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著名雕塑家 文楼先生
▲
文楼
Van Lau BBS
◆ ◆ ◆ ◆ ◆
香港特别行政区铜紫荆勋章 BBS/1999
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觉艺术成就奖/2000
香港树人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13
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10
中国雕塑学会——中国雕塑终身成就奖/2011
中国美术馆主办“文楼艺术作品展”/2006
作品被美国纽约“卫思文珍藏当代艺术展”收藏并参加国际巡回展/1987
首届“金乌之梦”国际户外雕塑最佳造型大奖/2016
文化部中国雕塑院——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2009
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特别荣誉奖/2012
中国文联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央美术学院成立文楼雕塑工作室/1997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第十三届杰出校友/2013
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会主席/1986-1997
客座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北京)
名誉顾问:
前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高级技术顾问
南京大学美术研究所艺术顾问
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
香港雕塑家协会会长
香港康乐文化事务署学术顾问
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名誉会长
文楼先生,1933年生于广东省新会。1935年,随父母移民越南。虽然在越南长大,但是由于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文楼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养。1953年,就读于台湾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系,翌年因爱好而转习美术。其时,正值台湾艺坛遭遇中西文化的碰撞之际,这种碰撞影响到了年轻的文楼,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真正历史价值。从1953到1960年,先后就读于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系与台北师范大学艺术系以及台湾大学哲学系,之后离开台湾。于1960年定居香港。
虽然长期处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前沿,文楼先生仍然是洋装在身,心系华夏,是个具有传统文人色彩的现代艺术家。在香港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前夕,他以极大地热情投入了忘我的工作,为祖国统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为内陆的教育事业、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往来奔波于京港之间。
一
法影响下的越南文化,日影响下的台湾文化,英影响下的香港文化,并未给文楼的思想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只是使他开阔了心胸,拓展了视野,融入了当代艺术。定居香港之后,文楼则更加彰显了骨子里的血脉精神,坚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途径,将中华民族文化作为自己艺术追求的内容,作为自己创作的灵魂、归宿。这期间,他的作品《空间现中》、《抽象笔触》等,将西方艺术的造型技巧与中国传统水墨技法相结合,运用泼墨的技法,体现了“墨分五彩”的效果,也制造如音乐律动般的笔墨线条。1968年,文楼创作了极富民族色彩和文化意蕴的雕塑作品《九月诞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文楼在熟练运用现代雕塑技法的基础上,立志于更彻底地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力图在中国雕塑史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这个新的追求目标,后来具体落实在以“竹”为主题的“文人雕塑”上。“竹”是最富于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民族情感的艺术创作题材之一,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和寄托。竹,朴实无华,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竹,刚强正直,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文楼认为竹有高度的耐性、弹性和韧性,能屈能伸,宁折不弯。对于“竹”的造型,他有着清晰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他说:“我的作品竹系列,常从国画中得到启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是糅合了国画的传统构图方式及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而成的。从这些作品中,我试图打通中西艺术的界限,希望一些缺乏传统西方艺术欣赏基础的中国人也可以欣赏我的作品。”(1)
他不仅酷爱宁折不弯、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竹,也爱不枝不蔓、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莲虽开花,但有翠盖掩映,仍不失其含蓄与朦胧之意。他不喜欢其他的花草。他认为花太美,太美的东西往往显得轻浅而张扬外露,缺乏含蓄的力量。他喜欢厚重、含蓄的东西,而竹和莲都具有这种审美品质。
二
文楼之竹系列作品,参考过传统的绘画程式《竹谱》,但其灵感却来自于对自然之竹的悉心观察。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云:“有竹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文楼之居,房前屋后竹影婆娑,迎风摇曳。竹,成为了文楼朝夕相伴的生活佳侣和工作搭档,成了他心摩手追的写生对象。
文楼之竹雕塑系列作品,将传统《竹谱》中的结顶予以放大,突出了竹子造型中最有神采、最有代表性的关键所在。在创作中,他保持了惯用的技法,从抽象造型入手,以三角锥形体的组合来表现竹叶,以不同的金属材料(青铜、黄铜、不锈钢)和表面着色、镀钛等处理手法来呈现质感和色调,在塑造、焊接过程中又不断地根据当时的感觉进行修改、调整造型。在这个系列之中,有部分作品没有枝和节,如《横梢》(1987,黄铜),《临风》(黄铜)、《立冬》(1999)等,是比较纯粹的现代艺术构成作品。后来,他在竹叶间增加了枝和节,打破了简单、抽象的空间关系,使作品形式更富于变化,更复杂。清代郑燮云:“画大幅竹,人以为难,我以为易。每日只画一竿,至完至足,须五、七日画五、七竿,皆离立完好。然后以淡竹、小竹经纬其间。或疏或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或肥或瘦,随意缓急,便构成大局矣。”(2)增加了枝和节的竹叶雕塑作品,顿时便有了传统水墨画的神韵和灵气,蕴藏了无穷的动感和势能。文楼不仅仅形象地塑造了竹迎风摇曳之势,叶拍苍天之态,而且再现了竹在雪中雨里的不屈精神和傲然之气。
三
中国传统的造型法则讲究对自然物象的认真观察与体会,即“外师造化”,但更注重主观认识对客观事物内在规律的把握与领悟,即“中得心源”。行文、写字、做画,都必须先在胸中酝酿,就是人常说的要打腹稿。宋代苏东坡谓文与可画竹,“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清代郑燮也云:“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3)自然之竹非是眼中之竹,眼中之竹非是胸中之竹,胸中之竹非是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是人类主观视觉对客观物象的反映,是视觉映象,和“自然之竹”已经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胸中之竹”是指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所形成的竹的形象,是经过了“迁想”的腹稿,“眼中之竹”在这个过程中被取舍剪裁,被编辑组合。“手中之竹”是指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物质形象,是“妙得”的结果。这中间经过了两个变化过程。“手中之竹”并不是“胸中之竹”的全部转化,“言不尽意”,仍有一部分东西继续存在于艺术家的想像之中。总之,“胸有成竹”和“胸无成竹,”都是讲要“意在笔先,”艺术家在创作时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在动手之前应该就有整体形象,要有布局谋篇的构思,而且要强调随灵感的触发而应变,不受程式的限制和约束。
文楼之雕竹塑竹,秉承了这种传统,当然也是先把“眼中之竹”,变成“胸中之竹”,做到“胸有成竹”后,再把“胸中之竹”变成“手中之竹”,也是经过了一个从“胸有成竹”到“胸无成竹”的演变过程。他坚守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锐意进取,大胆创造,用金属创造了迥然不同于传统、但又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竹谱》,如《五月竹谱》、《六月竹谱》、《结顶竹谱》;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程式,如《睡梢式》、《出梢式》、《结顶式》、《交鱼雁尾式》等等,实现了当年改写中国雕塑史的梦想。
文楼如竹,强大的西方文化冲击和殖民文化的重压,他都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弯下刚强的脊梁;文楼似荷,处在人欲横流、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之中,却洁身自好而不染一尘。文楼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开拓了金属写意雕塑的新领域,用金属焊接的艺术形式续写了中国写意艺术的华美篇章,形成了极具个性色彩的“新文人雕塑”,并在这个领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性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
注释
1、《雕塑》.2006年第2期总第52期
2、清代郑燮.《墨竹横幅》.扬州市博物馆藏
3、清代郑燮.《郑板桥集·题画·竹》
作品欣赏(部分)
请请
1989 青铜铸造 300x 180 x 60cm 九龙尖沙咀弥敦道
发展
1991 青铜铸造 400 x 110 x 70cm 香港城市大学
立柱形
1979 黄铜 高580cm 香港太古城
太空相
1980 不锈钢 长:750cm 香港市政局委任製作
1968之圆
1968 黄铜浮雕 213.5 x 550cm
香港美国银行委任製作
蜕变之一
1991 青铜铸造 200 x 60 x 40cm
菲律宾亚太经合区议会中心藏
莲的联想 (局部)
1978 紫铜 每个高约90至120cm 香港太古城雕塑组
迎风取势
1986 不锈钢 180 x 400 x 200cm
曾在北京及马尼拉展出
新竹迎风取势
1994 黄铜 600cm(长) 台湾新竹市中央公园
长春迎风取势
1999 不锈钢 600cm(长)
长春市国际雕塑邀请展并委任製作
酣竹
1998 镀钛不锈钢 高250cm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藏
黑与白
1993 黄铜上彩 100 x 100 x 80cm 私人收藏
彩墨竹
1996 黄铜上彩 200 x 100 x 120cm
香港文化博物馆藏
竹谱之「交鱼雁尾」
1989 黄铜 53 x 32 x 34cm 台北市美术馆藏
竹谱之「落雁式」
1987 黄铜 33 x 21 x 17cm 收藏者: 佚名
结顶竹谱
1988 黄铜 66 x 66 x 45cm 自藏
雪压银梢
1988 不锈钢 38 x 74 x 47cm 自藏
落雁式竹谱
2000 不锈钢 长600cm 杭州西湖
横梢之一
1987 青铜 长64cm 自藏
傲骨
1987 青铜 长60cm 自藏
空方落雁
2000 纸模型待制作 长30cm 待制作之模型
立冬
1999 纸模型 长30cm 待制作之模型
潇洒临风之二
1990 青铜 长60cm 购藏者: 佚名
中字立体连作
1975 黄铜 高40cm 自藏
双圆柱
1970 黄铜 高350cm 大板博览会香港馆之雕塑
掌心里的刺
2003 不锈钢 高220cm 香港禁毒中心委任製作
和平鸽
1997 青铜铸造 高20cm 自藏
中华白海豚
2000 不锈钢 长300cm 新界马湾
观澜湖之经纬
2003 不锈钢 高2200cm 深圳观澜湖高尔夫球会
欢迎像
1981 黄铜 高220cm 自藏
保护地球
1993 不锈钢 500 x 200 x 70cm 香港沙田中央公园
世界环保年纪念雕塑
泉水塔(模型)
1980 黄铜 高30cm 自藏
双象
1979 黄铜 50cm(高) 自藏
生生不息
1986 黄铜 20 x 20 x 20cm 陈裘德医生藏
新生之一
1991 青铜铸造 100 x100 x 100cm 自藏
新生之二
1992 青铜铸造 100 x 100 x 100cm 香港艺术馆藏
开放
1979 黄铜、紫铜 100 x 100 x 100cm
北京中国美术馆藏
开心果
1995 青铜铸造 40 x 60 x 50cm 中央美术学院藏
分裂
1976 黄铜 长100cm 香港太古城藏
结
1982 紫铜 高26cm 前港大校长郑耀宗藏
带—世界爱滋病日纪念雕塑
1997 青铜铸造 650cm(高) 陈列于九龙公园外
结构之二
1981 黄铜 长43cm 香港艺术馆藏
九十年代于中国巡迴展出
草蟀
1987 黄铜 长100cm 香港太古城藏
蟋蟀
1987 紫铜 长100cm 香港太古城藏
报章刊物(部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第十三届杰出校友芳名录 文楼
▲荣誉杂志2013
▲走近文樓和他的文人雕塑
▲文楼艺术探索永莫停
工作照(部分)
最后衷心感谢文楼先生及夫人郭老师、助手萧詠霭对此次工作的支持!