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怎么搞定难缠的病人!看这里!
提高自我
护士的自身素质,技术水平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多学习理论知识,注重实践操作锻炼,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塑造医务人员的专业形象,提高医患间的亲和力,要进一步注重个人仪表、审美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言行举止做到得体大方。
另外平时还要学习多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自己过硬的素质赢得患者的满意与肯定。
营造氛围
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一声称呼用词是否得体,会影响到医患交流。交流时可根据患者的身份、年龄、职业及文化层次的不同,因人而异的称呼他们,在维护他们自尊的基础上,选择他们喜欢听的名称称呼他们。新入院病人对环境陌生,医务人员应主动的向患者作自我介绍,用清晰纯朴的语言、温和关怀的语气。
对性格开朗的患者,可给他们多一点的讲话机会,让其说出自己的意见、观点和感觉,以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资料;对沉默寡言与不愿谈及疾病和有关的真实情况时,医务人员应用引导的方法,主动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用讨论方式进行引导或重点询问。
一般患者初到医院都会感到陌生,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此刻患者渴望有人与他主动沟通,了解医院情况。医务人员应该抓住这个时机,面带微笑以真诚、热情的态度,以简短寒暄与问候开始,然后进行入院介绍,这样缓解患者的陌生与紧张感。
鼓励病患表达
医务人员要学会倾听,伴随患者述说的语言、声调、表情等,加以点头和眼神的关注,使患者感觉到你不仅是在听,而且已经体会到他的心情。
沉默一般用于沟通中期,主要是给患者提供思考的空间,尤其悲伤时,医务人员沉默片刻,患者会感到你在认真听他讲述,他的讲述感动了你,而且达到情感的交融,并给他继续讲述的信心,同时也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
“差异化”沟通
病人来自四面八方,年龄的差异、文化程度的不同,要求我们每名医务人员在医患沟通中要对病人有所了解,才能采取不同的方法,抓住契机和病人进行沟通。在临床中,经常能遇到很多患同样疾病的病人,但由于文化程度的不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差距非常大。
文化层次高的病人,经常阅读自身所患疾病的书籍,而且他们对自己所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对每日更改治疗药物非常敏感,疫区人员应抓住这一时机,给这类病人讲解所更改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并且就病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回答。
对文化程度低的病患,在与病人沟通中,抓住病人对所患疾病不了解、不知道经常诱发疾病的原因,以及更想知道自己预后的这一心理,耐心地给病人讲解一些他们能接受的医学知识,让病人树立良好的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效的提问
适时提出开放结尾式问题:医务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可采用此方式,可诱导患者说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受,回答范围广泛,使患者宣泄内心真实情感,达到心理的平衡,如这次发病是什么原因?这样使患者有较大的自主权,同时医务人员获取大量信息,使临床诊断及护理更有针对性。
耐心关怀
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要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感。操作中,要不断地询问和关注患者的感觉和要求。如“您认为这种感觉如何?”等,以增加亲切感、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果患者因疼痛烦躁不安,医务人员应耐心解释、劝慰和疏导。
语言技巧
当患者询问病情时,医务人员应逐一耐心地做出解释,做到恰如其分的告知病情,又能让患者满意。这就要求医务人员针对患者的思想知识水平、个体心理特征,用不同的安慰性、解释性和暗示性语言,由浅入深地让患者了解病情,对特殊病人如癌症患者,应遵循保护性的医疗制度,不可直言相告,可用委婉的用辞把“癌”字说成“溃疡”或“肿块”等,避免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进行语言性交流沟通时,语调要柔和,声音要和谐,使人听后感到温馨、悦耳、声情并茂,音量应适中,也可根据不同场合、谈话内容来确定讲话的音量,以使谈话显得亲切,患者更容易接受。
肢体语言
医务人员与患者除了依靠语言性沟通外,还要善于用敏锐的观察和非语言进行沟通,以了解患者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非语言性沟通,体现在医务人员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和一些举止上,这些往往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面部的表情和眼睛的运动,可以表达出喜怒哀乐。目光是眼睛的语言、心灵的窗户,为患者送去亲切自然的目光,可使患者感到舒适、轻松,双眼应平视患者的两眼到嘴之间,对视时间约占时间的50%~70%,这样患者可觉得被重视。
握手、轻拍背等动作,可使患者感到医务人员对他的关怀,减轻孤独感,轻轻的一个拍背动作,可给予力量的支持,此法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社会文化因素不同因人而异,否则会有负面效应,造成工作被动。
将心比心
医务人员要从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理解患者的情感。在临床工作中,患者有很多生理和心理方面需要,其中最强烈的需求是被人理解、同情,移情可使患者减少陷于困境的感受。
如当患者了解到自己最后的诊断为宫颈癌时,你以同情的面部表情和语气去安慰鼓励他,使患者感觉到你非常理解他的身心痛苦与处境,因此她会很乐意与你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