初那些声音和语言的时刻;

在他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

“晚上,我把孩子们叫到阳台,指着外面的万家灯火说:“你们看,我们这个城市有许许多多的人都留下来陪我们一起坚守呢,所以,不用害怕”。经过我这番开导之后,孩子们也不再嚷着要回老家了。”

这就是封城那天,一个父亲在阳台上给予三个孩子选择和坚持的力量.

也许,那天夜晚,坚守在武汉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有不少这样的来自父亲的力量感吧.

这段时间,一直在反思自己这个读书群维护得太草率,深有自责,发不发内容都比较随机,根本不正规.

后来觉得,也许不用想得那么糟糕,人人均由自己启蒙,我本就微不足道,有这个场合在,一切自然成长.

这是宇宙的道理,哈哈.

所以,回到育儿。

父母懒散有懒散的好处,方向要对,至于过程,真的不适宜事无巨细,那样伤感情,伤身体,或许,效果并不好.

人不是被教育出来的,是被影响出来的.

但人最终,是靠自己成长起来的.

所以,我还是不够懒散,这个要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