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苏东坡传》3

本节上来先说三段公案。

其一,“再沿长江上行,过重庆,直到水源,便可看见一尊大石佛,其高三百六十英尺,是由江边一个悬崖峭壁雕刻而成。”这里说的“大石佛”即是“乐山大佛”,林语堂说它高“三百六十英尺”。我不太懂英制长度单位,于是就换算了一下,“三百六十英尺”就是“109.7米”。再查相关资料,“乐山大佛”高为71米,和林说的数据相差30多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其二,“(眉州)蟆颐山的小山丘下,稻田、果园、菜圃,构成广漠的一带平原,竹林与矮小的棕树则点缀处处。”四川也有棕树吗?在网上一搜,还真有!“百度百科”上说:“北起陕西南部,南到广东、广西和云南,西达西藏边界,东至上海和浙江。从长江出海口,云南占据全国百分之八十的棕树。”真算长了见识了。

其三,文章之前说,“他(苏序,苏东坡的爷爷)的二儿子,苏东坡的叔父,已赶考高中。”后来又说,“他(苏洵,苏东坡的爹)看到自己的哥哥,自己的内兄,还有两个姐丈,都已科考成功,行将为官做吏,因而觉得含羞带愧,脸上无光。”显然行文前后矛盾,大概是翻译之误。把“叔父”改成“伯父”就好了。

不管是好谣言,坏谣言,他总是谣言的箭垛,太好的谣言,他当之有愧;太坏的谣言,他无端受辱。

悟:谣言也分好坏,佩服佩服!——原先我以为所有的谣言都是坏的。

苏家在当地兴起,和别的望族世家之兴起一样,也是合乎无限的差异变化与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的。

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包括一个家族。西谚有云,培养一个贵族,得需要三代人的努力。信矣。

此外,祖父对他孙子的文学生活并无什么大的影响,只是一点,祖父的名字是“序”。当年对一个作家而言,这确是最为难的事,因为苏东坡是个名作家,必须写很多序。苏东坡若用“序”这个字,便是对祖先失去尊敬。于是他只好把他作品中所有的“序”,都改称之为“引”。

悟:影响其实上文已经说过了,只不过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里实在是为了插入对中国文化的介绍才这么说的。

在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皇皇巨著中,我们找不到一个“谈”字,因为“谈”是他父亲的名字。有一个人名叫“赵谈”,司马迁竟擅自改为“赵通”。同样,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必须避开他父亲的名字“泰”,所以今天我们在他那一百二十卷的大作中找不到一个“泰”字。诗人李翱的父亲名“今”,于是此位诗人必须用一个古字代替现代这个普通字“今”。

悟:“名讳”真的算是封建糟粕,实在太不方便了,而且也不科学。你把“赵谈”改成“赵通”,人家愿意吗?

苏洵禀赋颖异,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与人易于相处的人。直至今日,人人都知道他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读书。大人常举这件事来鼓励年轻人,告以只要勤勉奋发,终会成功的。

悟:成书于南宋的童蒙教材《三字经》上,即已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有朋友问他(苏洵),为什么他儿子不用心读书而他也不肯管教,他很平静地回答说:“这个我不发愁。”他的话暗示出来他那才气焕发而不肯务正的儿子总有一天会自知犯错,会痛改前非,他是坚信而不疑的。

悟:树大自然直,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候我们是过于着急了。

四川的居民,甚至远在宋代,就吃苦耐劳,机警善辩,有自持自治的精神,他们像偏远地区的居民一样,依然还保持一些古老的风俗文化。

悟:历史人文环境,也是苏东坡成才的一个因素。

在当年,也和当今一样,四川的居民都耽溺于论争,酷爱雄辩的文章。甚至在中等社会,谈话之时都引经据典,富有妙语佳趣,外省人看来,都觉得充满古雅精美的味道。苏东坡生而辩才无碍,口舌之争,决不甘拜下风。他的政论文章,清晰而有力,非常人可望其项背,数度与邪魔鬼怪的争辩,自然更不用提了。东坡和他父亲,被敌人攻击时,都比之为战国诡辩游说之士,而友人则誉之为有孟轲文章的雄辩之风,巧于引喻取譬,四川人为律师,必然杰出不凡。

悟:四川人好吃,好游历,好摆龙门阵,在苏东坡身上也有充分的体现。

正如苏东坡所说,眉州之民难治,非难治也,州官不知如何治之耳。

悟:也算苏东坡的一个名句吧。中国的老百姓,从“治”的角度上讲,都好治;从“提升”的角度上讲,真的非常难以提升。

另外,农民之间有一种完美的风俗。每年二月,农人开始下田工作。四月份以前拔除野草。农人数百之众,共同动手。选出二人管理,一人管钟漏,一人管击鼓。一天的开工收工完全听从鼓声。凡迟到与工作不力者皆受处罚交纳罚金。凡田多而工作人少者,都捐款归公。收割已毕,农民齐来,盛筵庆祝,击破陶土做的钟漏,用所收的罚金与指派的捐款,购买羊肉美酒,共庆丰收。这项典礼开始时,先祭农神,然后大吃大喝,直至兴尽,才各自归家。

悟:劳动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制度的快乐,丰收的快乐,民风的快乐。虽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二章 眉山》

(0)

相关推荐

  • 《苏东坡传》:最豁达的人

    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 他有超越常人的智力,有诙谐的性格,豁达的情怀. 他的诗词文章或是一时即兴,或是有感而发,均自然流露,顺乎天性. 1 <苏东坡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g ...

  • 永远的高度

    看<苏东坡传>这本书,是因为林语堂.因为那本大部头的能窥一斑历史的小说<京华烟云>,那些深刻而又不乏幽默的小品文,更是因为他的那句话:作文可以幽默些,但做人要严肃.于是,我翻开 ...

  • 好书推荐——《苏东坡传》

    好书推荐--<苏东坡传> 暑假的第二本书,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在读这本传记之前,苏东坡也是我很喜爱的古代诗人.这种喜爱不仅是源于他那优美无比的诗句,更多的是他流露出的 ...

  • 读《苏东坡传》有感:常想一二 不思八九

    常想一二 不思八九 --读<苏东坡传>有感 林语堂的传记文学<苏东坡传>记叙了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一生.都说这本书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可我却不以为然.首先书的写法并非 ...

  • 读《苏东坡传》有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苏东坡传> ...

  • 读《苏东坡传》有感【11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11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欢迎 ...

  • 读《苏东坡传》随记

    语堂以之乐,撰书赞东坡.苏本乐天派,兼为道德家.黎民好朋友,散文一大家.画画堪称绝,书法人人夸.酗酒试工程,追求真性情.曾经练"瑜伽",皈依佛门下.朝廷士大夫,好饮奇君子.诙谐好玩 ...

  • 读《苏东坡传》有感

    12-13 09:55  原创:东篱花匠 用韵:<词林正韵>第六部,去声十二震. 配图:感谢江南女子摄影的精美作品. 天际流云携雁字,谁见寄书信? 斜阳向晚,阑珊灯火,明月照霜鬓. 夜阑暗 ...

  • 我们为什么喜欢苏轼——夜读《苏东坡传》

    读罢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有时候在想,假如苏轼生活在今天,他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全面地评价他呢? 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算是官场得意,无论是在凤翔还是徐州,他的工作都不忙,他有大 ...

  •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乐趣就是做事的原动力了.看一本书,干一件事,结交一个朋友,选择去哪里旅游--无论大事小情,莫不是以" ...

  •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2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 悟:这句话表意还有点啰嗦.更为简明的说法是:喜爱他,了解他:真正喜爱他,完全了解他.反之亦然.我们完全了解了一个人,说明我们 ...

  •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6

    这一章标题拟为"父与子",觉得不太恰当.如果改成"二次出川"是不是好点? 在这位大嫂眼里,三个男人之中,他丈夫显然是易于激动,不轻易向别人低头,而说话说得滔滔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