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ADHD家长的一封信

今天你adhd了吗?

各位ADHD家长们,你们好!
我知道当您的孩子在医院被诊断出ADHD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就像搅在一起的一堆鱼线,是非常混乱复杂的。
毕竟,ADHD在医学上定义是神经发育障碍,和孤独症抽动症等疾病属于同一种类。
而且,在国外,ADHD是有特殊法律保护的,这意味着,ADHD群体属于“残疾”人。
这对于家长来说,是很致命的打击——我家孩子智商正常,不缺胳膊不缺腿,就是静不下心来学习,怎么就成了“残疾”人呢?
我知道你们从听说ADHD到主动了解ADHD再到最后接受ADHD是一个非常漫长以及煎熬的过程。
你们也非常希望有一个ADHD专家能够站出来给你们科学的养育建议,让你们看到希望。
今天,我写这篇文章不是给你们心理安慰,不是让你们学会具体的方法去应付ADHD,只是以一个过来人身份,告诉你们我认为家长们在养育ADHD孩子过程中最应该注重的一个原则——一定要给孩子及时频繁的强化。
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本人现在心理学研究生在读,23岁也就是今年上半年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诊断的ADHD混合型。
“我差点死了”,这是我确诊后,脑海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
去就诊之前,我的状态是神经衰弱,心境极其恶劣,记忆能力力为零(会瞬间忘掉别人跟我说过话)。(当然,现在已经基本恢复。)
没有自愈而且没有接受治疗的成人ADHD,长大后必然会出现很多心理或者生理问题(疾病)。
而在此时,我刚好当选上研究生会的主席。这需要经常开会,我记不住别人说的话,自己词语量变得相当匮乏,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傻子。
我知道,再这样下去,我可能会被撤职,这对我将会是灾难性的打击,于是我毫不犹豫的买了去北京的车票。
 
当选上研究生会的主席就像汽车的氮气一样快速推动了我去主动治疗自己的进程。在这之前,我一直处于犹豫徘徊之中。
这并不是向你们炫耀我的成就,而是想引起你们对我这条建议的重视。
不知道家长们发现没有ADHD孩子反馈学习的能力是非常弱的。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发生在我身上的真人真事。
去年寒假,我和我哥回家过年,早上洗脸时,我妈跟我和我哥说你们以后洗完脸,不要把毛巾放在A处,放在B处。
第二天,我哥洗完脸,就把毛巾放在B了,而我被骂了一句,这句话是如此的熟悉,从小被说到大——“你怎么这么没有耳性?说多少次都不听。”
听到这句话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大量被批评的场景,我是感到如此的受伤以及无力。
第七天,在我妈漫长的教育和指导下,我终于学会了这个很简单的习惯,把毛巾成功的放在了B处。而我哥养成这个习惯只花了一天。
大多数ADHD的反馈学习能力或者说纠错能力是非常差的,吃一堑不长一智。
 
这是极其恐怖的,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成年人,是很难在这个社会立足的。
举一个例子,我现在还没有工作,拿我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来说,我连最基本的上课、开会拿本子做记录/笔记都没有学会。
也就是说我上课基本从来没有做过笔记,特别是上研究生后,看文献我都没有做过标注。
这使我的学习效率极其低下,这个很简单的小习惯似乎小时候没养成,长大后就很难再养成了。
一个反馈学习能力差的ADHD,可能因为养不成一个小的学习习惯,而直接影响到学业生涯的成就。
长大后,会因为纠错能力差,影响自己进步、影响自己升职甚至会误入歧途,付出不必要的人生代价
ADHD的反馈学习能力弱,并不是无可救药。
家长们只要掌握一点,针对孩子的行为和学习习惯,有针对性的对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给予及时的强化。并且遵循一个原则,及时频繁。
譬如说,你想让孩子养成写日记或者记笔记的学习习惯。
第一点,及时性。
每当孩子完成任务时,马上就要给孩子及时的奖赏,这个奖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可以是精神上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他们想要的奖励。
第二点,频繁,最好每天都要给孩子强化。
不要今天刚给孩子强化,隔了几天再强化。这样做,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功亏一篑。这需要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保持实时的高度监控
成人ADHD要想养成新的行为习惯,最好请一个ADHD教练(中国没有),制定计划表,每天都给ADHD及时的反馈。
这也是为什么ADHD需要有生活教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基本找不到一个很了解ADHD症状,并且每天给ADHD反馈与指导的人。
在我们生活中一直存在二八定律,要把80%的时间花在20%最关键的部分上。
 
我认为,养育ADHD小孩,最关键的就是遵循及时频繁强化的原则。
所以,家长们,培养一个ADHD孩子一定要遵循及时频繁强化的原则,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行为养成计划,一步一步的帮助孩子在小时候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而这可能需要家长们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
只能无力的说一句,加油吧,家长们!加油吧,ADHD们!
(由于本文是写给ADHD家长们的,所以没有涉及专业性词汇。但是本文的理论是由实证研究的,相应的文献支撑已在文末给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来看看)
END

参考文献:

Sagvolden, Terje, Johansen, Espen Borg?, Aase, Heidi, & Russell, Vivienne Ann. . A dynamic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predominantly hyperactive/impulsive and combined subtypes.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28(03), 397---.

(0)

相关推荐

  • ADHD孩子暑假的“充电”

    放暑假了,娃们和家长也松了一口气.不用担心迟到,不用每天催逼作业.两个月的暑假,学校里安排的暑假作业并不多,孩子们可以旅游,可以参加各类兴趣班,下个学期,意味着每个孩子进入一个高的年级,等待孩子们的学 ...

  • 不忘初心,内心接纳孩子就是美好的开始!

    写这个公众号,是在苹果上大学后,一晃也快四年了.当时苹果上大学后,我们似乎松了一口气,不由自主就经常回忆起一路走来的那一幕幕,于是就片段式记录了苹果成长的历程以及我们在教育上的得失,希望能给更多家庭提 ...

  • 保护ADHD童年学习兴趣的武器

    很多人觉得孩子的学习兴趣是靠后天培养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人的好奇心是天生的,但好奇的方向是多样性的,每个人的兴趣点都不同,喜欢读书和喜欢做手工一样都属于兴趣,但不同的兴趣会引导着孩子不同发展方向. ...

  • A娃的前途堪忧?看完《小舍得》,家长淡定了

    看完<小舍得>,让人心疼剧中三个孩子身上发生的悲剧. 欢欢离家出走表达不满. 子悠压力大出现幻觉. 米桃抑郁回到老家. 这三个孩子学习考试能力有差异:米桃智力优秀,子悠良好,欢欢差了点,但 ...

  • ADHD孩子的“自我满足”是好事吗?

    昨天,一位妈妈咨询时说,我家孩子和你家苹果不一样,他似乎没有荣誉感,考得少无所谓,被老师批了也无所谓,看见别的孩子期末拿荣誉证书也无所谓,心态特别好,说他注意力分散也无所谓,让他吃药坚决不吃,逼急了他 ...

  • ADHD孩子的运动能力都很差吗?

    ADHD的孩子在很多方面看上去很像,但每个孩子受到ADHD的影响却不相同,就运动功能来说,就是差别很大. 苹果的动作协调性,在小时候就能看出不够灵活.在学着自己吃饭时,拿勺子很不稳,饭菜和汤经常滴落到 ...

  • 家长这样说,孩子才听进去!

    ADHD孩子经常让人感觉不听话,当爸爸妈妈发出一些指令时,孩子充耳不闻,无动于衷,这时家长就很生气,通常都会试图提高音量来提醒他,这时孩子的反应会不高兴,甚至顶撞,不愿听从家长的安排. 孩子不听话的原 ...

  • ADHD儿童的综合疗法探讨

    ADHD需要治疗吗?为什么我家孩子吃了药没有效果? 很多家长都会在面对ADHD儿童治疗过程中发出这样的疑问.ADHD概念是20世纪初才被正式提出的,也就是说,在此之前人们并没有过多关注研究这个现象. ...

  • 课外减负,对于A娃是好消息吗?

    这几天,家长们都在热议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关于减负的话题,其实这几年也一直在说.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内卷,孩子们负担越来越重,不管你在 ...

  • 从专注达改善注意力心理体验中获得的几点启示

    在给确诊ADHD的儿童服用专注达后,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比以前安静了,不会在教室大闹天宫,作业完成速度快了,字迹比以前工整,准确率提高,在配合家长的教育中,顶嘴叛逆的现象减少,尽管在服用专注达初期出现恶 ...

  • 对ADHD儿童该不该“有求必应”?

    当孩子提出要求后,家长是不是应该立刻满足?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会这样做.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算过分,家长可以立刻做到,比如你正在忙家务,孩子说:妈妈,我渴了.你会立刻停下手里的活 ...

  • 家长的理想无法代替孩子的梦想

    今天是大多数学校正式开课的日子.一大早办公室就在传播一条新闻,我们这里一所重点高中重点班15岁女孩离家出走了,理由是不想参加开学的第一场考试.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近似荒唐的理由和行为,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 ...

  • “我生了一个废物”,这句话让ADHD孩子彻底毁了

    在一个真人秀综艺节目里,知名演员宋丹丹和儿子巴图一起参与一个活动,其中有个环节,宋丹丹责怪自己的儿子笨手笨脚,什么事都做不好,说自己生了一个废物,还说希望能换个儿子,被广大网友批评这样的育儿方式是彻底 ...

  • 学会与自己和解,ADHD的世界你懂吗?

    这个周末,苹果与妈妈一起外出逛街,还愉快地共进晚餐,彼此交流也很暖心,母女间的融洽度也越来越好,从对抗到妥协再到接纳,其实是一种双重的和解,每个人与自己内心和解,不再倔强固执,每个人也需要感知彼此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