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博士告诉你的两件事
你讨厌的人,却变成了你的老板,你的客户,你的合作伙伴,甚至你的姻亲,你只能默默吐槽,却不能摆脱每一天的水深火热
你的孩子并不像你期望的那么热爱学习,可你却拿他毫无办法
你想做一番事业,却总是被同事拖后腿
你想从伴侣那里得到支持,结果发现,他才是最不给力的那一个……
从古到今,无论是哲学也好,宗教也好,方术也好,人们一直都在追求某种方法、某种智慧,来帮助每个人处理这些难题:
- 为什么这个人是这样?
- 这个人怎么可以是这样??
- 怎么样才能让这个人不这样???
这些问题困扰了我们几千年,直到有了心理学……
似乎也还是没有办法。
“对方不按我的套路来,我也没有办法”
人际关系不只是你的单人舞,而是一个双方都在参与的游戏。
我们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技巧或能力,从而解决人际难题。
这里的“能力”,指的可能是:权力、领导力、说服力、气场或高情商,等等。
一个人试图通过自己单方面的修行,来把每一段人际关系都纳入掌控,把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变成自己可操纵的对象:
- 想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调教伴侣
- 试图用科学育儿的方法,来开发孩子的潜能
- 教授人人都可以发财的课程,来满足学员的期待
然而,当一个人一旦有了这样的“企图”,往往会下意识地忽略对方的特异性,进而忽略这样一个事实:
任何一个互动,都没有人可以单方面去做决定。
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发起的一种对于关系的定义,然后等待对方的回应。
一旦失败了,就归因于:“对方不按我的套路来,我也没有办法。”
可事实真的如此么?
你为关系设定的规则,别人可以不遵守
在人际关系中,有两条最重要的法则。
第一条法则,你永远只能看到别人怎么做,但是看不到别人怎么想。
比如,在地铁里被人踩了一脚,你要不要生气?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这取决于对方是否故意。
但是,就算是对方说了:“我不是故意的。”你也会有自己的判断,信,或者不信。
你最终生气与否,并不取决于他怎么说,而取决于你内心的判断。
根据这个法则,你在人际关系中,“接收”到的一切来自他人的想法、态度和情感,其实都离不开你内心世界的加工。
我们所谓的“关系”,其实只是“我们想要的关系”罢了。
另一条法则,则是在提醒我们:关系,不仅仅是“我们想要的关系”。
你为一段关系设立的规则,别人是可以不遵守的。
举个例子: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路过某大学的宿舍楼,看到楼下的空地上,按照房间号划分了自行车的停车位,还贴有通知:“请自觉按照房号区域停车!”
但实际上,自行车还是停得很乱。
在这里,“请按规定停车”就是管理者单方面的规则,他认为应该如此,但其实,其他人未必会遵守。
此时,不妨换个思路。
将通知改写为“各房间有权将自己房号区域内的自行车据为己有”,结果应该会很不一样。
我们对于自己每一个伙伴是什么样的人,会做怎样的事,常常是有想象的。
这种想象其实就是我们单方面设立的规则,它的潜台词是“我觉得对方应该会遵守”。
有的时候,它很管用,会大大提高我们与别人交往的效率。
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这些规则在“大多时候”有多精准,它也只是我们单方面的期待,甚至是幻想而已,而不是事实。
一个人对自己的规则越自信,在现实的关系中就会越盲目。
我要用不一样的方式,去跟他相处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帮助来访掌握这两条法则,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用不一样的方式,去跟他人相处。
在关系中,我们的互动往往是双向的,我们不是控制的一方,同时也不是被控制的一方。
当我们习惯性地抱怨“问题是出在别人身上的,自己无力改变”的时候,不妨试着在这样的前提下,去寻找自己的行动空间。
如果“这个人,他就是这样”,这一点无法改变的话,可以尝试加上后半句,“那我就用不一样的方式,去和他相处吧”。
而这,可能就是解决关系问题的最终答案。
我们需要的,也许不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看见真相,跳出循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