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读不懂某些段落?
有初一的学生问我:“为什么我读文章时,某些段落读不懂?”
最大的可能是,那些段落的专业性太强。有些作者在写文章时,设定的读者对象就是自己本专业的,所以不像科普作家那样把专业理论、专业术语通俗化,导致文章段落里大量出现专业术语专业理论。而我们作为普通民众、普通读者读到这样的段落自然会读不懂。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我们的应对措施是,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行各业的书籍,即所谓的“博览群书”,努力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晓。现在有些学生读书,只挑自己喜欢的书去读,这种阅读倾向并不好。这就像某些孩子挑食一样,时间长了会导致自己营养不良。有的时候,我们要硬着头皮去读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书。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那个段落太长了。乌压压的一大堆文字摆在面前,会让我们紧张不安,失去读进去的兴趣。段落太长,从作者角度讲,是他没有很好地考虑读者的感受,没有把几层意思分在几个段落来说,从而导致段落过长。对此,我们的应对措施是,你先拿铅笔把那个大段落分成几个小段,然后再逐段读下去,最后把各小段的意思串起来。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的外围知识储备不足。所谓外围知识,就是为了理解该段,你读之前就应该储备的诸如历史背景、作者经历和价值取向、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知识。举个例子,我们读《苏东坡传》,为了读懂,就应该先期了解宋朝尤其北宋的政治生态、经济政策、人物关系、社会风尚等知识。可以说,没有外围知识,我们几乎读不懂相关的段落。我们的应对措施是,先要学好一般的历史、地理、政治等知识,然后再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
有时候,不是段落整体读不懂,而只是其中的某些句子读不懂。句子读不懂一般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该句的表达习惯跟我们的不一样。比如某些方言表达“回家”的意思就说“家去了”。你如果不了解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就极容易理解不了。再如,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一般要学习特殊句式。文言文里的特殊句式不懂,肯定会影响你对某些文言句子的理解。第二种情况,该句包含数个生字词。如果生字词数量少,我们还可以借助上下文或干脆直接蒙的方法来解决。如果生字词数量太多,我们肯定是读不懂这句的。碰到这种情况,我们惟一的办法是老老实实地查字词典。
还有一种情况,我们读书时的心情有点浮躁,静不下心来。拿到书一看,就一肚子不高兴。再碰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就更火上浇油了。于是干脆说看不懂。所以说,读书先要有个平静的心态,遇到难点的段落也不着急上火,一点一点地去啃。做到心平气和,对阅读所谓的难懂段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